相邻梁段周期比对伸缩缝处的碰撞响应分析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mmi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相邻两联连续梁桥伸缩缝处的碰撞现象,基于其周期不一致而表现出的动力差异性,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采用直接积分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相邻联的非同向振动和伸缩缝处的碰撞响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周期比的相邻梁体,在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碰撞响应不同,加速度峰值小持续时间长的地震波对伸缩缝处的碰撞响应较小;碰撞对严重不同向振动的相邻两联(T2/Tl<0.5)的地震响应影响很人,随着相邻两联周期比的增人,碰撞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逐渐减小。
  关键词:地震作用;非规则梁桥;周期比;碰撞响应;弯矩;伸缩缝
  中图分类号:TV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5)03-0386-05
  0 引言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多次地震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历次桥梁结构的震害表明:地震作用下的桥梁连接构造处的碰撞以及落梁是引起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梁式桥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考虑综合效益,当下数量居多,占所有桥梁的比重最火。因此,小跨径桥梁碰撞效应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在地震作用下引起的桥梁落梁因素中,相邻耿梁段自身周期人小和周期比是重要因素之一。周光伟等对行波输入下连续梁桥不同周期的墩梁相对位移碰撞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周期比较小(Tl/T2<0.5)时,碰撞效应最大,当周期比较火(T1/T2>0.7)时,碰撞效应较大,而介乎中间的周期比的碰撞效应则较小。王军文等认为碰撞对基本振动周期比大于0.7的相邻联的地震反应影响不火。Reginald,Susen-dar对双边碰撞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双边碰撞可减小较柔框架的位移,增火较刚框架的位移。日前国内外学者对地震作用下相邻桥跨间碰撞对位移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碰撞对桥梁地震效应影响因素存在不同的观点,并且对于碰撞效应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研究碰撞对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对于桥梁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深入了解碰撞对非规则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本文计算分析时考虑连续梁跨质量的影响,采用集中质量节点模拟,将顺桥向质量作为连续梁上部结构与桥面质量的总和来建立碰撞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纵向地震作用下非规则梁桥之间伸缩缝处的碰撞效应。
  1 理论模型
  本文选用两联连续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图1),两联连接处为过渡墩,分析非规则梁桥伸缩缝处之间的碰撞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时,假设地震动的空间不发生变化,考虑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响应。
  考虑因桥梁结构为多自由度体系,进行时程分析,采用直接积分法,其结构动力微分方程可表示为式中, 分别为桥梁节点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 [M]为桥梁的质量矩阵;[C]为桥梁的阻尼矩阵;[K]为桥梁的刚度矩阵;作用在桥梁节点上的力列向量,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用有限元法直接生成,阻尼计算方法采用质量因子和刚度因子从模型阻尼中计算
  为分析方便,将两联连续梁分别记为左联与右联,其基本周期分别为T1、T2,分析时为模拟两联之间的碰撞效应,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取5%。采用瑞利阻尼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离散图如图2所示。
  为了模拟相邻联非同向振动导致伸缩处的碰撞,采用如图3所示的接触单元模拟伸缩缝。伸缩缝处采用接触单元,如图2所示。碰撞刚度取较短主梁纵向刚度,恢复系数e取为1.0,即不考虑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接触单元的非线性力一位移关系为式中,d为伸缩缝初始间隙,x为伸缩缝处相邻联梁体的相对位移,厶为接触刚度。系统受到同样的地震加速度,忽略沿桥梁纵向的地震动空间变化。
  2 结构动力计算模型及地震动输入
  基于上述方法,结构动力计算模型中采用弹性梁单元来模拟主梁,墩柱采用弹塑性梁柱单元模拟,橡胶支座采用滞后系统来模拟,伸缩缝采用接触单元模拟,主梁、桥墩均考虑恒载引起的几何刚度的影响。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如图4所示。
  本文根据场地特征,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2g,设计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特征周期Tg为0.40s,应用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提供的PEER Ground Motion Database(简称PGMD)来获取调整过的地震波(scaled groundmotions),本文取与规范地震动加速度目标反应谱相近的3条波,其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366g、0.526g和0.417g,图5-6给出了所选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以及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与规范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对比,可以看出No.1地震波持续时间长,峰值小;No.2地震波持续时间短,峰值高;No.3地震波持续时间长,峰值高。
  3 不同周期比对梁桥碰撞的地震响应
  根据计算分析,3条地震波输入时,周期比T2/T1对过渡墩墩底弯矩峰值比Mp/Mn(p表示考虑碰撞时的效应,n表示不考虑碰撞时的效应)和碰撞力峰值的影响如图7所示。取左联基本周期为中等周期,T1=2.4s,伸缩缝初始间隙d=0.08m,分析时通过右联墩高调整相邻周期比T2/T1在0.3-1.0。
  当左联的周期中等时,碰撞引起的过渡墩墩底弯矩变化较小,如图7a所示。在T2/T1<0.5时,No.1和No.3地震波的碰撞效应使得墩底弯矩减小,当T2/T1在0.6-0.8之间时,碰撞效应使得墩底弯矩增大,当T2/T1 >0.8时,碰撞效应使得墩底弯矩逐渐减小,当T2/T1=1时,碰撞效应引起墩底弯矩值与不考虑碰撞情况下墩底弯矩值一致。
  随着T2/T1的变人,碰撞力峰值也慢慢变大,在T2/T1介于0.4-0.6之间时,碰撞力按比例增加,接近于线性变化,如图7b所示。当T2/T1=0.6时,每条地震波作用下碰撞力峰值均达到最大值,形成一个陡峭的尖峰并趋于稳定。随着周期比继续增加,碰撞力峰值又表现出小幅度减小,T2/T1介于0.8-1之间,峰值很快下降。比较不同地震波,No.1地震波作用下碰撞力峰值比较稳定,说明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越小持续时间越短,碰撞力峰值变化幅度越小。   不同的地震波对梁体的位移效应不同,如图8所示,No.1地震波作用下梁体的相对位移为30-37cm。当T2/T1=0.3-0.4(即相邻联不同向振动程度较重),No.1地震波作用下梁体的相对位移最小为35cm,No.2和No.3地震波作用下梁体相对位移较大,达到50cm以上,极可能出现落梁现象。当T2/T1>0.5时,梁体的相对位移逐渐减小,No.2地震波作用下梁体相对位移下降最快。由此可知,当T2/T1<0.5时,加速度峰值大的地震波对梁体的相对位移影响越大,当T2/T1>0.5时,地震波作用下梁体相对位移出现下降趋势,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越人,下降幅度越大,No.2和No.3地震波作用下梁体相对位移分别下降了46.9%和30%。说明周期比越火,梁体纵向位移越小,对结构防止纵向落梁越有利。
  No.1地震波作用下,碰撞效应使左联梁端相对过渡墩顶位移及左联、右联相对位移均减小,No.2、No.3地震波作用下,碰撞效应使得左联梁端相对过渡墩顶位移增大,及左联、有联相对位移均增人。当T2/T1<0.5时,No.2、No.3地震波作用下,碰撞效应使得左联位移增大。当T2/T1>0.6时,No.2、No.3地震波作用下碰撞效应使得左联、右联相对位移减小,并且No.3地震波作用下碰撞效应使得左联、右联相对位移减小幅度更火(图9)。由此可知,不同的地震波引起碰撞效应对梁体的位移效应不同。加速度峰值小的地震波作用对伸缩缝处相对位移的影响比加速度峰值人的地震波小,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较人时,碰撞作用引起的大周期联梁体相对过渡墩顶位移恒人于非碰撞作用。总体来说,随着周期比的增大,碰撞作用对梁体的相对位移影响越来越小。
  4 结论
  通过分析两联多跨连续梁桥简化碰撞模型,比较了相邻两联不同周期比的情况下,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对两联梁体之间的碰撞效应,得出如下结论:
  (1)不同的地震动作用于相邻梁体上所产生的碰撞效应不尽相同,和所输入地震波的频谱特性有关,也与桥梁门身的动力特性相关,加速度峰值越小的地震波作用对伸缩缝处的碰撞效应较小。
  (2)不同周期比的相邻梁体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产生的碰撞效应不同,当周期比T2/T1介于0.6-1之间时,碰撞使得伸缩缝处碰撞力、过渡墩墩底弯矩峰值比变化幅度不火,伸缩缝处梁端相对位移逐渐减小。总体来说,随着周期比的增大,碰撞作用对梁体的相对位移影响越来越小。
  (3)碰撞对严重不同向振动的相邻两联(T2/T1<0.5)的地震响应影响很大,随着相邻两联周期比的增大,碰撞对结构地震反应影响逐渐减小。因此,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时,尽可能采用相邻周期比接近一致的、等跨径、等墩高的桥跨结构,并采用一些桥梁纵向限位装置,尽可能减小伸缩缝处梁体的相对位移,减少落梁及相邻梁体碰撞灾害的发生。
其他文献
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研究对象,将斜拉索分成若干等长度的单元模拟斜拉索局部振动,以探讨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斜拉索局部振动后,结构的自振频率变化较小
0 引言  波速比是P和S波速度的比值,由于比值消除了介质密度和杨氏模量的共性因素影响,所以仅反映泊松比的改变。泊松比的物理意义是介质横向缩短与纵向长度伸长之比,因此波速比所反映的是介质的弹性形变特征。地震波传播速度和波速比在较大地震前后会出现异常变化,并且异常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和空间范围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波速比的研究,冯德益(1981)总结了波速比异常时间、幅度、
控制算法决定着振动控制的稳定性和减振效果,是结构AMD主动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将最小控制综合(MCS)自适应算法运用于AMD控制结构系统,该算法不要求事先知道受控结构的精确力学
利用从属函数、变差率和趋势速率方法提取甘肃模拟水位观测资料的地震前兆异常。结果表明:(1)1987年1月至2011年9月,4项水位资料共出现31次从属函数异常、29次变差率异常和23次趋势速率异常。其中,22次从属函数异常、21次变差率异常和14次趋势速率异常很好地对应了甘肃及邻区MS5.0以上地震。通过分析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提出中强地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得出甘肃模拟水位从属函数计算的
血栓外痔是痔瘘科的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是肛缘局部肿块、疼痛,严重者剧痛、坐立不安,或破溃后形成脓肿和肛瘘,有些需要手术治疗。笔者用溶栓胶囊治疗血栓外痔病,并用活血化瘀药三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研究中首要和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精确的定位不仅能够保证区域台网观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能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提供科学的基础资料。
综合考虑余震影响和结构损伤,提出一种基于损伤性能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为满足结构抵抗余震的性能要求,提出结合主余震的损伤性能目标。以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为
摘要:通过对2008年汶川8.0级和2010年日本9.0级两次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经过数字化改造后的江苏流体观测井网映震能力,对不同测点井孔映震能力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江苏区域井孔水位的同震响应能力强于水温,水位同震响应有较一致的变化规律,同时与震级密切相关,水温同震响应在不同井点存在较大差异,更多的表现为缓慢的恢复变化;(2)不同构造单元的井孔同震响应能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刘德富和康春丽(2003)、康春丽等(2009)利用地气系统向外发射的长波辐射(OLR)资料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在对资料分析提取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大量的实例和实验结果表明,强烈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地表温度会出现异常(屈春燕等,2007;魏从信等,2011;刘放等,2003),对长波辐射异常信息的关注和研究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新手段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