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会阴切开缝合术中两种打结方法的产妇产后疼痛情况和痛性结节发生情况。
方法 将同时期内行会阴切开缝合术的4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在缝合过程中实验组采用锁扣法打结,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科三重结法打结,两组会阴切口均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缝合和相同的产后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两组产妇产后会阴伤口疼痛程度和术后30~60天出现痛性结节的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伤口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痛性结节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或0.01)。结论 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锁扣式打结能减轻切口疼痛,减少痛性结节的发生,且操作简单,节省缝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会阴侧切缝合; 打结方法;疼痛;痛性结节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28-02 中图分类号:R 7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25
会阴侧切缝合术是在接产过程中常用的手术切开方法,会阴侧切率在逐年上升。会阴伤口缝合打结有多种方法,常用有外科三重结法打结,为探讨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打结方法,减少产妇痛苦,我科对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打结方法进行改良,自2008年1月起在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锁扣式打结,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分娩,居住在城区5公里内的行会阴侧切术初产妇400例,产妇年龄18~36岁,平均(24.86±2.51)岁;身高145~171 cm,平均(152.5±5.21)cm;体重53.5~76 kg,平均(59.65±5.54)kg;孕周35+6~42+2周,平均(39.1±2.9)周; 胎儿体重2.3~4.45 kg,平均(3.1±1.6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且在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会阴条件、高危妊娠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缝合方法 缝合材料选用泰科医疗器材公司生产的3/0DG可吸收合成缝线。两组产妇均适时行会阴侧切术,术前常规应用2%利多卡因行会阴局部浸润麻醉或会阴神经丛阻滞麻醉以减少缝合时产妇的痛感,便于缝合。常规缝合阴道黏膜、肌层、皮下组织,皮肤作皮内褥式连续缝合。打结方法:实验组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及皮肤采用锁扣法打结,即在距离切口顶端约0.8cm的底部正中朝切口顶端方向进针,穿过底部至离切口顶端约0.3 cm处出针留出线尾,再用锁扣法反方向和正方向各一次穿过底部伤口,把线尾剪掉后开始连续缝合,缝合完毕亦采用锁扣法打结三次后剪掉线尾,同时把线包埋在伤口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科三重结方法打结,即由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三重,用力均匀的平结构成。
3.术后治疗和护理 使用0.5%碘伏溶液抹拭并用红外线灯照射会阴伤口,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会阴伤口局部组织水肿明显者同时使用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4.产妇疼痛的评价方法 参照言语描述法VRS[1],根据产妇产时产后3 天内的主诉,把疼痛分为4级: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轻微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Ⅱ级(中度):疼痛明显,尚能忍受,睡眠受到一定干扰,能取自动体位;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甚至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迫体位等现象。
5.观察指标 会阴伤口愈合情况分为三级,甲级愈合:表皮对合整齐,外观成一条直线,无硬结,无红肿痛,无裂开;乙级愈合:表皮对合欠齐或硬结;丙级愈合:会阴部分或全层裂开。产后42天回院复查时检查会阴疼痛结节情况。
6.追踪随访 对400例产妇在产后7天、14天和30天分别上门访视,观察了解产妇精神、乳汁分泌、子宫复旧、阴道恶露、会阴伤口及新生儿情况等;对于在随访中发现会阴伤口硬结明显的产妇指导个人加强消毒,使用热疗等对症处理;产后45天和60天继续追踪随访及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理。
7.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伤口愈合情况 出院时两组产妇伤口甲级愈合达100%。
2.疼痛程度的比较 两组产妇术后住院期间伤口疼痛程度比较,实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术后各个时段伤口线结反应和痛性结节的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术后30~45天实验组伤口线结反应和痛性结节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60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讨论
1.会阴切口由于伤口处于神经明显部位,术后常因疼痛难忍迫使产妇采取被动体位,影响产后母乳喂养和康复。本研究中,对照组5例产妇自感局部疼痛严重,不能坐起;中度以上疼痛的产妇也明显多于实验组,可能与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术采用传统打结法,存留在切口缝合处皮下组织中线结多,组织排斥反应较严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故伤口疼痛反应明显有关;而实验组缝合过程中采用锁扣式打结法,缝合处皮下组织中线结少,血液循环通畅,利于切口组织吸收愈合,与伤口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有关。
2.痛性结节是指术后一个月以上在缝合结扎部位仍有局部疼痛、压痛和结节[2],这是创伤引起的组织反应,多数无自觉症状,主要原因是结扎线头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神经纤维瘤样增生性结节。本研究中对照组产妇术后30天发生线结反应15例,指导产妇个人加强消毒,使用热疗等对症处理后,术后45天发生痛性结节6例,术后60天发生痛性结节者仍有1例,此产妇在侧切伤口的肠线打结处形成小脓肿,最终刺破脓肿,夹出线头后配合坐盆及热疗患处才愈合。实验组产妇会阴伤口平整无硬结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30天发生线结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无痛性结节反应现象出现。我们认为可能与实验组产妇会阴伤口缝合过程中皮下组织中无线结,血液循环通畅,故无排异反应有关。实验组产妇舒适,活动自如,坐姿哺乳,有利于母乳喂养, 伤口愈合佳,临床使用中深受产妇欢迎。
3.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掌握缝合技巧也很重要,在缝合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缝合材料。 医用可吸收缝线引起的异物反应轻,对细菌感染的耐受性更强,采用医用可吸收缝线硬结发生率明显下降[3]。在选择缝线后还应注意缝合技巧,组织要对合严密,松紧合适,不留死腔, 同时应避免其它异物,如纱布丝、棉花丝、手套上的滑石粉、断裂的缝针头等遗留切口内引起组织反应而形成硬结。
总之,对行会阴侧切的产妇来说,伤口疼痛是产后的主要痛苦,而产后愈合情况是医务人员和产妇关注的焦点[4]。缝合过程中采用改良打结技术的产妇减少了肠线吸收不良现象,改善了会阴伤口组织的血液供应,伤口愈合远期疗效好,产妇产后发生线结反应和痛性结节几率低;增加了产妇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产科服务质量;与推行现代产科服务技术的“人性化”服务相适宜。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会阴侧切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07,27(7):50-51.
[2]黄健初,周志光,郑文华,等.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的病理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1994,3(3):152.
[3]凌艳姣.会阴侧切伤口三种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 559-560.
[4]朱雯惠,万 荣,熊 梅.会阴切口采用一个半结缝合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6):1446-1447.
(收稿日期:2010-06-02 修回日期:2010-07-28)
(编辑:崔群飞)
方法 将同时期内行会阴切开缝合术的4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在缝合过程中实验组采用锁扣法打结,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科三重结法打结,两组会阴切口均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缝合和相同的产后治疗和护理措施。观察两组产妇产后会阴伤口疼痛程度和术后30~60天出现痛性结节的发生例数。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伤口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痛性结节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或0.01)。结论 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锁扣式打结能减轻切口疼痛,减少痛性结节的发生,且操作简单,节省缝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会阴侧切缝合; 打结方法;疼痛;痛性结节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28-02 中图分类号:R 71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25
会阴侧切缝合术是在接产过程中常用的手术切开方法,会阴侧切率在逐年上升。会阴伤口缝合打结有多种方法,常用有外科三重结法打结,为探讨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打结方法,减少产妇痛苦,我科对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打结方法进行改良,自2008年1月起在会阴侧切缝合术采用锁扣式打结,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分娩,居住在城区5公里内的行会阴侧切术初产妇400例,产妇年龄18~36岁,平均(24.86±2.51)岁;身高145~171 cm,平均(152.5±5.21)cm;体重53.5~76 kg,平均(59.65±5.54)kg;孕周35+6~42+2周,平均(39.1±2.9)周; 胎儿体重2.3~4.45 kg,平均(3.1±1.6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产妇均为足月单胎头位,阴道分娩,且在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会阴条件、高危妊娠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缝合方法 缝合材料选用泰科医疗器材公司生产的3/0DG可吸收合成缝线。两组产妇均适时行会阴侧切术,术前常规应用2%利多卡因行会阴局部浸润麻醉或会阴神经丛阻滞麻醉以减少缝合时产妇的痛感,便于缝合。常规缝合阴道黏膜、肌层、皮下组织,皮肤作皮内褥式连续缝合。打结方法:实验组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及皮肤采用锁扣法打结,即在距离切口顶端约0.8cm的底部正中朝切口顶端方向进针,穿过底部至离切口顶端约0.3 cm处出针留出线尾,再用锁扣法反方向和正方向各一次穿过底部伤口,把线尾剪掉后开始连续缝合,缝合完毕亦采用锁扣法打结三次后剪掉线尾,同时把线包埋在伤口内。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科三重结方法打结,即由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三重,用力均匀的平结构成。
3.术后治疗和护理 使用0.5%碘伏溶液抹拭并用红外线灯照射会阴伤口,每日2次,每次30分钟。会阴伤口局部组织水肿明显者同时使用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4.产妇疼痛的评价方法 参照言语描述法VRS[1],根据产妇产时产后3 天内的主诉,把疼痛分为4级: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轻微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Ⅱ级(中度):疼痛明显,尚能忍受,睡眠受到一定干扰,能取自动体位;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甚至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迫体位等现象。
5.观察指标 会阴伤口愈合情况分为三级,甲级愈合:表皮对合整齐,外观成一条直线,无硬结,无红肿痛,无裂开;乙级愈合:表皮对合欠齐或硬结;丙级愈合:会阴部分或全层裂开。产后42天回院复查时检查会阴疼痛结节情况。
6.追踪随访 对400例产妇在产后7天、14天和30天分别上门访视,观察了解产妇精神、乳汁分泌、子宫复旧、阴道恶露、会阴伤口及新生儿情况等;对于在随访中发现会阴伤口硬结明显的产妇指导个人加强消毒,使用热疗等对症处理;产后45天和60天继续追踪随访及给予有针对性的处理。
7.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伤口愈合情况 出院时两组产妇伤口甲级愈合达100%。
2.疼痛程度的比较 两组产妇术后住院期间伤口疼痛程度比较,实验组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术后各个时段伤口线结反应和痛性结节的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术后30~45天实验组伤口线结反应和痛性结节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60天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讨论
1.会阴切口由于伤口处于神经明显部位,术后常因疼痛难忍迫使产妇采取被动体位,影响产后母乳喂养和康复。本研究中,对照组5例产妇自感局部疼痛严重,不能坐起;中度以上疼痛的产妇也明显多于实验组,可能与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术采用传统打结法,存留在切口缝合处皮下组织中线结多,组织排斥反应较严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故伤口疼痛反应明显有关;而实验组缝合过程中采用锁扣式打结法,缝合处皮下组织中线结少,血液循环通畅,利于切口组织吸收愈合,与伤口疼痛程度明显减轻有关。
2.痛性结节是指术后一个月以上在缝合结扎部位仍有局部疼痛、压痛和结节[2],这是创伤引起的组织反应,多数无自觉症状,主要原因是结扎线头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神经纤维瘤样增生性结节。本研究中对照组产妇术后30天发生线结反应15例,指导产妇个人加强消毒,使用热疗等对症处理后,术后45天发生痛性结节6例,术后60天发生痛性结节者仍有1例,此产妇在侧切伤口的肠线打结处形成小脓肿,最终刺破脓肿,夹出线头后配合坐盆及热疗患处才愈合。实验组产妇会阴伤口平整无硬结者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30天发生线结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无痛性结节反应现象出现。我们认为可能与实验组产妇会阴伤口缝合过程中皮下组织中无线结,血液循环通畅,故无排异反应有关。实验组产妇舒适,活动自如,坐姿哺乳,有利于母乳喂养, 伤口愈合佳,临床使用中深受产妇欢迎。
3.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掌握缝合技巧也很重要,在缝合过程中应选用合适的缝合材料。 医用可吸收缝线引起的异物反应轻,对细菌感染的耐受性更强,采用医用可吸收缝线硬结发生率明显下降[3]。在选择缝线后还应注意缝合技巧,组织要对合严密,松紧合适,不留死腔, 同时应避免其它异物,如纱布丝、棉花丝、手套上的滑石粉、断裂的缝针头等遗留切口内引起组织反应而形成硬结。
总之,对行会阴侧切的产妇来说,伤口疼痛是产后的主要痛苦,而产后愈合情况是医务人员和产妇关注的焦点[4]。缝合过程中采用改良打结技术的产妇减少了肠线吸收不良现象,改善了会阴伤口组织的血液供应,伤口愈合远期疗效好,产妇产后发生线结反应和痛性结节几率低;增加了产妇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产科服务质量;与推行现代产科服务技术的“人性化”服务相适宜。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会阴侧切两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2007,27(7):50-51.
[2]黄健初,周志光,郑文华,等.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的病理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1994,3(3):152.
[3]凌艳姣.会阴侧切伤口三种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 559-560.
[4]朱雯惠,万 荣,熊 梅.会阴切口采用一个半结缝合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6):1446-1447.
(收稿日期:2010-06-02 修回日期:2010-07-28)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