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促写有方法 传承文化担在心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文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形式之一。然而,实际语文教学以考试为方向标,往往将诗歌与作文割裂开来。基于此,文章尝试从境界、构思、取材、情怀等角度入手,将诗歌元素融入写作教学中,探讨如何实现诗歌文化与写作教学的融合。
  关键词:诗歌;写作;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4-0047-02
  新时代下肩使命,古文化中谋创新。目前的初中诗歌教学,主要停留在积累背诵、品读鉴赏层面,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运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努力通过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通过以诗促写的方法和民族文化滋养的方式,来立稳学生成长的“根”。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因素,下文以诗词文化中经典的唐诗、宋词为例,从品境界、学构思、擅取材、悟情怀等角度入手,来探讨诗歌文化与写作教学融合的问题。
  一、存真去伪抒真情——境界铸高格
  提到“境界说”,就不能不提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该书开篇即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化可以超越时代,王国维的“境界说”与我们今天作文写“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作文首先要有“真感情”,书写真情实感可避免当下一些学生写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首要弊病,书写真情实感是作文创作的基础。作诗有境界,让人“在刹那中见终古,在有限中寓无限”;作文有真情,让人在情景交融中引发“味外之旨”的共鸣,作文如能得其要,便是作文境界的升格。写作与诗歌的融合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具体尝试:
  (一)大小之境
  对作文中是选取整体渲染的大境界还是以小见大的小境界,古诗词堪称典范。杜甫《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巧玲珑,是小境界;谢灵运《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壮阔雄浑,是大境界。写作之小巧细腻或大气磅礴,各有其韵味。在亲情主题写作训练中,两名学生受此启发,分别通过母亲给自己剪指甲、晾衣服时将自己的衣服晾在两侧的“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母爱。在实践教学中,对多数学生来说,从小处着眼的方式更好驾驭,而在表现爱国等宏大主题时,则可尝试大境界的抒情方式。写作是极具个性风采的,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别、喜好、写作对象,从选择引用到模仿创作,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趣,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二)隐显之境
  南宋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似雾里看花,扑朔迷离;欧阳修《少年游》:“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似初发芙蓉,不假雕琢。写诗、作文,选择空灵迷离的“隐境”,抑或平直明快的“显境”,各有各的美感和价值。在训练学生写作时,可以根据写作对象特点、写作目的(如引发读者丰富想象和多种解读宜用“隐境”)或熟悉的笔法等方面来借鉴相应的境界类型。
  (三)一字见境
  古人作诗,讲求警句和诗眼。诗中以一字為工的典范: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欧阳修《浣溪沙》“绿杨楼外出秋千”,只一“出”字,使后人所不能道。诗要炼字,作文亦然。写作中形容走路姿态,用“踱”还是“跨”;形容阳光,用“洒”“照”还是“笼”,意境就不同。作文中的炼字很能看出一名学生的写作功底,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训练。
  (四)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有关“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举例中提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是无我之境。此类意境,可以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表达需要,情景交融的切入点以及景物呈现的画面感、镜头感等角度进行专门的写作片段训练。比如,在旅行专题写作时,一名学生写站在泰山之巅,抒发“一览众山小,我要做我世界的王”的感慨,是有我之境;另一学生去乐山旅行,则在自己《回归至简》的作文结尾,发出“大道从简,至纯至净……不为风雅,不为禅定,只为将日子,过成一杯白开水的平淡,一碗清粥的简单”的感叹,是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诗词经典,文星璀璨,其境界出神入化,各得其妙。如能得诗情意境之高妙,分门别类地渗入学生的写作训练之中,定将成就学生作文之境界。
  二、章法结构多角度——文辞织锦绣
  翻读一卷诗词,会发觉每一个字都情真意切,每一句诗都心思灵巧。比如,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起笔连用五个“独”,道尽“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决绝;无名氏《九张机》,一掷梭心一缕丝的深情,九曲回肠,耐人寻味;苏惠的“璇玑图”,倾尽一生的旷世之才,由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变化无穷的文字方阵,一往情深,玄妙超然。此等妙绝的构思,可通过片段模仿—全文仿写—让文字活起来—在继承中创新的阶梯式引导,一一借鉴到学生的写作中来。
  经典诗词灿若星辰,自是不能尽数,此处仅以教材中的苏轼《水调歌头》及课外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例,探讨如何从构思的角度启发学生织就自己的锦绣文章。
  (一)同材异构的视角
  咏月诗历来是诗人乐道的题材,苏轼和张若虚的这两首可称典范。同为咏月,《水调歌头》表达的是诗人逆境中的超脱,最后又将一己愁怀上升到对天下离人共同祝愿的高度;《春江花月夜》则借助月光,表现了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永恒。转到写作,无论是考场中的命题作文,还是平时常见的“亲情成长”类作文实践,都面临着同材作文如何脱颖而出的问题。尤其是已有“高人”范文在前,若想独树一帜更是难上加难。
  以考场作文《一缕春风拂面来》为例,班里两名女生同取了老人离世的题材,其中一名学生通过一件春天里的小事,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姥姥的思念;另一名学生则仿照《九张机》,以物为线索,在结尾一转愁绪,发出“一段回忆,可能是快乐,也可能是爱”的感慨,如苏轼一贯的洒脱超然。   (二)起承转合的章法
  苏轼的《水调歌头》,从构思角度分析,堪称写作借鉴之典范。全文构思线索:把酒问月(问)—悬想天宇(起)—内心挣扎(转)—留恋人间(落)—月照无眠(承)—对月怨诘(怨)—人生哲理(转)—月下祈愿(合),其章法腾挪跌宕、起承转合,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说,这首词放在写作训练初期尚有难度,那么,李白《渡荆门送别》这类短小精悍的诗可放在写作借鉴之初。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至“月下飞天镜”句,承接上文,转写夜间景色,自然恢廓,将月色道尽之后,又以“仍怜故乡水”作结,举重若轻,尽显文章运笔之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在抒写真人真情的基础上学习诗歌章法,学生的作文结构也会变得规行矩步。
  (三)象外之象的韵致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包含九个层次。按照蒋勋的解读,九个层次又分别对应九个更深层次的含义,世人称他“孤篇横绝,压倒盛唐”。该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引发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想象,是学生写作很好的方法借鉴。在融合习作课《我被____唤醒》中,一名学生取题《我被风唤醒》,表面写风吹醒了“我”的无知,深层写父爱萌生了“我”的感动,就是这种“味外之旨”方法的运用。在写景状物类作文中,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在“就事论事”时神来一笔,作文便有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三、取材多样有深度——诗品照人生
  写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基础;学章法、巧构思,是作文的进阶;擅取材、品情怀,则是作文的精神滋养和思想源泉。古典诗词,文星璀璨。这对在写作中不会选材的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养料。
  (一)透诗文文情,拓写作素材
  诗歌题材丰富多彩,角度不计其数。咏梅诗中的“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逋的“山园小梅”,引人入胜;“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陆游的孑然一身。写景诗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的另辟蹊径,一改悲秋的伤感,见解独到。再说古诗题材:咏物、闺怨、战争、怀古、山水……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总之,诗人作诗,对地点、时间、抒情角度、题材选取等方面的多重选择,无一不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启蒙。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相信学生自然能“下笔如有神”。
  (二)感诗人人品,升文章立意
  读诗品词,是文中的妙语才情引人入胜,更是诗人的一念初心、情意胸怀让人流连。面对世事更迭,不同诗人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词中之帝李煜,心怀丧国之痛,将绚丽曼妙的诗歌转换成至死不渝的泣血绝唱;隐逸诗人陶渊明,面对宦海浮沉,毅然弃官归隐,是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诗圣杜甫,惨遭国破家亡,身虽颠沛流离,心卻不忘苍生。其诗,贯穿古今、椎心泣血;其人,情怀天下、超凡入圣。种种素材放在作文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立意的提升,更是心灵的叩问、精神的滋养。
  经过实践与沉淀,很多学生已不满足于仅在作文中汲取古诗养料,而是摩拳擦掌、乐此不疲地仿效古人的情味,挑战创作。
  诗歌与写作,融合方法多。本文呈现的只是融合实践后在学生写作中激起的初步回响。通过二者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素养,更是将诗歌精神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骨血,从而在学生的心底形成了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担当。
  数典不忘祖,树高不忘根。诗词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通过写作的方式,做到诗歌文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在知识层面深化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更在精神层面滋养了学生的气质与情怀。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将文化印记融入学生的血脉,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入一个精神图腾。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 莹.打通古今之屏障 吟咏诗词之精髓——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略谈[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6):59-60.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校长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当前教育环境下,提升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是每一位校长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只有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才能实现教学改革发展,完成新课标赋予校长的管理任务。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加快课程改革进程,校长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宽松的教学环境、更科学的成长平台、更明确的思想引领,通过对教师的引导与交流,实现教师水平的全面提升,发挥校本教研的积
摘 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种备课样态,而课堂教学的低效负效,根源在于教师只是浅层次地研读教材。文章以概念教学为例,探讨研读教材的有效路径:数学概念的形成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育于学生的活动经验,生长于学生的数学抽象,建构于学生的特征抽象。只有读懂教材、创生教材、用活教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构建深度教学课堂,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研读;概念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
1909年,大清国新任核心领导层更加坚定了改革之路。这是不得已的,必须找到新出路,时势和人心都要求如此—— 改革前所未有地成为全民的共识及主流话语体系的主旋律。在执掌朝政四十余载的慈禧的身后,大清国突然遭遇一帮“80后”的主政人,不乏眼界与想象力,大张旗鼓地动作起来。只是,快步前进中含藏着许多仓促和局促,计划中的万象更新不禁有些迷离……1909年的春天故事  190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年轻人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作为9年义务教育的艺术基础课程,初中美术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社会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使学生认可中华传统文化,并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剪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发展,正面临边缘化。需要构建剪纸校本课程,将区域内的剪纸教育资源变成实用的校本课程,以体现剪纸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必须十分注意保守秘密,九分半不行,九分九也不行,非十分不可。”这是毛泽东两次为保密工作所作的题词。“革命战争年代,保密就是保生命,保胜利;和平建设时期,保密就是保安全,保发展”。翻开党的保密战线历史,革命先辈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演绎了多少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打进去”与“拉出来”  1927年5月,从上海脱险的周恩来来到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汉,就任中央军事部长。鉴
【摘要】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是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有效指导。文章在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对策,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 农村教师 信息素养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
□ 邓苗苗  公元1920年承接着刚过去的将载入史册的一年——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成立,巴黎和会期间中国爆发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号”刊载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眼看着,曙光已初露端倪。  1920年初,蔡和森抵达法国。这次赴法勤工俭学,他还动员了母亲葛健豪与妹妹蔡畅随行,临行前引发了轰动,上海《时报》称之为“中
1  香港有间庙,叫黄大仙,香火一向鼎盛,原因很简单,据说此庙是“有求必应”的。人生是如此繁难多灾,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此千头万绪,找个“有求必应”的靠山来仰仗一下,事情便过关了,这样的黄大仙怎能不受欢迎呢?  黄大仙一度也随着移民潮去了加拿大,不料水土不服,法力骤减,善男信女,也只能徒呼奈何。  华人似乎有其自设的对神明的检验标准,华人现实,所以规定神明应该乖乖地“有求必应”,他是“超级仆人”,他
【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用语精练,意蕴丰富,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隽永。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传统诗歌教学方法已经提出新的挑战。在现行“高效课堂”的要求下,诗歌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积极探索出新型诗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民国期间特别是前期,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工业化如火如荼,再加上农业破产、土匪横行,致使人口向城市快速集中,加上此起彼伏的战乱对房屋的严重破坏,导致房价飞涨、房租高昂,八成以上广州居民没有房产,要靠租房居住。壹 岸上住房太紧张,只能去疍家的船上过夜  1947年9月的 《快活林周刊》上,刊登了这么一条短讯:  最近广州也闹起房荒来,外来旅客想在广州过夜,如无熟人,很难找到旅馆,往往经月开不到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