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中学英语教育受到重视的同时,中学英语教师原有的压力也日益剧增,因此,职业倦怠的现象也就越来越突出。文章根据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2013—2018年)发表的有关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二次研究,分析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预测其研究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一、引言
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
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不能适应长期的教学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绪紧张等情绪枯竭症状和身心疲惫状态。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英语教学担负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人才的重任。当今中学英语教师承受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以致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突出。虽然,国家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新政策对高级教师职业倦怠有所缓解,但是,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正高级职称名额有限,高级教师职业倦怠仍然普遍存在。而职业倦怠将影响其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学生成长乃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迫在眉睫。本文第一作者承担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形势下高级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研究”(2013ZQJK003)。笔者对2013—2018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我国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中学高级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以期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参考建议。
二、2013—2018年我国中小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
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笔者输入主题词“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查询结果显示,从2013—2018年五年间符合条件的期刊文献共221篇,其中以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有21篇,明确以中学高级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只有1篇。为了更全面地搜索相关文献,笔者在高级搜索中输入主题词“外语教师职业倦怠”,匹配项选择“模糊”,符合条件的只有6篇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研究不多,对高级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尤其匮乏。
(二)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以2013—2018年“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2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详见下表。
从下表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章占总数的61.9%,实证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表明该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较为科学的量化研究,且多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表现及成因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这反映出国内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已超越了单纯的经验总结。
就研究的工具来讲,98%的来源文獻都使用了Maslach 职业倦怠问卷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作为测量工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测量工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然而,教师的性质毕竟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性质,问卷中的项目也并非专门针对教师这一行业的,其测量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因此,当前很有必要编制一套专门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
(三)研究的角度
大部分的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开展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12篇论文直接或间接提到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因素,较为典型的有程义和眭姗姗[1]、詹舒婷[2]、付宗菊[3]等作者的文献;有9篇论文直接或间接讨论了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并为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决策提出建议,较为典型的有冯小凤和陈晶敏[4]、马江涛和付君秋[5]、屈晨[6]、陈玲[7]、樊翠珍[8]、于亚峰[9]等作者的文献。
除以上角度,还有6篇提及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2篇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2篇关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1篇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的研究,1篇研究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的中介效应作用。
总体而言,2013—2018年五年间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的来源文献绝大部分都关注目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因素和对策分析,占全部文献的95%以上。以上研究角度反映了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容更多偏向于实践方面的研究,而理论方面的研究则不多。尤其是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方案中,正高级教师的评审资格条件与高级教师现状条件的差比研究为零。
(四)研究的对象
就研究对象所在的区域分布或研究对象来看,21篇来源文献中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的研究,主要有河北、江西、山东、福建、广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从研究对象的特征来看,3篇涉及两性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2篇专门研究不同民族教师的职业倦怠感,1篇比较了农村公、私立学校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
综上所述,2013—2018年五年间国内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问题主要以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因素及建议为主,研究对象分布地域广,研究内容具有代表性。
三、研究成果的总体情况
根据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2013—
2018年)发表的有关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一)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马江涛在调查河北省182 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得出:①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但也有职业倦怠的现象;②相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中学英语教师工作压力较大;③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中度负相关[10]。用一系列数据证实了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对而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中学英语教师性别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孙娟比较了济南地区中学英语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她指出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更多来源于“在家庭和对学生的情感方面比男性教师承担的压力更多”;而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则更多来源于“在晋升、进修、评职称方面的投入”。[11]李兰兰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职称和职业倦怠显著相关,“6~10 年以及 11~15 年教龄的初中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12]
(三)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各方面因素研究
1.社会因素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一带一路”等战略目标以及倡议使中学英语教学不断深化改革,教师不单单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要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素质,培育能挑得起大梁的新时代青少年。国家和社会把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人民教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并且培养好学生的品格。”[13]教师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的高期望值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14]
英语是语言工具,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教育国际化的快速进程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纯正的英语讲好中国的故事”。英语学科肩负着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任。显然,英语教师的压力日趋加重,职业倦怠的现象也不会因为新的职称政策而得到很好的缓解。
2.学校因素
作为教师工作及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组织结构、同事关系、教师评价机制、教师业务水平、学生情况、教学工作、工作时间、教学效能感等引起的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也会造成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主要有以下两点:
(1)超强的工作负荷。绝大部分英语教师工作量超过部颁标准。有的学校还额外分配教师“看午休”“晚上在校值夜班”“除了一天几节课的工作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休息时间探讨工作”[15],导致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以校为家,“一般任课教师平均每天在校时间是 10 个小时,班主任更辛苦”[16],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使中小学英语教师筋疲力尽。
(2)不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升学率和优秀率仍然是衡量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标准。“分数论英雄”加重了中学英语教师情感枯竭的症状,助长了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沟通合作能力、专业发展、年龄和婚姻家庭等。其中,无法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或缺乏自主发展规划成为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四)降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本文收集的数据和文章显示,关于如何降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学者们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应继续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精神,“在全社会的关注和鼓励下,教师才能有激情、积极地工作”[17]。
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学校要摒弃“分数论英雄”的陋习,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如增加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的比重;少横向比较,多纵向发展性的综合评价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应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英语教师的身心健康。
再次,研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新政策文件,进行正高级教师的资格条件与教师现有条件的状况、差比研究,提供决策参考。让中学正高级教师资格可望又可即,成为缓解和逐渐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助推器。
最后,应从教师自身入手,教师要了解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学会调节情绪,适当放松身心。邓贺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劳逸结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18]吴吉东认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19],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STEAM课程等,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获取新的教学成果,从而提升个人成就感。
四、总结与展望
近五年关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数量较少,采用的研究工具单一,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多。展望未来,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应着重朝着开发更合理的研究工具上。编制专门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能更加精确地了解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另外,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将会逐渐转向理论研究。
參考文献:
[1]程 义,眭姗姗.江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7-38,43.
[2]詹舒婷.农村公、私立学校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和对策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3]付宗菊.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倦怠研究——以福泉市中学英语教师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冯小凤,陈晶敏.新形势下中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J].英语教师,2016,16(13):54-57.
[5]马江涛,付君秋.不同层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5(1):55-58.
[6][13][17]屈 晨.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对策[D].延安:延安大学,2016.
[7][15]陈 玲.浅析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与改善对策[J].英语教师,2016,16(19):143-145.
[8][16]樊翠珍.浅析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J].亚太教育,2015(6):80.
[9][14]于亚峰.昆山市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调查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0]马江涛.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相关研究[J].学周刊,2013(7):4.
[11]孙 娟.基于性别差异的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12]李兰兰.初中英语女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
[18]邓 贺.近二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6(57):152-153.
[19]吴吉东.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2007~2012)[J].职教通讯,2014(5):57-59.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一、引言
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由美国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用
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不能适应长期的教学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情绪紧张等情绪枯竭症状和身心疲惫状态。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英语教学担负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人才的重任。当今中学英语教师承受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以致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突出。虽然,国家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新政策对高级教师职业倦怠有所缓解,但是,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教师)正高级职称名额有限,高级教师职业倦怠仍然普遍存在。而职业倦怠将影响其身心健康、教学质量、学生成长乃至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迫在眉睫。本文第一作者承担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形势下高级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研究”(2013ZQJK003)。笔者对2013—2018年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我国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中学高级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以期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提供参考建议。
二、2013—2018年我国中小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
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笔者输入主题词“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查询结果显示,从2013—2018年五年间符合条件的期刊文献共221篇,其中以中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有21篇,明确以中学高级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只有1篇。为了更全面地搜索相关文献,笔者在高级搜索中输入主题词“外语教师职业倦怠”,匹配项选择“模糊”,符合条件的只有6篇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研究不多,对高级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尤其匮乏。
(二)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以2013—2018年“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2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详见下表。
从下表可见,在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中,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章占总数的61.9%,实证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表明该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较为科学的量化研究,且多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表现及成因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说服力,这反映出国内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已超越了单纯的经验总结。
就研究的工具来讲,98%的来源文獻都使用了Maslach 职业倦怠问卷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作为测量工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测量工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然而,教师的性质毕竟有别于其他职业的性质,问卷中的项目也并非专门针对教师这一行业的,其测量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因此,当前很有必要编制一套专门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
(三)研究的角度
大部分的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开展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12篇论文直接或间接提到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因素,较为典型的有程义和眭姗姗[1]、詹舒婷[2]、付宗菊[3]等作者的文献;有9篇论文直接或间接讨论了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并为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相关教育管理部门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决策提出建议,较为典型的有冯小凤和陈晶敏[4]、马江涛和付君秋[5]、屈晨[6]、陈玲[7]、樊翠珍[8]、于亚峰[9]等作者的文献。
除以上角度,还有6篇提及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2篇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综述,2篇关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1篇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的研究,1篇研究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的中介效应作用。
总体而言,2013—2018年五年间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的来源文献绝大部分都关注目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因素和对策分析,占全部文献的95%以上。以上研究角度反映了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内容更多偏向于实践方面的研究,而理论方面的研究则不多。尤其是对国家出台的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方案中,正高级教师的评审资格条件与高级教师现状条件的差比研究为零。
(四)研究的对象
就研究对象所在的区域分布或研究对象来看,21篇来源文献中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的研究,主要有河北、江西、山东、福建、广东、山西、陕西、江苏、宁夏等;从研究对象的特征来看,3篇涉及两性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2篇专门研究不同民族教师的职业倦怠感,1篇比较了农村公、私立学校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
综上所述,2013—2018年五年间国内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问题主要以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因素及建议为主,研究对象分布地域广,研究内容具有代表性。
三、研究成果的总体情况
根据对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2013—
2018年)发表的有关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文献,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一)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马江涛在调查河北省182 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的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得出:①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但也有职业倦怠的现象;②相对于小学英语教师而言,中学英语教师工作压力较大;③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中度负相关[10]。用一系列数据证实了中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对而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中学英语教师性别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孙娟比较了济南地区中学英语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她指出女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更多来源于“在家庭和对学生的情感方面比男性教师承担的压力更多”;而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则更多来源于“在晋升、进修、评职称方面的投入”。[11]李兰兰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职称和职业倦怠显著相关,“6~10 年以及 11~15 年教龄的初中英语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为严重。”[12]
(三)影响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各方面因素研究
1.社会因素
“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一带一路”等战略目标以及倡议使中学英语教学不断深化改革,教师不单单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要全面提升中学生的素质,培育能挑得起大梁的新时代青少年。国家和社会把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人民教师的身上,“希望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并且培养好学生的品格。”[13]教师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的高期望值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压抑感。”[14]
英语是语言工具,是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教育国际化的快速进程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纯正的英语讲好中国的故事”。英语学科肩负着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任。显然,英语教师的压力日趋加重,职业倦怠的现象也不会因为新的职称政策而得到很好的缓解。
2.学校因素
作为教师工作及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组织结构、同事关系、教师评价机制、教师业务水平、学生情况、教学工作、工作时间、教学效能感等引起的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也会造成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主要有以下两点:
(1)超强的工作负荷。绝大部分英语教师工作量超过部颁标准。有的学校还额外分配教师“看午休”“晚上在校值夜班”“除了一天几节课的工作外,还要耗费大量的休息时间探讨工作”[15],导致大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必须以校为家,“一般任课教师平均每天在校时间是 10 个小时,班主任更辛苦”[16],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使中小学英语教师筋疲力尽。
(2)不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升学率和优秀率仍然是衡量中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标准。“分数论英雄”加重了中学英语教师情感枯竭的症状,助长了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因素
教师自身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沟通合作能力、专业发展、年龄和婚姻家庭等。其中,无法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或缺乏自主发展规划成为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
(四)降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
本文收集的数据和文章显示,关于如何降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学者们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首先,教师需要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应继续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精神,“在全社会的关注和鼓励下,教师才能有激情、积极地工作”[17]。
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学校要摒弃“分数论英雄”的陋习,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如增加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的比重;少横向比较,多纵向发展性的综合评价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应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英语教师的身心健康。
再次,研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新政策文件,进行正高级教师的资格条件与教师现有条件的状况、差比研究,提供决策参考。让中学正高级教师资格可望又可即,成为缓解和逐渐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助推器。
最后,应从教师自身入手,教师要了解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学会调节情绪,适当放松身心。邓贺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劳逸结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18]吴吉东认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19],如在英语教学中融入STEAM课程等,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获取新的教学成果,从而提升个人成就感。
四、总结与展望
近五年关于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数量较少,采用的研究工具单一,理论方面的研究不多。展望未来,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应着重朝着开发更合理的研究工具上。编制专门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问卷能更加精确地了解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另外,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将会逐渐转向理论研究。
參考文献:
[1]程 义,眭姗姗.江西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7-38,43.
[2]詹舒婷.农村公、私立学校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和对策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3]付宗菊.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倦怠研究——以福泉市中学英语教师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4]冯小凤,陈晶敏.新形势下中学高级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J].英语教师,2016,16(13):54-57.
[5]马江涛,付君秋.不同层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5(1):55-58.
[6][13][17]屈 晨.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及对策[D].延安:延安大学,2016.
[7][15]陈 玲.浅析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与改善对策[J].英语教师,2016,16(19):143-145.
[8][16]樊翠珍.浅析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J].亚太教育,2015(6):80.
[9][14]于亚峰.昆山市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调查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10]马江涛.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相关研究[J].学周刊,2013(7):4.
[11]孙 娟.基于性别差异的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12]李兰兰.初中英语女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
[18]邓 贺.近二十年来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6(57):152-153.
[19]吴吉东.我国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综述——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2007~2012)[J].职教通讯,2014(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