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三维之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的执教者,我再次就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略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引起同行们的真正关注。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42-03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及知识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新课标要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目标第一的位置,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三维之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的执教者,我再次就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略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引起同行们的真正关注。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现状不容乐观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流于形式。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 教师忽视情感教学,使课堂失去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目标上,教师仍然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教师往往在思品课堂上划划重点,并要求学生加以背诵。让学生整天陷在枯燥的背诵中,缺少对文本的解读,缺少情感的体验,结果导致学生情感的枯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在教学方法上,仍重教条式讲授而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3.在教学实践中,仍偏重于形式化而轻情感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往往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如讨论、做游戏、演小品,满足于课堂热热闹闹,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调动不多,有的老师是以学生的参与情况、课堂氛围的热闹与否作为实现情感目标的标准,而不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情感简单代替学生的情感,缺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问题的难易,统一让学生相互讨论,分小组学习,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教育的时间。在小组学习和讨论中,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纯粹从老师教学设计的需要出发,主观地开展或停止。掘不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内心体验上。
(二)学生生活体验匮乏,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学生们每天都是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学习的内容也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必要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诸如劳动教育、爱心教育、尊师孝亲的感恩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等等,从而导致缺少生活阅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标准欠完善,使目标要求不能落到实处
评价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品德知识的记忆,轻品德意识的树立和品德践行的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
二.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凸显。笔者认为,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另外,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凡的意义。 为此,笔者在不断的摸索中,下面就我的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1.教师要不断充电,树立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观念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强有力“教材”,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强烈的感染。教师可要加强知识的修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大于教学大纲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的真正能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对思品课的定位和要求
新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中学生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应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这说明:思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载体和途径,但知识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内心体验。根据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悦纳自我要远比让学生背得出什么叫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哪些指标更重要。在教材编排上看,新教材也给老师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但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拘泥于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过多的纠缠于知识点、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了思品课的情感价值目标。从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来看,关于知识目标,新课标更多的用了“了解”,对法律知识是“知道”,没有传统上的“掌握”等要求。这本身就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所以要真正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深入全面地了解新课程的精神,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形成信念,升华情感。
(二) 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艺术化,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理当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
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再就是明白一个道理: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影响人的思想的一门学科,思想的问题只能由思想的交流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情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升华情感的前提和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情感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学实践看,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潜力是巨大的,课堂教学氛围活泼而有序,没有担心中的放开以后会出现的乱和散。其次: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环绕主题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思考的结果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展示出来。
3.以作业测试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意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所以我们教师提倡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这样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思想政治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但不能量化对比而被应试之门卡住,还在努力尝试之中。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督促学生形成自觉践行道德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远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可见,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评价是何等地重要。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过重地批评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过度地表扬会使学生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程度较轻地批评起不到警醒的作用;而表扬程度较轻又不容易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把握尺度,做到恰到好处,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目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智力不够可以通过品德弥补,而一个人品德不行则无法用智力弥补!除了考试法,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激励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检验学生的品德发展。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当然,评价方式的改变先要转变评价理念认识。要知道评价不是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评价要能在潜移默化中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结束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态度是情感的反映和表现。价值观不同,产生的情感和态度也不向。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定能够很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4
[2] 陈汉青.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优化的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
[3]袁长清.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发展性评价浅析[J].政治课教学,2003,12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42-03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及知识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新课标要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目标第一的位置,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三维之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的执教者,我再次就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略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引起同行们的真正关注。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现状不容乐观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流于形式。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 教师忽视情感教学,使课堂失去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目标上,教师仍然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教师往往在思品课堂上划划重点,并要求学生加以背诵。让学生整天陷在枯燥的背诵中,缺少对文本的解读,缺少情感的体验,结果导致学生情感的枯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在教学方法上,仍重教条式讲授而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3.在教学实践中,仍偏重于形式化而轻情感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往往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如讨论、做游戏、演小品,满足于课堂热热闹闹,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调动不多,有的老师是以学生的参与情况、课堂氛围的热闹与否作为实现情感目标的标准,而不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情感简单代替学生的情感,缺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问题的难易,统一让学生相互讨论,分小组学习,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教育的时间。在小组学习和讨论中,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纯粹从老师教学设计的需要出发,主观地开展或停止。掘不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内心体验上。
(二)学生生活体验匮乏,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学生们每天都是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学习的内容也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必要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诸如劳动教育、爱心教育、尊师孝亲的感恩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等等,从而导致缺少生活阅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标准欠完善,使目标要求不能落到实处
评价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品德知识的记忆,轻品德意识的树立和品德践行的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
二.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凸显。笔者认为,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另外,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凡的意义。 为此,笔者在不断的摸索中,下面就我的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1.教师要不断充电,树立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观念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强有力“教材”,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强烈的感染。教师可要加强知识的修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大于教学大纲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的真正能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对思品课的定位和要求
新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中学生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应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这说明:思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载体和途径,但知识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内心体验。根据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悦纳自我要远比让学生背得出什么叫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哪些指标更重要。在教材编排上看,新教材也给老师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但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拘泥于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过多的纠缠于知识点、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了思品课的情感价值目标。从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来看,关于知识目标,新课标更多的用了“了解”,对法律知识是“知道”,没有传统上的“掌握”等要求。这本身就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所以要真正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深入全面地了解新课程的精神,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形成信念,升华情感。
(二) 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艺术化,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理当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
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再就是明白一个道理: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影响人的思想的一门学科,思想的问题只能由思想的交流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情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升华情感的前提和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情感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学实践看,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潜力是巨大的,课堂教学氛围活泼而有序,没有担心中的放开以后会出现的乱和散。其次: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环绕主题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思考的结果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展示出来。
3.以作业测试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意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所以我们教师提倡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这样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思想政治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但不能量化对比而被应试之门卡住,还在努力尝试之中。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督促学生形成自觉践行道德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远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可见,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评价是何等地重要。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过重地批评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过度地表扬会使学生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程度较轻地批评起不到警醒的作用;而表扬程度较轻又不容易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把握尺度,做到恰到好处,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目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智力不够可以通过品德弥补,而一个人品德不行则无法用智力弥补!除了考试法,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激励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检验学生的品德发展。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当然,评价方式的改变先要转变评价理念认识。要知道评价不是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评价要能在潜移默化中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结束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态度是情感的反映和表现。价值观不同,产生的情感和态度也不向。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定能够很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4
[2] 陈汉青.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优化的途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3
[3]袁长清.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发展性评价浅析[J].政治课教学,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