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可现实教学中,教师看参考书备课,学生依据辅导书答题,不越雷池半步,中规中矩,没人觉得不妥。
在《台阶》教学中,原先的设想是:专设了“研读题”, 完成第一个研读板块“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思考、讨论,完成第二个研读板块“凝望台阶,感受父亲”和第三个研读板块“回首台阶,理解父亲”。整体流程为“课内(人物分析)-课外(情感体验)-课内(形象意蕴)”。
但是,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后果。
快下课了,有一位学生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父亲用一辈子劳动换来了一所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他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值”还是“不值”?这还真是个问题,备课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我灵机一动,取消了原来作业,布置了上面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回来之后仔细研读文本,发现《台阶》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非常动人的笔调描绘了父亲造屋的艰难。新屋造成之前,父亲是挺拔的,乐观的,自信的。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提问“父亲为何觉得鞋子磨破‘太可惜’了?他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父亲的脚因为长年劳作“裂着许多干沟”,于是每年过年时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此时此刻,这样的一双脚板后暗隐着的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这些轻松的调侃里边,含着多少劳动者的自豪和自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提问: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
深秋季节,父亲“浮在雾里”,“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踏好的黄泥“颜色似玉米面……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的艰难,但更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幸福,父亲正是在这样艰辛的劳作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了人的幸福的。
“艰辛的劳作被作者描绘得如此之美含义是什么?”
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在我看来,父亲潜意识中的“地位”还没有高到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地位”相同。这“地位”应该非常朴素,不过就是一种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
我又设计了问题,他得到了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新屋还把原来的尊严和幸福彻底带走了。这似乎也是一种隐喻。父亲是“一只手按着腰”把旧屋的三块青石板抬起来作为新台阶的基石砌进土地的,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父亲的可悲还在于他自己“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父亲的糊涂为后面很快到来的他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现实埋下了惨痛的伏笔。没有多久,父亲的腰闪了!虽然他“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还倔强地嚷嚷着“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虽然“我”和母亲都“尽力保持平静”,想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但是,父亲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老了,不能再劳动了!
父亲不能再劳动了,仅仅因为年老吗?
新屋的造成彻底损坏了父亲的健康,新屋在展现财富的同时,也剥夺了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唯一引以为豪的东西——劳动力。再艰辛的劳动也没有击垮父亲,再清苦的生活也没有击垮父亲,但是,“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击垮了父亲。腰闪了,这成了父亲生活的转折点,他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而至于“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他为什么这样?
高台阶的房屋造起来了,但父亲的人生并没有相应地上一个台阶。新屋建起来了,但父亲的一切都失去了:他几十年来享受的正常的生活状态,他的青春,他的人生,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健康,他的幸福,他的尊严……
这样做有价值吗?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我看来,父亲的一生是极为艰辛,但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这种肉体上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表面上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无法让他忘却几十年刻骨铭心的艰辛生活,这是一个底层劳动者内心与外表的矛盾,是一个父亲的悲剧。
——读完后,心里酸酸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亲身上好像都压着一副重担,那就是支撑着整个家。为整个家的生计忙忙碌碌。我的父亲亦是如此。……一天一天的发现,父亲的额头上有了皱纹,是岁月走过留下的沟壑,父亲的两鬓多了些青丝,多了些风霜染过的痕迹。父亲真的太累了。
这些文字都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父亲在追求尊重。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父亲的“台阶”就是想用自己的劳动赢得尊重,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艰难。原来,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悖论。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困境,读出了生命对于这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与不幸。我想文章背后的意蕴也就尽在于此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尝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师生双边互动的态势,被高度激发了学习热情的同学们就会发现“成功之门是虚掩着的”,从而用能力化教材,又把教材化能力,凭借创新这个支点,去撬起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又一个“地球”。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大桥中学江苏211809】
在《台阶》教学中,原先的设想是:专设了“研读题”, 完成第一个研读板块“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思考、讨论,完成第二个研读板块“凝望台阶,感受父亲”和第三个研读板块“回首台阶,理解父亲”。整体流程为“课内(人物分析)-课外(情感体验)-课内(形象意蕴)”。
但是,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始料不及的后果。
快下课了,有一位学生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父亲用一辈子劳动换来了一所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他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值”还是“不值”?这还真是个问题,备课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我灵机一动,取消了原来作业,布置了上面的思考题,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回来之后仔细研读文本,发现《台阶》最感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非常动人的笔调描绘了父亲造屋的艰难。新屋造成之前,父亲是挺拔的,乐观的,自信的。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提问“父亲为何觉得鞋子磨破‘太可惜’了?他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父亲的脚因为长年劳作“裂着许多干沟”,于是每年过年时的洗脚成了家里一项重大的喜事,不仅“母亲特别高兴”,父亲也用冒着“热气”的盆水“很耐心地洗”。此时此刻,这样的一双脚板后暗隐着的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洗干净了,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这些轻松的调侃里边,含着多少劳动者的自豪和自信。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的提问:父亲却反而说脚“轻飘飘的没有着落”?
深秋季节,父亲“浮在雾里”,“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父亲踏好的黄泥“颜色似玉米面……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父亲的艰难,但更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幸福,父亲正是在这样艰辛的劳作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体会到了人的幸福的。
“艰辛的劳作被作者描绘得如此之美含义是什么?”
但是,父亲并不满足,他的理想是“家里的台阶要高”,家要有“地位”。在我看来,父亲潜意识中的“地位”还没有高到和平常我们理解的“地位”相同。这“地位”应该非常朴素,不过就是一种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
我又设计了问题,他得到了来自于家庭之外的“尊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新屋还把原来的尊严和幸福彻底带走了。这似乎也是一种隐喻。父亲是“一只手按着腰”把旧屋的三块青石板抬起来作为新台阶的基石砌进土地的,就是在这个时刻,“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老了”。父亲的可悲还在于他自己“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父亲的糊涂为后面很快到来的他必须要面对和承认的现实埋下了惨痛的伏笔。没有多久,父亲的腰闪了!虽然他“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还倔强地嚷嚷着“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虽然“我”和母亲都“尽力保持平静”,想要维护父亲的尊严,但是,父亲必然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他老了,不能再劳动了!
父亲不能再劳动了,仅仅因为年老吗?
新屋的造成彻底损坏了父亲的健康,新屋在展现财富的同时,也剥夺了父亲最为珍贵的也是唯一引以为豪的东西——劳动力。再艰辛的劳动也没有击垮父亲,再清苦的生活也没有击垮父亲,但是,“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击垮了父亲。腰闪了,这成了父亲生活的转折点,他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他那一辈子都不曾低下过的倔强的头颅终于低下了,甚而至于“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他为什么这样?
高台阶的房屋造起来了,但父亲的人生并没有相应地上一个台阶。新屋建起来了,但父亲的一切都失去了:他几十年来享受的正常的生活状态,他的青春,他的人生,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健康,他的幸福,他的尊严……
这样做有价值吗?
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我看来,父亲的一生是极为艰辛,但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这种肉体上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表面上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无法让他忘却几十年刻骨铭心的艰辛生活,这是一个底层劳动者内心与外表的矛盾,是一个父亲的悲剧。
——读完后,心里酸酸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亲身上好像都压着一副重担,那就是支撑着整个家。为整个家的生计忙忙碌碌。我的父亲亦是如此。……一天一天的发现,父亲的额头上有了皱纹,是岁月走过留下的沟壑,父亲的两鬓多了些青丝,多了些风霜染过的痕迹。父亲真的太累了。
这些文字都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受,
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父亲在追求尊重。
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父亲的“台阶”就是想用自己的劳动赢得尊重,
这是生命之苦,换一个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艰难。原来,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永恒的悖论。读《台阶》,我读出了人生的困境,读出了生命对于这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与不幸。我想文章背后的意蕴也就尽在于此了。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尝试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而形成师生双边互动的态势,被高度激发了学习热情的同学们就会发现“成功之门是虚掩着的”,从而用能力化教材,又把教材化能力,凭借创新这个支点,去撬起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又一个“地球”。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大桥中学江苏21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