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自制教具,创新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zeng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机械能和内能》一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有关于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模拟打桩”和认识“弹性势能”的共三个活动,分别使用了斜面、小车(或钢球)、木块;水槽、沙子、四条腿的小桌、不同质量的砝码;硬纸片、橡皮筋、弹簧、木板和铁球等实验器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因为一节课要同时带入课堂的器材多而繁杂,另一方面教材所设计的实验往往也只适宜做课堂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和学生的参与率并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导致编者的创意虽用心良苦,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总是差强人意.
  为了消除这样的烦恼,我们用一套自制的教具贯穿了整节的教学内容,而且自始至终确保学生主动参与,较好地克服了课本教学设计的遗憾之处.
  1 教具介绍
  1.1 主要零件(见附图)名称
  ①轨道(用PVC管弯折而成,两段间的夹角在130°~150°之间)②槽口及刻度(两段直管部分都有)③软弹簧④钢球⑤玻璃球(与钢球直径相等)⑥柱体(可用旧继电器的塑料壳替代)⑦海绵⑧铁夹
  1.2 使用方法说明
  (1)用于研究弹性势能
  先把柱体从弯管较长一端放进管中,再将固定有弹簧的盖子旋套在管口,并将盖子一端朝下竖直压在桌面,用大小不同的力向下按压柱体,使弹簧缩短,松手时柱体向上弹出,借助槽口边的刻度观察柱体被弹起的距离判断“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2)用于研究重力势能
  将弯管较短一端朝下,把小海绵块不完全地塞入一端封闭的塑管中用作柱体(下同),将露出海绵的一端(借以控制柱体与轨道间的摩擦)朝下从弯管上端开口处放入管中,并移动到恰当位置.先用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位置自由落下撞击管中的柱体,观察比较置于同一位置的柱体被撞击向下移动的距离;再用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撞击管中的柱体,观察比较置于同一位置的柱体被撞击向下移动的距离,判断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被举起高度间的关系.
  (3)用于研究动能
  用铁夹夹住弯管较短端的适当位置作为支架,使管子较长一端能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柱体封闭端朝向弯折处放入较长管一侧靠近起始开槽处(“0”位置).先后用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倾斜管的同一位置(同一刻度处)自由滚下,撞击水平管中的柱体,记录比较柱体被撞出的距离长短;再用质量相同的小球,从倾斜管中不同位置自由滚下,撞击置于“0”位置的柱体,记录比较柱体被撞出的距离长短,判断比较运动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及质量之间的关系.
  (4)用于研究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第2课时完成)
  将弯管呈“∨”状置于桌面上,从较短一端将钢球放入管中,观察钢球在管中运动过程中速度、高度的变化,判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
  将钢球、弹簧依次从较长端放入管中并将管子较长端直立,用笔将小球抬起到某一高度,再让小球自由落下撞击弹簧,在弹簧的形变和小球的反复升降中分析重力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的概念,了解判断物体能量大小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影响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动能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了解“控制变量”和“转化”思想在物理探究过程的应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2.2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
  2.3 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思想和转化思想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运用
  2.4 教具准备
  自制教具一套、多媒体课件一份.
  2.5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
  2.6 教学过程
其他文献
[摘 要] 2020年春季,线上教学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高校教學的顺利进行。随着该公共卫生事件的缓解,网络教学也逐渐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所取代。混合式教学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时期的必然发展过程。通过积极探索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引入“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线上课前学习、线上课程建设、线下课堂授课、线下课后复习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以学生学
初中物理中的大多知识点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实验完成的好与坏决定了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甚至影响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指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和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同样根据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居主导、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中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习探究性强的角度来看,实验是否简单易行、是否能够让学生有所启发,是能否高效教学的关键.  所以我们要力争“用最简单实验 ,创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教育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而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演示实验,更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但由于受到实验室实验资源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开展,这就需要寻找一种能代替分组实验的形式。而课堂中的小活动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小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开展。而且小活动的实验器材都是
[摘 要] 随着心理学与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在心理学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对数据的分析与统计也成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但对于本科生来说,在多种心理学课程中,心理统计学更为抽象,难以理解与掌握。以假设检验的α错误与β错误两个重要的基础概念为着眼点,先从最易于理解的刑事案件审判入手,再对两个t检验例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阐述了案例教学在心理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说
[摘 要] 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新工科建设重要的一环。在教学改革中将清洁生产概论的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工艺,首先,将清洁生产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课堂,向学生展示了国际最新的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科研成果,扩大学生的视野。再次,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了清洁生产大搜索活动。最后,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应用清洁生产思想,去进行科研和生产实践。在清洁生产
[摘 要] “双高计划”背景下,产教融合进一步加深,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为校企合作的必备条件。为满足专业学生拟岗学习、课程建设和产教融合,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对如何基于岗位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如何建设适应岗位环境的实训室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实训室建设的“6步曲”,利用“6S管理”模式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性,并以此为依托完善专业实训室在人才培训
摘要:本文针对文化馆在推进和加强老龄人口群体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相关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意在促进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价值。  关键词:独山子文化馆;均等化教育;老龄人口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1-0081-02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保持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已经不能充分调动老年人自身价值的提升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以“动态网页与制作”课程为例,指出了该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互联网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动态网页与制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考勤、过程考核、期末考试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互联网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 互联网 ;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摘 要] 无人机系统以自身突出的优点,在现代化作战中日益体现出重要的地位。依托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开展对无人机系统相关课程建设思路的探讨。课程建设以无人机应用需求为牵引,围绕无人机系统各模块讲授相关入门知识,从无人机系统的原理、技术、装备、应用角度开展内容设计,结合无人机系统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应用回路开展框架构思,为无人机系统入门学习提供了一条路径,为线上课程建设提供了方法。针对课程建设的过
一直以来,物理概念教学存在重结果轻過程,重知识应用轻学科本质理解的急功轻利现象,尽管学生对概念的当堂运用较为娴熟,课堂检测达成率也不低,但那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就教材教教材,就概念教概念,造成知识背后的学科教育价值“脱链”,以至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空泛,缺少支撑力量,本文结合苏科版《11.3功》第一课时“功”的概念教学,谈谈如何让“知识”与其背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