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宾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q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中旬,我终于找到了机会再访费城、再回宾大,在那里停留了3天。我在世纪之交时第一次赴美留学,就读的就是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英文系,2001年9月回国。等我再回宾大时,已经是6年后的2007年夏天了。但那次在费城停留时间很短,到宾大也只是走马观花逛了一趟。时光飞逝,又一个6年过去了,转眼到了2013年的夏天。此次重回宾大,仅在校园里,我就停留了一整天。
  一大早,我就从位于市中心的酒店出发。左转几步路,就是我所熟悉的胡桃街(Walnut Street),一路向西,朝着宾大的方向走去。
  宾大的英文简称为Upenn或者Penn,是美国的顶尖高校和八大常青藤盟校之一。但宾大常常被人与同在宾夕法尼亚州、也是美国一流高校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简称PennState)混为一谈。我清楚地记得,当初到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的时候,那位签证官在看我材料的时候,就错说成了Penn State,我赶紧时纠正了他。
  出酒店大门的时候,天气还有些阴暗,但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路过熟悉的Barnes
其他文献
初心不易,守护光明。这是夏静作品精选《新闻采访案例教程》,给人的感受。  夏静从事新闻写作20年,在发表的众多作品中,她挑选了225件作品,共计60万字,组成了这部《新闻采访案例教程》。透过这些作品,既看到了夏静钟情教育之初心,忠实善良之初心,更看了她钟爱文化之初心,忠诚担当之初心。夏静是一个追求完美、认真直爽的人。因为与夏静同是大别山人,对她的了解自然与其他人不同。夏静在农村当过七年代课教师。对
文章如此命题似乎有套用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的大著《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书名之嫌,但这“纯属巧合”。  话说自从拜伦生前好友、爱尔兰作家穆尔1832年为诗人作传以来,一百多年里,拜伦的传记可谓层出不穷。这也正常。因为传主毕竟是一位曾经名声显赫、影响与拿破仑比肩、生活创作及社会实践都特立独行的大诗人。而考据材料的增加,观照方式的转向,写作技术的更新,读者阅读情趣的改变,都赋予新传记写作以充足的理由。但中国
3月26日晚上,我如约敲响宾馆的房门。应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欢迎,欢迎!”他一边热情地说着,一边招呼我落座喝茶。茶水温凉宜人,刚好入口,老先生笑着说,他是计算着我到达的时间准备的。这就是我过去几个月里联络不断,但却从未谋面的“三国人物传记六种”的作者,四川大学的方北辰先生了。  方先生身材不高,步履轻快、矫健,握手很有力量,与人交谈时目光有神、专注,一点也不像是已经年逾七旬的老人。他笑言,
如今的大学教育有沦为职业教育的危险,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在对技能素养的强调中黯然失色。面对如此境况,每一个关注民族未来的人,尤其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殚精竭力,思考大学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我想,应先回顾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再看看目前的大学教育的主要病症何在,最后探讨如何应对当前困境。    真正的大学精神    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司马迁《史记》在中国史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实,它在中国经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尽管汉代班彪认为司马迁“离经叛道”,不能“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后汉书·班彪传》),其子班固也认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赞》),但这种说法已经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驳斥,很多学者都认为司马迁重视六经、孔子儒学,明人焦竑甚至认为,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老子于列传,而且与申、
没有上课铃,没有班长喊起立,只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一句“开始吧”,中南海的集体学习课程在怀仁堂一上就是11年。  至今共有140多名老师来到这里,给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内的高层官员上了82堂课。不过,老师们有一个更谦逊的说法,叫“讲解”。  自2002年第一堂课“开课”以来,11年间,平均每隔45天,中央高层就要会聚一堂,听讲不同主题的课程,既有“聆教”姿态,亦含“切磋”之意。其中,20
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勾画人类历史的简要轮廓:“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了一片荒漠。” 发出类似感慨的学者比比皆是,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著名的文明史学者阿诺德·汤因比为大地母亲发出的凄婉悲凉的哀歌和对人类这个儿子愤怒的责难,他写道:“人类是生物圈中的第一个有能力摧毁生物圈的物种。摧毁生物圈,也就消灭了他自己。”“人类征服了生命的母亲,并从太阳父亲手中夺走了太阳的可怕力量,他是大地
从大学生淘课说起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一场“淘课”热潮。所谓淘课,即通过互联网搜索并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公开课程。“淘客”以求知欲强烈,并且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年轻人为主,其中不乏在校的大学生。一些热传的公开课更是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世界,如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主讲的《公正》,以其讲稿为底本的书籍成为畅销书,桑德尔受邀在中囤开设的讲座也受到年轻人追捧。  眼下一些中国知名的大学也在花大力
从我把它从地坛公园的书摊上带回家,整整十年了。十年来,物换星移,我早已被浮华人生的起起落落摔得遍体鳞伤,而它,却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地伴随在我的身边。如寒夜里的一盏豆火,飘忽、摇曳,却总能把我孤身天涯的倦困驱散,将凝结心窝的凄寒温暖。  第一次听说《忏悔录》,是在中学的课堂上,作为一道冷硬的语文试题。为试卷上多几分考分,我不得不囫囵吞枣般将它死记硬背在脑海。幼稚的心灵很难拐弯,光从书名上判断,总觉得
在同学们大学的第一天,有很多东西想跟大家聊,但绕不开的那个话题还是:究竟应该如何度过大学。尽管没有标准答案,但正如北宋大儒程颐所说“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你或许应该首先了解,有哪些因素可能会阻碍自己的继续成长,从而能“禁之于未发”。为此,我们或许也应参考儒家先哲们所强调的一系列基本功课,这里我想谈谈其中就当下而言颇为紧要的两项——“洒扫”与“事长”。  先说“洒扫”。  所谓“洒扫”,字面上无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