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感染学生,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可以挖掘教材内蕴的情感,合理利用外来资源进行情感教育。教师还要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增强课堂活力,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29-01
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把充满情感的“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上。“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柴可夫语)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我觉得注重情感教育,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一位好老师会让他的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每一天都要学生看到春风满面、青春洋溢的你。
慧眼识美,适时渗透。“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语文课本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为一炉,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感知、体味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如:《父亲的谜语》中细腻的骨肉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沉的友情,《有月亮的晚上》中和谐的师生情,《最后一次讲演》中可敬的爱国情,《春》中令人憧憬的爱美情等等。
注意方法,合理导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情境,才能领悟文章的真情实感,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与作者同愁同乐。方法一,教师导读,授之以渔。抓住特点,突破难点,小说教学要三抓(即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作品主题);散文教学要“三抓一突出”(即抓线索、抓分析意境、抓品味语言,突出散文——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上,以期放手自立。方法二,自读自悟,自我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有所感悟,达到以读悟文,以读悟理,以读悟情。
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外来资源。“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動。”(柴可夫语)七年级学生,不能适应从小学的赏识教育到初中的赏识兼批评教育,我就录制了毕淑敏的名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在语文课上多次播放;八年级学生思想波动很大,极易与家长、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我发现网上有“让生命充满爱”演讲视频,就利用作文课在多功能教室给学生播放,并告诉学生来源,鼓励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观看,通过“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演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九年级开始出项早恋现象,我把《不要轻易说爱》作为课外阅读,帮孩子们走出误区。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顺势利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上有新发现,思维上有新突破,情操上有新熏陶,促成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范文。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背影》展现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更有那体会深沉父爱的孝子心声。
课堂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郑逸农在《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说到:“作业布满了硬生生的认知组合,冷冰冰的逻辑堆砌,是榨干了水分的叶子,是抽掉了色彩的花朵。”这真是长期来不少教师忽视人文性,重视工具性,把语文作业理解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的写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要寓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陈新红《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2]孙瑞欣,《教师该怎样用好激情之“法”》,《中国教育报》(《名师开讲》栏目,孙瑞欣老师讲座《语文教学的激情策略(一)》2007年11月2日.
[3]李建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研究,2005.
[4]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29-01
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丰富的情感教育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把充满情感的“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上。“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柴可夫语)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我觉得注重情感教育,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有人说“一位好老师会让他的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每一天都要学生看到春风满面、青春洋溢的你。
慧眼识美,适时渗透。“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语文课本是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为一炉,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感知、体味作品,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联想和想象。如:《父亲的谜语》中细腻的骨肉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沉的友情,《有月亮的晚上》中和谐的师生情,《最后一次讲演》中可敬的爱国情,《春》中令人憧憬的爱美情等等。
注意方法,合理导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情境,才能领悟文章的真情实感,与主人公同喜同悲,与作者同愁同乐。方法一,教师导读,授之以渔。抓住特点,突破难点,小说教学要三抓(即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作品主题);散文教学要“三抓一突出”(即抓线索、抓分析意境、抓品味语言,突出散文——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叶圣陶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指导学生的学习上,以期放手自立。方法二,自读自悟,自我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有所感悟,达到以读悟文,以读悟理,以读悟情。
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外来资源。“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動。”(柴可夫语)七年级学生,不能适应从小学的赏识教育到初中的赏识兼批评教育,我就录制了毕淑敏的名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在语文课上多次播放;八年级学生思想波动很大,极易与家长、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我发现网上有“让生命充满爱”演讲视频,就利用作文课在多功能教室给学生播放,并告诉学生来源,鼓励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观看,通过“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演讲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九年级开始出项早恋现象,我把《不要轻易说爱》作为课外阅读,帮孩子们走出误区。
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人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灵气,增强课堂活力,方可有效地优化课堂的人文环境。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要顺势利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要机智化解,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会自己,要在教学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知识上有新发现,思维上有新突破,情操上有新熏陶,促成他们形成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中的范文。语文教学除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外,还“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这个意义来说,范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更是人文教育。《背影》展现的不仅仅是深沉的父爱,更有那体会深沉父爱的孝子心声。
课堂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应突出人文色彩。郑逸农在《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说到:“作业布满了硬生生的认知组合,冷冰冰的逻辑堆砌,是榨干了水分的叶子,是抽掉了色彩的花朵。”这真是长期来不少教师忽视人文性,重视工具性,把语文作业理解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的写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性特点,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要寓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陈新红《语文教学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2]孙瑞欣,《教师该怎样用好激情之“法”》,《中国教育报》(《名师开讲》栏目,孙瑞欣老师讲座《语文教学的激情策略(一)》2007年11月2日.
[3]李建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研究,2005.
[4]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