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为例,力图将中学作文教学与教材中的课文解析相结合,用课文来指导作文,将对课文的分步解析与写作的分步教学一一对应,引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多向课本中的经典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例谈;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82-1
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程安排里,中学作文教学是独立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学习课文是学习课文,学习写作是学习写作,但实际上,如果能够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合二为一,让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材上的课文,大多都可堪称“经典”,本身就是极好的写作范文,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学习写作,就有了明确的指向,他们就能顺利掌握写作方法,写作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作为中学现代散文学习范文的《端午的鸭蛋》,是已故作家汪曾祺先生“故乡的食物”系列散文中的一篇。“故乡的食物”系列共有六篇,其中,《端午的鸭蛋》应该是最适合中学生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一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都会按部就班地跟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乡情结,就课文论课文,教师一直在“授人以‘鱼’”,学生上完了这一课,没有学到任何的可以帮助写作的方法。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将课文作为范文应用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增强写作的能力呢?下面,我们就以这篇《端午的鸭蛋》为例来详细地谈一谈。
按照通俗的分类,《端午的鸭蛋》应该算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城市乃至县镇单调而又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心态,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观察一个事物,更说不上用文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个事物的特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还是在我们的课本里。我们来看看在《端午的鸭蛋》中,作者是如何来完成这个任务的。
首先,我们要确定文章的表现主体。这篇文章描写的主体是端午的鸭蛋,但家乡作为隐含的状语,也给它作了一个地域上的限制,这样一来,时空固定,这个“鸭蛋”就是一个内涵外延都很确定的事物了,它的特点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对应在作文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要描写的事物往往是特定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缩小范围,将描写对象的时空相对固定,从而让它固有的特点凸显出来。
其次,围绕这个时空固定的事物,要挑选一些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材料来加以展现。这些材料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人物,还可以是像课文中的风俗习性。对于课文来说,第一部分端午节的风俗、第二部分袁枚的《随园食单》、第三部分孩童对鸭蛋的吃和玩,分别体现了家乡端午、家乡鸭蛋、端午家乡鸭蛋的特点。
对应于作文教学,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发掘描写对象周围那些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材料,仿照课文,我们也可以在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上进行搜索,在列提纲或者打腹稿的时候,将它们罗列出来,以备随后对其进行合理安排。
再次,要对与文章主体有关的材料进行一个合理的安排,其实就是汪曾祺先生多次谈到的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在《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中,他写道“沈(从文)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他觉得作品的结构应该随便,确切地说是“苦心经营的随便”。这个境界对于中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难以达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照课文来按图索骥。在课文中,作者先是描写了自己家乡过端午的种种风俗,并在这一部分的最后,顺理成章地让鸭蛋夹杂在端午菜肴“十二红”中粉墨登场,随后,用充满骄傲和自豪的笔触对家乡的鸭蛋进行了描写。这样的安排,给端午鸭蛋的出场营造了典型的环境,同时经过这样两层铺垫,家乡端午鸭蛋的特点就明朗了起来,后面孩童在端午时节对高邮鸭蛋的种种玩法也更加真实可信。
对应于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确定了所描写对象的时空环境后,对这些时空环境进行典型化的展现,也就是要让他们找到那种时空环境里独有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合乎逻辑地展现出来,这样,描写对象就会在一个典型的环境中呈现出它独有的风采。
最后,写景状物要有韵味,文章的主题就应该富有包容性,不能太死、太窄、太明显。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我是一个中国人》中说,作品没有主题,就好像风筝没有脑线,是放不上去的。“不要把主题讲得太死、太实、太窄。”“主题最好不要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在课文中,一个小小的鸭蛋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在作者的笔下,既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对家乡和热爱,对童年快乐往事的追忆,也有对平淡生活乐趣的享受,还有文章最后对现代人丧失艺术美的伤感。正因如此,这篇看似短小平淡的文章,才具有了隽永的意味,才赢得了那么多人长久的喜爱。
对应于作文教学,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明白,描写一件事物,不能干巴巴地将事物的特点一个个地数茄子下锅,那样就写景状物而写景状物,永远是中国古代诗话中说的为写景而写景,是入不了上品的。要引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多向课本中经典学习,学会走得进去,走得出来,赋予材料自身情感,描写一些自身与事物相联系的故事,在展现事物特点的同时,力图做到以情动人。这样,文章才能让人持久回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作文教学;例谈;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82-1
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课程安排里,中学作文教学是独立出来的,在他们看来,学习课文是学习课文,学习写作是学习写作,但实际上,如果能够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合二为一,让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材上的课文,大多都可堪称“经典”,本身就是极好的写作范文,如果老师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学习写作,就有了明确的指向,他们就能顺利掌握写作方法,写作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作为中学现代散文学习范文的《端午的鸭蛋》,是已故作家汪曾祺先生“故乡的食物”系列散文中的一篇。“故乡的食物”系列共有六篇,其中,《端午的鸭蛋》应该是最适合中学生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的一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都会按部就班地跟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乡情结,就课文论课文,教师一直在“授人以‘鱼’”,学生上完了这一课,没有学到任何的可以帮助写作的方法。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将课文作为范文应用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增强写作的能力呢?下面,我们就以这篇《端午的鸭蛋》为例来详细地谈一谈。
按照通俗的分类,《端午的鸭蛋》应该算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城市乃至县镇单调而又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心态,让他们无法静下心来观察一个事物,更说不上用文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一个事物的特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答案还是在我们的课本里。我们来看看在《端午的鸭蛋》中,作者是如何来完成这个任务的。
首先,我们要确定文章的表现主体。这篇文章描写的主体是端午的鸭蛋,但家乡作为隐含的状语,也给它作了一个地域上的限制,这样一来,时空固定,这个“鸭蛋”就是一个内涵外延都很确定的事物了,它的特点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对应在作文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所要描写的事物往往是特定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缩小范围,将描写对象的时空相对固定,从而让它固有的特点凸显出来。
其次,围绕这个时空固定的事物,要挑选一些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材料来加以展现。这些材料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人物,还可以是像课文中的风俗习性。对于课文来说,第一部分端午节的风俗、第二部分袁枚的《随园食单》、第三部分孩童对鸭蛋的吃和玩,分别体现了家乡端午、家乡鸭蛋、端午家乡鸭蛋的特点。
对应于作文教学,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去发掘描写对象周围那些最能体现其特点的材料,仿照课文,我们也可以在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上进行搜索,在列提纲或者打腹稿的时候,将它们罗列出来,以备随后对其进行合理安排。
再次,要对与文章主体有关的材料进行一个合理的安排,其实就是汪曾祺先生多次谈到的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在《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中,他写道“沈(从文)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他觉得作品的结构应该随便,确切地说是“苦心经营的随便”。这个境界对于中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难以达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照课文来按图索骥。在课文中,作者先是描写了自己家乡过端午的种种风俗,并在这一部分的最后,顺理成章地让鸭蛋夹杂在端午菜肴“十二红”中粉墨登场,随后,用充满骄傲和自豪的笔触对家乡的鸭蛋进行了描写。这样的安排,给端午鸭蛋的出场营造了典型的环境,同时经过这样两层铺垫,家乡端午鸭蛋的特点就明朗了起来,后面孩童在端午时节对高邮鸭蛋的种种玩法也更加真实可信。
对应于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确定了所描写对象的时空环境后,对这些时空环境进行典型化的展现,也就是要让他们找到那种时空环境里独有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合乎逻辑地展现出来,这样,描写对象就会在一个典型的环境中呈现出它独有的风采。
最后,写景状物要有韵味,文章的主题就应该富有包容性,不能太死、太窄、太明显。汪曾祺先生在他的散文《我是一个中国人》中说,作品没有主题,就好像风筝没有脑线,是放不上去的。“不要把主题讲得太死、太实、太窄。”“主题最好不要让人一眼就看出来。”
在课文中,一个小小的鸭蛋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内容。在作者的笔下,既有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对家乡和热爱,对童年快乐往事的追忆,也有对平淡生活乐趣的享受,还有文章最后对现代人丧失艺术美的伤感。正因如此,这篇看似短小平淡的文章,才具有了隽永的意味,才赢得了那么多人长久的喜爱。
对应于作文教学,我们也应该让学生明白,描写一件事物,不能干巴巴地将事物的特点一个个地数茄子下锅,那样就写景状物而写景状物,永远是中国古代诗话中说的为写景而写景,是入不了上品的。要引导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多向课本中经典学习,学会走得进去,走得出来,赋予材料自身情感,描写一些自身与事物相联系的故事,在展现事物特点的同时,力图做到以情动人。这样,文章才能让人持久回味。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