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不容乐观。为提高我国整体的会计信息质量,亟需提高非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执行率与执行质量。文章从会计准则执行者、会计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者和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者三方出发,全方位分析影响非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各种因素,以期多方共同努力,促使非上市公司有效执行会计准则。
【关键词】 非上市公司; 会计准则; 执行;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016-05
一、引言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及地区在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上付出了诸多努力,其共同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2001)指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赖于三个基础性因素,其一是会计准则,其二是会计与审计实践,其三是会计立法与管制,其中后两个因素归纳起来即为会计准则执行的问题。很显然,要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高质量与有效执行,两者缺一不可。
纵观我国的情况,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一套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2011年颁布了仅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形成了覆盖所有企业、较为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综合称为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准则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执行范围看,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母子公司中有一方属于上市公司,基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需要,非上市一方也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中除以上四类企业外的大中型企业适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适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但都并非强制执行。从执行具体情况看,《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连续8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平稳有效的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确实得到较大的提高。然而,大部分非上市公司并未选择执行或未完全执行会计准则。一项调查显示,在110家被调查的非上市公司中,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仍然占多数,共84家,占比高达76.36%(盖地,2009);另外,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被调查的216家小企业中也仅有51.9%的小企业选择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王丹舟,2014),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倍感困难,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效果不错,但上市公司的数量毕竟有限,非上市公司的数量远远大于上市公司,如果非上市公司未能有效执行会计准则,其会计信息的质量最终必将影响我国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亟需研究分析影响非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因素。本文将从会计准则执行者、会计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者和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者三方出发,全方位分析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各种因素,以期多管齐下,共同促使非上市公司有效执行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执行者的影响
会计准则执行者对准则执行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作为会计准则的执行主体,其文化、人员的态度与能力、管理机制、规模大小及所属行业均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率和执行效果。
(一)企业文化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共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指导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灵魂,必然也对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若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全体成员具有统一的价值观、认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决策,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共同遵从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真正统一思想和行为,就能为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便能很好地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进行核算,保证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
(二)企业人员
会计准则的执行最后必须由人去落实,企业相关人员的能力及态度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是企业负责人的态度。企业负责人是整个企业的掌舵者,特别是对于数量众多的非上市小企业,往往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或分离得不彻底,企业领导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领导者的态度决定性地影响着会计准则在一个企业的贯彻实施。如果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和组织会计准则的实施,自觉学习和了解企业会计准则,并积极派送会计人员参与各种相关培训,主动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准则规范,这便如同给会计准则的执行开启了绿色通道。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能力。会计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准则能否得到顺利推行: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则能快速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则能快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业务核算中。其中,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为当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了原则导向模式,许多具体的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职业判断,而判断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准则的执行效果。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则能坚守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拥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与其他财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过程中能获取会计准则执行的新知和经验。当然,综合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的职称及学历水平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职称及学历水平越高,所具备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事实亦如此,被调查的216家珠三角地区的小企业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12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1.78%,而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04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63%(王丹舟,2014)。显而易见,通过学校培养、后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社会舆论和个人监督。由于非上市公司的非公众性,其会计信息仅向特定对象公开和披露,社会公众难以获取,社会舆论和个人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虽然国家没有强制要求非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一些拟上市公司为筹备上市、一些大型企业为规范管理和一些中小企业为获取银行贷款,往往会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过程中,可对非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关注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二是在日常沟通和审计服务中,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准则知识的传递。注册会计师往往比企业的会计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企业业务,对会计准则有更多的实践和更深刻的理解,与企业会计人员交流,无疑可以加快会计准则知识的传递,让会计人员更快理解和灵活运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而推进会计准则的执行。
总而言之,只有会计准则执行者、会计准则制定和组织实施者以及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者三方各善其身,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促进非上市公司有效执行会计准则,才能保证我国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慧凤.情境架构下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13-119.
[2] 盖地,杜静然.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政府监管:一个博弈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8):103-109.
[3] 盖地,李秀玉,杜静然.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基于问卷调查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8-124.
[4] 章永奎,刘峰.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87-90.
[5] 李刚,刘浩.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J].会计研究,2011(6):17-24.
[6] 罗映红.我国会计准则质量分析——基于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1(2):15-18.
[7] 罗映红.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基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6):105-106.
[8] 王丹舟,王哲.《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情况调查——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J].财会通讯,2014(4):43-45.
[9] 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财务与会计,2011(11):17-22.
[10] 证监会.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EB/OL].http://www.csrc.gov.cn.
【关键词】 非上市公司; 会计准则; 执行;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3-0016-05
一、引言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及地区在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完善上付出了诸多努力,其共同目标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正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2001)指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有赖于三个基础性因素,其一是会计准则,其二是会计与审计实践,其三是会计立法与管制,其中后两个因素归纳起来即为会计准则执行的问题。很显然,要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高质量与有效执行,两者缺一不可。
纵观我国的情况,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一套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的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2011年颁布了仅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形成了覆盖所有企业、较为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综合称为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准则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执行范围看,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母子公司中有一方属于上市公司,基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需要,非上市一方也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城市商业银行、商业保险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中除以上四类企业外的大中型企业适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适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但都并非强制执行。从执行具体情况看,《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连续8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平稳有效的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确实得到较大的提高。然而,大部分非上市公司并未选择执行或未完全执行会计准则。一项调查显示,在110家被调查的非上市公司中,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仍然占多数,共84家,占比高达76.36%(盖地,2009);另外,即使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被调查的216家小企业中也仅有51.9%的小企业选择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王丹舟,2014),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倍感困难,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效果不错,但上市公司的数量毕竟有限,非上市公司的数量远远大于上市公司,如果非上市公司未能有效执行会计准则,其会计信息的质量最终必将影响我国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因此,为了全面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亟需研究分析影响非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的因素。本文将从会计准则执行者、会计准则制定及组织实施者和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者三方出发,全方位分析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各种因素,以期多管齐下,共同促使非上市公司有效执行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执行者的影响
会计准则执行者对准则执行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作为会计准则的执行主体,其文化、人员的态度与能力、管理机制、规模大小及所属行业均会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率和执行效果。
(一)企业文化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共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指导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灵魂,必然也对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若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全体成员具有统一的价值观、认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决策,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共同遵从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真正统一思想和行为,就能为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便能很好地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进行核算,保证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
(二)企业人员
会计准则的执行最后必须由人去落实,企业相关人员的能力及态度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是企业负责人的态度。企业负责人是整个企业的掌舵者,特别是对于数量众多的非上市小企业,往往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或分离得不彻底,企业领导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领导者的态度决定性地影响着会计准则在一个企业的贯彻实施。如果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和组织会计准则的实施,自觉学习和了解企业会计准则,并积极派送会计人员参与各种相关培训,主动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准则规范,这便如同给会计准则的执行开启了绿色通道。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能力。会计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准则能否得到顺利推行: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则能快速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则能快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业务核算中。其中,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为当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了原则导向模式,许多具体的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职业判断,而判断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准则的执行效果。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则能坚守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拥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与其他财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过程中能获取会计准则执行的新知和经验。当然,综合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的职称及学历水平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职称及学历水平越高,所具备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事实亦如此,被调查的216家珠三角地区的小企业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12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1.78%,而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04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63%(王丹舟,2014)。显而易见,通过学校培养、后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二)社会监管
社会监管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社会舆论和个人监督。由于非上市公司的非公众性,其会计信息仅向特定对象公开和披露,社会公众难以获取,社会舆论和个人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虽然国家没有强制要求非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一些拟上市公司为筹备上市、一些大型企业为规范管理和一些中小企业为获取银行贷款,往往会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过程中,可对非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对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关注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二是在日常沟通和审计服务中,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准则知识的传递。注册会计师往往比企业的会计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类型的企业业务,对会计准则有更多的实践和更深刻的理解,与企业会计人员交流,无疑可以加快会计准则知识的传递,让会计人员更快理解和灵活运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进而推进会计准则的执行。
总而言之,只有会计准则执行者、会计准则制定和组织实施者以及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者三方各善其身,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促进非上市公司有效执行会计准则,才能保证我国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慧凤.情境架构下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13-119.
[2] 盖地,杜静然.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政府监管:一个博弈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8):103-109.
[3] 盖地,李秀玉,杜静然.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基于问卷调查数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8-124.
[4] 章永奎,刘峰.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2(10):87-90.
[5] 李刚,刘浩.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J].会计研究,2011(6):17-24.
[6] 罗映红.我国会计准则质量分析——基于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1(2):15-18.
[7] 罗映红.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基于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6):105-106.
[8] 王丹舟,王哲.《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力情况调查——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分析[J].财会通讯,2014(4):43-45.
[9] 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财务与会计,2011(11):17-22.
[10] 证监会.2012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EB/OL].http://www.csr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