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这也对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创新音乐欣赏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欣赏体验,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质量。在不断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尤为积极,因而可采取视听联觉的方式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基于此,本文以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为出发点,探讨了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视听联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78
视听联觉主要指的是听觉与视觉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视听联觉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可运用视觉媒介来辅助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以便切实吸引小学生在欣赏课堂中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更为充分地感受与体会音乐的旋律美与节奏美,有利于小学生记忆音乐作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以往在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通常都是让小学生机械性地学习相关知识,难以激发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效。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愈发广泛,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乐播放功能或者视频放映功能,能够将抽象性的音乐作品转变成为听觉与视觉共同刺激之下的音乐作品,以便通过提高小学生的感官体验,来促进小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意境与形象,这样做有利于降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难度,也有利于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1]。
联觉教学方式在应用阶段的关键作用在于通感,其可将触觉、听觉和视觉三者进行良好的融合,以便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欣赏课堂之中,能够让小学生以往的被动性欣赏转变为当前的主动性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小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小学生在参与音乐欣赏课堂的过程中,能够切实体会到欣赏音乐作品给自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主动性,实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视听联觉有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积极探寻视听联觉的运用途径,以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成效。
二、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听觉为主导,积累音乐素材
艾伦·科普兰曾说:“若你想充分地理解与感知音乐,那么最重要的则是倾听音乐,不管任何形式均替代不了对于音乐的倾听。”而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充分聆听音乐作品,能够感知和体会音乐旋律,并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感。聆聽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可通过完整的、片段的或是复听等方式来进行聆听,这样能够促使小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与感知音乐作品,增强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利于小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若想有效应用视听联觉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做到以听觉为主导,促进小学生积累音乐素材,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方面,应增强小学生的聆听意识,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这样才能够为聆听音乐作品做好积极的保障。以具体的方式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小学生处在安静的状态之中不可发出声响,否则会影响到聆听的效果。并且在聆听期间还应严格要求小学生的体态、眼神以及坐姿等,使小学生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状态积极参与音乐作品的聆听[2]。
另一方面,教师还需明晰聆听的需求,积极指导小学生进行聆听,在聆听前教师还需针对聆听的内容,向小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与问题,以便引导小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而在设计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精准指向音乐作品的特征及相关要素,包括音乐作品的旋律、音色以及节奏等方面,使小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更为专注,这样才更能够发挥出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尽快达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
(二)进行人声演唱,记忆音乐主题
音乐作品之核心在于“主题”,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记忆其主题,是促进小学生理解和记忆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也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若能使小学生明晰主题内容,有助于小学生精准把握音乐形象,还能够使其在倾听音乐时精准分辨主题的变化,解读各个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实际表现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教师在应用视听联觉方式时,还应进行声学演唱,通过人声记忆主题内容。
一方面,教师可让小学生去演唱主题,以演唱节奏感较强,旋律优美的音乐片段来促进小学生认识与记忆音乐元素,而小学生是否能够较好地演唱音乐旋律并辨别音乐主题,也能够作为衡量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标准[3]。
另一方面,在小学生演唱主题的过程中,其注意力通常会集中于感知音乐所体现要素、题材、风格与情感的层面上,所以,教师还需积极引导小学生投身至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也利于促进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
利用人声演唱体现主题的方式,能够作为视唱,也能够作为主题哼唱,这能够为整个欣赏过程增添趣味性,也便于小学生有效记忆音乐作品的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小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主要情绪特征,以及音乐形象的过程中,还能够切实体会音乐作品的发展和变化,不但利于防止小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利于降低音乐作品的欣赏难度,逐渐提升小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进行视觉呈现,增强音乐体验
听觉和视觉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作为欣赏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现如今,教育领域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利用视觉欣赏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吸引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之中的注意力,进而增强小学生的音乐体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
另外,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利用“图形谱”来促进小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作品。“图形谱”主要是以图像来表现声音,其具备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可将音乐作品中的许多要素以图形或者是线条的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也能够将抽象、复杂的音乐以具体、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做到视听的结合,以深化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触和体会,并能够使小学生精准地捕捉到音乐作品中的细微变化,从而真正增强小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小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欣赏与评价音乐作品。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视觉辅助可使小学生听懂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能够感知音乐作品蕴含的情绪,让其明确音乐作品旋律的主要走向,从而促进小学生记忆音乐。但应明确的是,听觉能够以视觉作为辅助方式予以运用,因而也须以听觉为重要的基础来为整个的聆听欣赏过程服务。
(四)进行演奏表现,丰富聆听形式
演奏是小学生参与到音乐表现过程中的重要方式,而教师则需丰富小学生的聆听形式,在演奏时所运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与曲调乐器,而在演奏曲调的过程中,就应根据音乐作品的实际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演奏水平来确定演奏形式,若小学生的演奏能力较好,同时音乐作品的结构较为简单,速度较为适宜,那么在欣赏教学期间,则可以将小学生的自主演奏加入音乐的表现中。而在进行乐器演奏时,则能够利用生活音源、节奏以及身体乐器等诸多的表现形式,来增强小学生的欣赏体验,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小学生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
(五)运用语言表述,深化本体理解
在聆听音乐作品后,再用语言表述出来,则能够作为聆听的一种良好表达,也被称作强调性欣赏。语言描述可使小学生积极投身至音乐所体现的情绪和内容中,利用语言来表达对于音乐概念的整体认知,从而引导小学生去理解音乐之本体。所以,教师在应用视听联觉方式的过程中,还需运用语言表述的方式来深化本體理解,促进小学生进一步明晰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以及思想等,让小学生能够逐渐学会阐述与表达自身对于音乐的总体体会与感受,进而则能够体现出音乐作品带给小学生无限想象的价值。由上述内容可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语言表述深化小学生理解本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
(六)音乐结合动画,激活创新思维
对于不同音乐作品来说,其所体现的情感也有所差异,而小学生若仅单一性地倾听音乐作品,那么音乐对于小学生所产生的感染力则往往较低,难以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所以,在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应用视听联觉方式时,还需结合音乐与动画,以切实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小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对此,一方面,教师应结合音乐作品和动画内容,增强小学生的立体体验,让小学生能够在这种音乐形式的感染之下生成视听联觉,以便促进小学生深层次地领悟与体会音乐作品。另一方面,在融合音乐作品和动画的过程中,也利于激活小学生的心智,提高小学生的享受感,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这样则非常利于小学生开展音乐方面的即兴活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运用视听联觉方式,能够满足新课改对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迫切要求。在音乐实践期间,视听联觉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提升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素养,推动小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翁晓敏.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0(18):157.
[2]杨梦瑶.视听联觉:突破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樊篱[J].音乐时空,2017(23):121.
[3]张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视听的有机结合[J].黄河之声,2012(13):78.
关键词:视听联觉;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78
视听联觉主要指的是听觉与视觉相互作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视听联觉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可运用视觉媒介来辅助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以便切实吸引小学生在欣赏课堂中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更为充分地感受与体会音乐的旋律美与节奏美,有利于小学生记忆音乐作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以往在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通常都是让小学生机械性地学习相关知识,难以激发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效。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愈发广泛,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乐播放功能或者视频放映功能,能够将抽象性的音乐作品转变成为听觉与视觉共同刺激之下的音乐作品,以便通过提高小学生的感官体验,来促进小学生感知音乐作品的意境与形象,这样做有利于降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难度,也有利于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1]。
联觉教学方式在应用阶段的关键作用在于通感,其可将触觉、听觉和视觉三者进行良好的融合,以便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欣赏课堂之中,能够让小学生以往的被动性欣赏转变为当前的主动性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小学生的创新发展,让小学生在参与音乐欣赏课堂的过程中,能够切实体会到欣赏音乐作品给自身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提高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中的主动性,实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视听联觉有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积极探寻视听联觉的运用途径,以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成效。
二、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听觉为主导,积累音乐素材
艾伦·科普兰曾说:“若你想充分地理解与感知音乐,那么最重要的则是倾听音乐,不管任何形式均替代不了对于音乐的倾听。”而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充分聆听音乐作品,能够感知和体会音乐旋律,并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感。聆聽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项重要途径,可通过完整的、片段的或是复听等方式来进行聆听,这样能够促使小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与感知音乐作品,增强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利于小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所以,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若想有效应用视听联觉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做到以听觉为主导,促进小学生积累音乐素材,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方面,应增强小学生的聆听意识,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这样才能够为聆听音乐作品做好积极的保障。以具体的方式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小学生处在安静的状态之中不可发出声响,否则会影响到聆听的效果。并且在聆听期间还应严格要求小学生的体态、眼神以及坐姿等,使小学生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状态积极参与音乐作品的聆听[2]。
另一方面,教师还需明晰聆听的需求,积极指导小学生进行聆听,在聆听前教师还需针对聆听的内容,向小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与问题,以便引导小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作品。而在设计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精准指向音乐作品的特征及相关要素,包括音乐作品的旋律、音色以及节奏等方面,使小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更为专注,这样才更能够发挥出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尽快达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
(二)进行人声演唱,记忆音乐主题
音乐作品之核心在于“主题”,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记忆其主题,是促进小学生理解和记忆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也是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若能使小学生明晰主题内容,有助于小学生精准把握音乐形象,还能够使其在倾听音乐时精准分辨主题的变化,解读各个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实际表现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教师在应用视听联觉方式时,还应进行声学演唱,通过人声记忆主题内容。
一方面,教师可让小学生去演唱主题,以演唱节奏感较强,旋律优美的音乐片段来促进小学生认识与记忆音乐元素,而小学生是否能够较好地演唱音乐旋律并辨别音乐主题,也能够作为衡量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标准[3]。
另一方面,在小学生演唱主题的过程中,其注意力通常会集中于感知音乐所体现要素、题材、风格与情感的层面上,所以,教师还需积极引导小学生投身至音乐作品的欣赏之中,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也利于促进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
利用人声演唱体现主题的方式,能够作为视唱,也能够作为主题哼唱,这能够为整个欣赏过程增添趣味性,也便于小学生有效记忆音乐作品的内容。更为关键的是,小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主要情绪特征,以及音乐形象的过程中,还能够切实体会音乐作品的发展和变化,不但利于防止小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也利于降低音乐作品的欣赏难度,逐渐提升小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进行视觉呈现,增强音乐体验
听觉和视觉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作为欣赏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现如今,教育领域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利用视觉欣赏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吸引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之中的注意力,进而增强小学生的音乐体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
另外,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可利用“图形谱”来促进小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作品。“图形谱”主要是以图像来表现声音,其具备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可将音乐作品中的许多要素以图形或者是线条的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也能够将抽象、复杂的音乐以具体、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做到视听的结合,以深化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触和体会,并能够使小学生精准地捕捉到音乐作品中的细微变化,从而真正增强小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小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欣赏与评价音乐作品。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视觉辅助可使小学生听懂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能够感知音乐作品蕴含的情绪,让其明确音乐作品旋律的主要走向,从而促进小学生记忆音乐。但应明确的是,听觉能够以视觉作为辅助方式予以运用,因而也须以听觉为重要的基础来为整个的聆听欣赏过程服务。
(四)进行演奏表现,丰富聆听形式
演奏是小学生参与到音乐表现过程中的重要方式,而教师则需丰富小学生的聆听形式,在演奏时所运用的乐器分为打击乐器与曲调乐器,而在演奏曲调的过程中,就应根据音乐作品的实际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演奏水平来确定演奏形式,若小学生的演奏能力较好,同时音乐作品的结构较为简单,速度较为适宜,那么在欣赏教学期间,则可以将小学生的自主演奏加入音乐的表现中。而在进行乐器演奏时,则能够利用生活音源、节奏以及身体乐器等诸多的表现形式,来增强小学生的欣赏体验,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小学生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
(五)运用语言表述,深化本体理解
在聆听音乐作品后,再用语言表述出来,则能够作为聆听的一种良好表达,也被称作强调性欣赏。语言描述可使小学生积极投身至音乐所体现的情绪和内容中,利用语言来表达对于音乐概念的整体认知,从而引导小学生去理解音乐之本体。所以,教师在应用视听联觉方式的过程中,还需运用语言表述的方式来深化本體理解,促进小学生进一步明晰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以及思想等,让小学生能够逐渐学会阐述与表达自身对于音乐的总体体会与感受,进而则能够体现出音乐作品带给小学生无限想象的价值。由上述内容可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语言表述深化小学生理解本体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
(六)音乐结合动画,激活创新思维
对于不同音乐作品来说,其所体现的情感也有所差异,而小学生若仅单一性地倾听音乐作品,那么音乐对于小学生所产生的感染力则往往较低,难以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所以,在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应用视听联觉方式时,还需结合音乐与动画,以切实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小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对此,一方面,教师应结合音乐作品和动画内容,增强小学生的立体体验,让小学生能够在这种音乐形式的感染之下生成视听联觉,以便促进小学生深层次地领悟与体会音乐作品。另一方面,在融合音乐作品和动画的过程中,也利于激活小学生的心智,提高小学生的享受感,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这样则非常利于小学生开展音乐方面的即兴活动,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运用视听联觉方式,能够满足新课改对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迫切要求。在音乐实践期间,视听联觉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提升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音乐学习的综合素养,推动小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翁晓敏.视听联觉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0(18):157.
[2]杨梦瑶.视听联觉:突破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樊篱[J].音乐时空,2017(23):121.
[3]张健.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视听的有机结合[J].黄河之声,2012(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