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要学好数学就必须要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动力支持。对学习有了基本的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兴趣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几种方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精心进行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每上一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个性、心理等特点精心设计“开场白”。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提出这样“古怪”问题让学生回答:“小英的妈妈40周岁的生日,才过第十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听了感到十分奇怪,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能迅速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二、诙谐言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枯燥乏味,要怎么才能提高课堂气氛呢?实践表明,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能起到良好的功效。小学生充满童心,在适当的时候,不妨来点幽默,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例如在一次教学长度单位的练习课上,我问同学们家里的房间有多高,有同学说3米。我又问换算成厘米是多少,小华同学说是30厘米,我没有马上肯定对错,而是善意地开了个玩笑:“30厘米只有箱子那么高,小华同学肯定和孙悟空一样学过法术吧?”同学们马上一阵大笑,小华同学意识到算错了,马上大声纠正说:“我家房间是300厘米高!”我马上表扬说:“小华同学反应可真快呀!”结果在一阵笑声中,小华同学得到了表扬感到很高兴,其他同学也都牢牢地记住了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式。
三、优化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形式,我们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备课时要从练习的形式、题型出发,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多变。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如讲故事、做游戏、小组竞赛等。在《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没有站立过的同学),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这种有趣的练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全班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一节课。
四、思维实践,引导学生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后,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自己“做”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用三根等长的小棒“围”,有的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折”,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鼓励“画”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先画一个60度的角,以角的顶点为一个端点在角的两条边上分别截取同样长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我接着问道“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各抒所见,动手寻求验证。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活的知识。这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兴趣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几种方法: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精心进行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每上一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班级学生个性、心理等特点精心设计“开场白”。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提出这样“古怪”问题让学生回答:“小英的妈妈40周岁的生日,才过第十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听了感到十分奇怪,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能迅速地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二、诙谐言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枯燥乏味,要怎么才能提高课堂气氛呢?实践表明,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能起到良好的功效。小学生充满童心,在适当的时候,不妨来点幽默,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例如在一次教学长度单位的练习课上,我问同学们家里的房间有多高,有同学说3米。我又问换算成厘米是多少,小华同学说是30厘米,我没有马上肯定对错,而是善意地开了个玩笑:“30厘米只有箱子那么高,小华同学肯定和孙悟空一样学过法术吧?”同学们马上一阵大笑,小华同学意识到算错了,马上大声纠正说:“我家房间是300厘米高!”我马上表扬说:“小华同学反应可真快呀!”结果在一阵笑声中,小华同学得到了表扬感到很高兴,其他同学也都牢牢地记住了米、分米、厘米的换算方式。
三、优化练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实践形式,我们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征,备课时要从练习的形式、题型出发,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多变。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如讲故事、做游戏、小组竞赛等。在《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没有站立过的同学),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这种有趣的练习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全班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一节课。
四、思维实践,引导学生提升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践。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
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后,我采取放手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自己“做”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有的学生用三根等长的小棒“围”,有的学生用书上介绍的方法“折”,还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教师鼓励“画”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先画一个60度的角,以角的顶点为一个端点在角的两条边上分别截取同样长的线段,再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就围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我接着问道“这样画出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各抒所见,动手寻求验证。
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等知识进行推理论证,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研究中积极思维,从而获得活的知识。这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