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效提问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问的目的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可以激发课堂的活力。
一、有效提问的特点
(1)明确性。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所以设计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引出新课?为了联系新旧知识?为了突出教学难点?还是为了引起学生质疑?教师要剔除可有可无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且有实际意义的提问,这样才能为教学穿针引线,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①观察下面两个方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②前者是什么方程,为什么?③你能说出第二个是什么方程吗?请说明理由。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而且渗透了类比这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2)逻辑性。一节优质的数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要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才能使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才能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课堂提问要掌握“火候”,找准发问的契机和角度。例如,在复习圆周角和圆心角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圆周角?②什么是圆心角?③请你说说它们的主要区别。④说说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种逻辑清晰的提问能让学生很顺畅地回答。如果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就会造成学生思路的混乱,影响提问的效果。
(3)针对性。提问一方面要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设计这三个问题: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②请用适当的方法求解三个方程。③你能说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吗?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问题,针对的是全体学生。第二个问题针对大部分学生,要求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第三个问题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目的是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强化对解题方法的归纳。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4)适度性。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如果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学生有口无心,不仅不能促进思维,还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如果过于复杂,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不能盲目地重视提问的重要性,忽视提问的质量,要张弛有度、恰如其分,要使提问的范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这样学生的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更加活跃。提问的适度性,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表现。
(5)预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事先做准备,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猜测出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反应及错误答案,然后设计好相应的“陷阱”,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出一道这样的题: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的长是多少?许多学生会直接根据勾股数得出答案是为5.此时,可以让学生画草图、标长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这时就会发现答案并不唯一,接着教师问其中的原因,就会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1)提问要有趣味性、生活性。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点燃探究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用代数式表示吗?一方面学生马上就被儿歌吸引,另一方面教师的追问自然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也顺利地导入了课题。
(2)课堂提问要注意多样性。课堂提问可以划分为指定性提问和非指定性提问两种。前者旨在加强对特殊对象的训练,主要以基础性记忆性问题为主。后者旨在强调对普通对象的训练,这种提问以分析理解性问题为主。课堂提问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讨论时间,然后由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回答。这种方法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共同提高。
(3)课堂提问的反馈要有启发性、鼓励性。课堂提问的反馈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它看似是针对个人,实际上能使全体受教育的对象都受益匪浅。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难题或尚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使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总结时,要以激励为主,不应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答案,而应该用恰当的方式告诉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需要改进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的互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问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价值,激发数学课堂的活力。
一、有效提问的特点
(1)明确性。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所以设计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引出新课?为了联系新旧知识?为了突出教学难点?还是为了引起学生质疑?教师要剔除可有可无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且有实际意义的提问,这样才能为教学穿针引线,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①观察下面两个方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②前者是什么方程,为什么?③你能说出第二个是什么方程吗?请说明理由。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而且渗透了类比这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2)逻辑性。一节优质的数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要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才能使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才能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课堂提问要掌握“火候”,找准发问的契机和角度。例如,在复习圆周角和圆心角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圆周角?②什么是圆心角?③请你说说它们的主要区别。④说说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种逻辑清晰的提问能让学生很顺畅地回答。如果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就会造成学生思路的混乱,影响提问的效果。
(3)针对性。提问一方面要紧扣教材,把握重难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例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可以设计这三个问题: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②请用适当的方法求解三个方程。③你能说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吗?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问题,针对的是全体学生。第二个问题针对大部分学生,要求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第三个问题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目的是发挥他们思维活跃的优势,强化对解题方法的归纳。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4)适度性。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如果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学生有口无心,不仅不能促进思维,还容易滋生学生的惰性;如果过于复杂,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还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不能盲目地重视提问的重要性,忽视提问的质量,要张弛有度、恰如其分,要使提问的范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步一个台阶,循序渐进,这样学生的思路才能更加清晰、更加活跃。提问的适度性,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表现。
(5)预见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事先做准备,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猜测出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反应及错误答案,然后设计好相应的“陷阱”,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出一道这样的题: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两条边长分别为3,4,求第三边的长是多少?许多学生会直接根据勾股数得出答案是为5.此时,可以让学生画草图、标长度,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这时就会发现答案并不唯一,接着教师问其中的原因,就会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1)提问要有趣味性、生活性。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点燃探究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可以这样提出问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能用代数式表示吗?一方面学生马上就被儿歌吸引,另一方面教师的追问自然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也顺利地导入了课题。
(2)课堂提问要注意多样性。课堂提问可以划分为指定性提问和非指定性提问两种。前者旨在加强对特殊对象的训练,主要以基础性记忆性问题为主。后者旨在强调对普通对象的训练,这种提问以分析理解性问题为主。课堂提问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讨论时间,然后由组内选派代表进行回答。这种方法集思广益,使学生在互相合作中共同提高。
(3)课堂提问的反馈要有启发性、鼓励性。课堂提问的反馈是对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它看似是针对个人,实际上能使全体受教育的对象都受益匪浅。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难题或尚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使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析总结时,要以激励为主,不应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答案,而应该用恰当的方式告诉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需要改进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的互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问来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价值,激发数学课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