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中风意象隐喻探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以概念隐喻理论探究李白诗歌中的风意象,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隐喻,拓宽诗兴思维,发现中国古代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特点.经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意象,本文得出结论:从结构隐喻看,风是刀、乘坐工具;从方位隐喻看,“风在上”是蓬勃的朝气,“风往上”是强烈的进取心,“风吹近”是浓烈的情感;从本体隐喻看,风是容器和容器中的物质,风是人,是动物,而情感、气质和生命可以隐喻为风.
其他文献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当前,正值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机电类专业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专业,以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学生多元化成才需求为导向,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结构化教师团队以及构建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等策略和举措,为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教师的在线教学质量决定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随着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阶段性推进,美国K-12在线教学质量标准也在不断更新.通过分析美国《国家虚拟学校在线教学评价》《国家在线教学质量标准(第二版)》《国家在线教学质量标准(第三版)》三份标准文件,可以发现美国K-12在线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引领下遵循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信息技术服务学生发展的演变逻辑,其核心理念从“技术的应用”逐步回归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一种价值取向.标准体系建设中对教师数据素养的重视、对学生在线
职业教育现代化包括职业教育价值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是职业教育在改造社会中现代性获取、增长及实现的过程.在分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国内外借鉴及职业教育现代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以辽宁职业教育为例,结合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从职业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治理水平等六个维度构建省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监测指标体系,对辽宁职业教育现代化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并将辽宁职业教育现代化分为现代化欠缺期、现代化前期、基本实现现代化、完全实现现代化等四个层次,以诊断问题,转变
我国人文精神产生于殷周,确立于春秋战国.在探究人类生命以及生命意义中,古人以自然存在的物质为意象,从崇拜自然的某种物质及其能量到逐渐着重关注人本身.春秋战国是人文精神勃兴的时期,思想植根于这个时期的老子,对于水的推崇以及对人的关注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时代思想息息相关.老子所写《道德经》以水论道、以水论人,不仅关注与探索人生,也提倡追求真、善、美、圣的一种人生态度.探讨老子“上善若水”中的人文精神,理解传统人文精神的价值,是中华文化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
奥斯本的著作《愤怒的回顾》中主人公吉米的愤怒不仅是偏激暴力,更是一种对创伤间接地、极端地表达.本文从创伤理论切入,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层面探究造成吉米创伤的原因以及创伤对其人生产生的深重影响,分析吉米如何走出创伤阴影,通过自我救赎获得新生,并从吉米的复原中探讨对于治愈创伤的启示.
本文采用拉康镜像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奥丽芙·基特里奇》中主要人物身份建构过程和结果的解读,揭示镜像对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指出只有打破对镜像的误认并敢于突破真实自我和理想镜像的界限,才能成功完成身份的建构.在身份危机日益凸显的现代社会,书中人物的身份建构历程更具现实借鉴意义.
切实做好高校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必然要求,是二级学院建设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不少二级学院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责任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能力不足、重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工作成效亟待提升.二级学院可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组织保障、加强队伍建设、聚焦重点创新等路径,不断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切实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下的主客体关系角度,探究了茶花女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茶花女从心甘情愿地沦落为男人们的玩物,到在爱情的感化下主动地摆脱对他人的经济依附,最后在与父权制的反抗中,在真情的感化下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觉醒.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以李白各时期的诗作,梳理李白在创作生涯中,所表现出不同的自由理念.李白的自由,我便从他人生的理想,安然自适的心态,仗义行侠的追求,梦幻仙人的理想,进行论述.我认为自由应该是明确的目标,勇敢的选择,无悔的担当.正如李白这样,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无视结果的好坏,只因自己喜欢.
职业教育加快了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升,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主体,应着眼“高”和“新”,坚持“七个服务”,落实“五个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培训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