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工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

来源 :广州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ang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材料工艺原理》课程是面对材料,化学工程,高分子,金属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针对授课内容繁杂,知识跨度大,学生掌握知识点困难,学习热情度不高等问题,提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最新科技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环节等相应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多种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和相应原理,培养学生独自承担复合材料设计和制备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材料研究等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为研究汽修行业VOCs治理现状特征,选取厦门市汽修行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治理现况进行探讨,并依据汽修行业废气的风量及VOCs浓度指标分类讨论,提出适用于不同类型废气的处理工艺,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厦门市汽修行业中大部分企业采用的VOCs处理工艺是以活性炭吸附工艺、UV光催化处理技术为主或者两者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工艺,处理效率可达排放标准.
煤炭是我国重要工业原料,我国十分重视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包括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由于气化用煤需求量过大,而且气化炉结构不同对煤质的要求不同,煤质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气化炉的稳定运行.本文通过了解煤质分析重要仪器及对煤质分析的技术特点,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为气化用煤提供技术指导,对我国煤化工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蒸馏提取碱性土壤易释放氰化物时,由于土壤的碱性和酒石酸发生反应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蒸馏液不清澈使整体分析流程费时耗力检测数据不准确.本方法建立了全自动蒸馏仪提取土壤中的易释放氰化物,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联用的检测方法.当鲜样土壤为15.00 g蒸馏体积为100 mL时,本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 mg/kg.此方法在0.002~0.250 mg/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0.999,土壤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7.2% ~104.0%,相对标准偏差<3%,在大批量土壤氰化物分析中优于快于传统方
研究了生铁中磷的测定方法,建立了检测钒铁中磷含量的有效方法.用酸分解式样,再用过硫酸铵氧化成的磷酸与钼酸铵反应,再用抗坏血酸显色[1],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来计算钒铁中的磷含量.磷含量为0.025% ~0.093%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8.1526X+0.0146,线性相关系数r=0.9999.该方法测定出的测定值与标样相吻合,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值得用于日常测定钒铁中的磷含量.
为了获得凤梨果皮酵素的最优发酵工艺和特性,以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经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凤梨果皮酵素发酵过程的工艺并对其羟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同时发现在果皮酵素中凤梨果皮酵素对菜青虫有较好的毒杀作用.本实验优化了凤梨果皮酵素的发酵工艺并测量和对比了不同果皮酵素的抗氧化能力以及特性,为凤梨果皮酵素的工业化生产和农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推动我国保护环境和对果皮的回收利用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与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并在双向交流过程中,使学生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本文基于化工安全检测课程立足现实场景、实操性强的特点,拟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化工安全检测课程,从而探索一套全新的授课方法,克服传统授课方式枯燥乏味、互动性差、学习效果不良的缺点.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有效进行教学设计,以氯及其化合物为例,探析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围绕知识线、问题线、情境线和活动线展开,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做到活动注重整体设计,实现深度学习;活动层层递进,发展核心素养;重视迁移运用,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高等药学教育长远发展需求,基于精准药学模式下开展药物化学教学变革迫在眉睫.本文从药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革新进行阐述,探究在精准药学背景下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药学人才培养之间的相关性,为药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着相关专业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设计的工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内容,教师需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根据物理化学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融于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的专业必修课《化工安全与环保》的教学,以嵌入二维码的纸质教材为载体,研究嵌入视频、音频、图片、3D模型、拓展资源等数字资源,将教材、课堂、师生互动三者融合.同时,将传统化工过程安全教学知识点与炼化企业典型生产装置单元安全、工艺安全、系统安全等有机融汇,促使高校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习惯,助推面向产出的化工专业建设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