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循古学礼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400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木屐,着汉服,跪孔孟,拜先贤……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诵读国学经典、汉服秀表演、现代私塾等现象层出不穷。近日,河南一中学的举措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校方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对此,你怎么看?
  支持:敬重先贤,很有必要
  梁洪泉: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目前社会上的许多乱象正是因一些人的文化素养不足而引起的,推行儒家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素养,怎么看都不能算一件坏事吧?
  谢乐杰:千年文化、礼仪当然应该传承。当人受到熏陶,心中就会多一些“道德枷锁”,就会自觉克制心中的不良念头。这对社会是有利的。
  房天薇:跪祖宗就是屈辱、就是人格不平等了?心里有敬仰就应该表现出来,连形式都做不到,怎么可能会放在心中?敬重先贤,是文明的开始。连先贤都不敬重的人,怎么可能是文明之人?
  覃准辰: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导人向善,这也有错?现在的人,利益至上,各种无底线,这是现代精神文明教育的缺失。
  夏奕丹:就冲着孔子给中国带来2000多年的文明思想,跪一下又怎样了?即使学校的引导方式不对,但那些做人的道理,难道孔孟先贤说的全都不对吗?孔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难道在现代社会一点意义、价值都没有?我坚信即使再过数百年,这些道理也依然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钱中舟:强制学生下跪是学校的行为,跟孔子有什么关系?至于有些人说的什么控制思想、食古不化,更是无稽之谈,你对孔子的思想了解多少?学了几天历史就以为了解孔子了?
  姚丹彤:孔子希望建立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并一生为之努力,这样的精神怎么不值得我们敬佩?通过具有仪式感的方式来敬仰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虽然在要求上苛刻了点,但反过来想一想,古时的学生,哪个不是要拜孔圣人并闻鸡起舞早早起读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一阳说:近年来,不少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感到担忧,所以希望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补补传统文化的“课”。举办仪式的确能让人对传统文化有直观认识,而学生的集体参与,也能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加深印象,心生敬畏,获得触动。但是着汉服、跪拜叩首、膝行等礼节也确实早已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怎么补,怎么学,值得我们思索。
  反对:苛求形式,南辕北辙
  姚诗珊:敬不一定代表要跪,值得尊敬的人很多,你都会去下跪吗?在现代社会,谁还会动不动就给人下跪?这不是春秋时期,把跪拜当礼仪。时代在发展,仪式也应该随时代而变,敬仰放在心中就好,何必非要屈膝下跪?这样苛求于形式的敬仰,不像是学习文化,倒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路琅升:没必要把任何人推上神台吧?即便是伟大如孔子、老子,过度神化和过度吹捧,增强的也只会是民众对其个人的膜拜,丧失的却是后人对其文化思想的敬仰。
  蔡军昌:学习儒家思想是好的,但是跪拜这种事还是让学生自身决定好了,不应强求。真正想要宣扬古代文化礼仪的校长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在课堂上、在引导学生如何爱学上多做些功夫,而不是大搞阵仗,强迫学生跪拜,惹人反感。
  胡劲世:伟大的思想可以弘扬,但并不代表下跪文化可以得到赞许吧?再伟大的人物,我们都可以学习他们的思想,但下跪本身不就违背了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宗旨?跪拜,不过是数千年奴性文化的体现。
  李怀卓:按校长所说的,跪天跪地跪父母就是文化传统了?那我只能“呵呵”。跪可以,但不能强制要求,强制就是做作。如果说跪是必须遵循的“传统”,那么不跪就是天性,以“传统”的名义扼杀天性,跟复辟旧时代那一套阶级制度有什么区别?
  杜烽凌: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我想总有几个人不愿意下跪的吧?一些打着继承“传统文化”“孝道文化”等旗号排演集体跪拜的校领导,和“继承”“发扬”相比,或许他们更看重的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让学校扬名,上新闻头条。但他们在导演这类闹剧时,根本就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米雪珍:传统文化自然有好的部分,但如今一些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的人,似乎也有点走火入魔,将一些经典文化捧得至高无上,认为那是治好今天国人道德滑坡以及种种社会问题的绝对的灵丹妙药,没想过去芜存菁,只懂得一味照搬。这个学校更是变本加厉,连仪式都要照搬古时的了。
  季梦双:穿着古人的衣服,恢复千年前的礼教规范,不过是披着学习传统文化的外衣,来一场形式上的“穿越”罢了。仪式过后,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又加强了多少?是记住了礼仪有多少个步骤吗?
  一阳说:学习国学,并不一定非得磕头下跪;崇尚传统文化,也并不意味着要照搬旧俗。文化的传承,是重在心灵上、思想上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是依靠类似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更何况磕头、膝行这样违背自由的礼教方式,不顾学生的意愿,一味地强制性压迫学生,效果显然不会太好!
  反思:促人求学,方为正值
  李信仁: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可以用多元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如何变成现代的、有用的文化,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种种细节。传承传统文化应注重引导,与其对“形式”照搬照抄,不如多想想如何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
  韦凌可:每天早上5点起床读书,哪个学生受得了?本来休息时间就不够,还要起这么早……另外,既然校长说跪拜是学生由心中油然而生的,只是一种形式,那少跪点时间好不好?好好休息,或是去锻炼一番,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啊。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读书学习嘛!
  丁凡雁:别人在思维上不停创新,我们却一味在形式上复古,情何以堪!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很注重传统,但应该继承的是文化而不是形式。放宽眼界看一看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大多积淀在城市建设、生活方式、饮食文化之中,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处处可学。
  薛封安:跪拜作为一种礼节,只是鞠躬的升级版,愿意拜就拜,不愿意就算了,自行选择,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但我希望这种跪拜是在学习了儒文化后做出的行为,不了解孔子而去跪拜和不了解孔子而去毁骂,都是对自己、对孔子、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覃雁菡:现在很多所谓的学习国学礼仪,大多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面对媒体,组织多人举行跪拜。对象是先贤也好,父母也罢,无论跪拜的初衷多么无可指责,看起来都只能让人想到包装、炒作、做秀。学习传统文化,落脚点应该停在如何“古为今用”这些点上。
  魏冬卉:我爸说这类事情就是“国学没错,只是常常被歪嘴和尚念错了经”。举办活动表达敬意,有积极意义,并无争议。但更应该要看到的,是场面浩大、气势恢宏背后的隐忧——学习文化,功夫当多下在平时,而不是到节日时想起来了才大肆操办一番。
  郭笑笑:学习,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那些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秩序的内容,确实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就像一个深藏着的富矿,如果只捡起表面的杂石,忘了去挖掘底下的金库,那就是贻笑大方了。传统文化重在内涵而不是形式,形式的东西做得过了,就会变成娱乐了。
  一阳说:孔子自己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就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即:“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但近年来一些苛求于形式的“参拜”“学习”,明显就已经是为拜而拜、为学而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适合青少年“胃口”的方式,让人们乐于接受,才是更重要的课题。因为技艺的学习终究是“术”,内化为心中的修养才是“道”。
  (组稿学校: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指导老师:严静茹)
其他文献
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提出“可以通过美感教育,使人们提高趣味与情操,以此来树立起正确与美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由此可见,美育主要从情感教育出发,在熏陶和浸润中陶冶情操,培养美的眼光,培养健全品格。“美育是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自觉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
“天下武功,无招不破,唯快不破。”在足球赛场上,速度,向来是衡量一个运动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指标。那些速度出众的球员,通常会被媒体冠以“快马”之誉,并在转会市场上成为惹得众多球队疯抢的“香饽饽”。  用速度撕开对方的防线,更是球场上屡见不鲜的战术。一名速度超快的球员,往往能在比赛中发挥奇效,尤其是对进攻型球队而言。那些前场突击手们往往能够凭借风驰电掣的速度超越对手,突破防线,给对手致命一击。  那么
世百尔岛    在加拿大东岸,有,一个不毛孤岛叫世百尔岛。岛上,草不生长,鸟不歇脚,没有任何动物和植物,光秃秃的,只有坚硬无比的青石头。奇怪的是每当海轮驶近小岛附近,船上的指南针便会突然失灵,整只船就像着了魔似地被小岛吸引过去,使船只触礁沉没,好像有死神在操纵。许多航海家“望岛生畏”,叫它“死神岛”。    旋转岛    据说有一艘希腊货轮在一次远航途中,发现离船1000米远的海面上,有个不断旋转
漫步于早春的山峦,身心与萌动的自然融为一体。那回环盘旋却总在上升的山路,让我在疲倦中有着一种怪异的舒适;那跳跃在枝头的点点新绿,让我不能不对生活充盈着满心的希望和爱意。山林深处,在松树与橡树之间,忽而耀出一丛紫色的映山红,让我从五官到四肢都有一种清新豁亮的感觉,不,更多的是感动。走过去背倚老松,手扶怪崖,思绪萦怀,这二十多年的教坛生涯给我心灵的印记,不正如这春山么?那偶尔现出的映山红,不正是我从教
生命在时间中产生,在时间中消亡。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的存在,因此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也是对时间的探寻,而个体对时间的感悟,具有亲历性、体验性和记忆性。《我与地坛》一文渗透了作者对时间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篇极具时间意识的散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四百多年”的地坛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地坛四百多年的
本作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折叠凳的原理,附加一个实用的小桌板,改装成便携可放置物品的“新型概念凳”。小桌板可以根据就坐者的身高调节高度,还可以拉伸拓展使用空间。不使用时,还能将其拆卸,插入折叠凳,并通过磁铁吸牢。此外,在凳子下方还专门设计了放脚的小踏板,为就坐者提供舒适的就坐体验。  (本作品荣获第33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指导老师:蒙秋雁 黄 钦 赵春红)  给平常的事物加点“料”  折叠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略读课文為材料,如何让学生在略读课中,有效转移精读课中学到的语文要素、方法,提效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性,很多老师都在探索。笔者尝试借助导图教授统编版三下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着力语文要素,指导略读阅读方法,向单元习作迁移。   一、“精”准定位,学有所向   (一)
调温搅拌棒  想轻松控制杯子里牛奶的温度吗?这款调温搅拌棒一定适合你。它由印度尼西亚工业设计师设计,其上集成了类似半导体发热和制冷的功能,材料采用的是能提高转换效率的纳米硅。使用它,可以快速地对水杯中的液体进行升温或降温。只要捏住搅拌棒尾部顺时针旋转即可加热,同时尾部会变红;反之,逆时针旋转可给水降温,同时尾部变蓝。    铅笔打印机  还在担心打印机墨盒的开支吗?别发愁了。设计师Hoyoung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样上?虽没有统一的定案,却实在是个常思常新、历久弥新的老话题。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老师面前,就如同样的蔬菜放在不同的厨师面前一样,有不同的烹制方法,尤其重要的是,众食客——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和胃口。因此,语文课的多样性就像万物的多样性一样,是个自然而然的存在,只要是适合的就是好的。然而,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自行其是——我相信,在不同的制菜方法中,总会有一种营养保存最
40多年前,国外有一艘考察船在大海中进行科学考察。  一天,船上的一位气象工作者在施放探测气象的高空气球时,无意中将脸贴到气球上,顿时,一阵剧烈的疼痛袭击了他的耳朵。他不由得喊叫起来,他感到似乎有一种使人感到疼痛的强烈振荡从气球中散发出来。奇怪的是,考察船在当天晚上遭遇了猛烈的风暴。当时,这位气象工作者只是把这些客观现象记录在航海日记中,并没有去联想两件事情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  当这艘考察船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