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探析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dd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的最大作用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即兴描述式
  充分的课前准备,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哪怕是不太成熟的观点。
  案例:感受与鉴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教学片段。
  我简单的介绍了曲名和作者,乐曲的构成: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 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序奏分成兩大段落。
  先让学生欣赏,听完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体会,描述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感觉到多瑙河正从沉睡中渐渐苏醒,晨曦初露,天色渐渐明亮,早起的人们正踩着轻快的脚步翩翩起舞,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生2:“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多瑙河畔,人们正在举行盛大的音乐舞会。大家尽情的跳啊、唱啊,享受这美好时光。”
  生3:“这首曲子的节奏感很强,听了就想跟着节拍跳舞;又有点象是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那嘭嚓嚓的节奏就象是一二一的号令。”(大家不禁为这位同学别致的想法会心一笑。)
  ……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感受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观点往往会影响学生大胆的想象,造成“人云亦云”的结果。老师要创设一个平台,把学生的个性激发出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里翱翔。
  二、合作探讨式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在相互讨论中,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教师很好的启发和引导。
  案例:感受与鉴赏西师版七年级上册《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学片段。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1. 贝多芬的生平事迹。2. 贝多芬创作的作品分类。3. 举例说说贝多芬的作品主要有哪些。4.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组为单位比赛的形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跟其他组员交流,再由组长收集大家的观点,完成课前布置的四个问题,然后抽签回答。因为有课前的准备,这个环节每个组基本上都能完成。
  然后,进入听辨思考阶段。在大家认真听完这首交响乐后,老师提问:第四乐章的第二部分有两个主题分别是什么?给每组两分钟的时间讨论,看谁的答案最接近。
  再次思考:作品表现出贝多芬怎样的生活态度和信念?它对你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启迪?本题由老师随意抽查各组成员回答,并根据他们的答案给以加分。
  最后,得分最高的为优胜奖,其他为参与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第九交响曲》的艺术特点和深刻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乐圣”贝多芬的生平和坎坷遭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合作探讨,学会自主学习。
  三、情景再现式
  音乐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一首好的乐曲,像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各种形式展示作品的内涵。这样,更能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之美。
  案例:欣赏西师版八年级下册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单纯的乐曲感受与鉴赏,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者的生平、乐曲的主题,体验它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感动。第二课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思乡曲》的感受,用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作品的理解。
  上课前,我把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以讲台为中心,呈弧形状,留出一块空地让学生表演展示。
  一位男同学选择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配上《思乡曲》的旋律,进行诗歌朗诵。饱含深情的朗诵和忧伤的旋律结合,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力,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大家都不禁为他的精彩表演鼓起掌来。
  舞蹈小组的几位女同学用现代舞表现了台湾儿女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之情。
  一部分同学向大家展示了他们欣赏后有感而创作的绘画作品《归》、《思念》、《根》、《故乡情》、《故土》……一幅幅的作品,引起了阵阵的赞叹。虽然技巧上显得有点稚拙,但意境动人。
  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可大家似乎还沉浸在《思乡曲》的意韵中。这是学生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让音乐作品再次升华,并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灵,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其他文献
识字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在众多识字方法中,字理识字教学法形象生动。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它注重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构形理据的分析来突破字形这个难关,使学生理解字的构形、读音、表义的道理,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溯源图、抽象图、古代汉字、正楷字这一演变规律进行字理教学,使抽象的汉字变得形象、生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使学生的交往能力、协作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优化和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一、精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在中学开展建模的教学,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在中学开展建模教学,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
当前初中生阅读名著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究其根源,从大环境看,阅读名著的瓶颈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 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迫切,淡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同时又害怕艰辛,缺乏奋斗精神。他们在这一思想支配下,不可能关注名著这些沉重话题。  2. 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多数学生认为以前从书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所以没有必要花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