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家庭环境和教育状况方面的一些不足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为此,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防范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母一方,其他监护人或者儿童自己看护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导致他们的情感常常处于“情感饥饿”状态。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这种亲情的缺失常常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问题,从而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这种情况,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否则,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极有可能会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探寻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显得相当重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1、亲子依恋关系的缺乏。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1951)对亲子依恋行为研究指出,一些过早离开父母,没有在早期形成依恋关系的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常感到不安,缺乏对人基本的信任感,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超过他们身体之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鲍威尔根据此得出结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婴幼儿应当有一位母亲或一个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亲密的、连续的情感关系。早期母婴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良好的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大部分都是从小与父母长期分离,有的甚至从小到大一年都难得见到父母几回,更有甚者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多个亲戚轮换监护,这些情况下要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显然是难度很大的。
  2、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和教育意识的缺失。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相当于一百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但是,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却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比如笔者目前所带的一个七年级的班级,总共有学生共57人,留守儿童高达45人,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极少主动联系老师,甚至老师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时,他们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而对于思想和日常行为表现很少关注。这些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片面地认为,作为父母他们只要供给孩子吃穿用住就行了,就是要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就没有意识到,精神需求其实与物质需求同样重要。由于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重养轻教,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导致孩子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易于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离,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学校教育和监护不力。据统计,8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监护,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只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根本无力监管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给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受限,加之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导致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就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后,农村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正脱离普通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教育对策。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能否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关键。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这是一个孩子的个性、品德、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家长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留守儿童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回家探望、电话、书信等方式实施亲情教育。家长要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代理监护人,因为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留守孩子。此外,家长还应该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定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不但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还要经常关注子女的思想与生活的变化与成长。总而言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子女的成长变化,使子女感受到,虽然他们无奈留守在家不能时刻与家长在一起,但是来自家庭的关爱却时刻与他们在一起。
  2、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给他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即建立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其他人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是要从留守儿童的父母身上入手。要转变留守儿童的父母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是教育的责任人,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必须在防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起主要作用。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寄宿制学校里,应该配备专门的具有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生活指导教师,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照顾,也可以较好地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和辅导他们的学习。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管在校舍修建和资金配套等硬件建设上,还是在政策以及师资配备等软件建设上,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的需要。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规划中去,使寄宿学校变成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其解决需要综合的措施以及长效的机制。因此,家庭、学校、政府及其他各个方面应该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效协调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从而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教师的育人观正处于调整,重建的过程。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出了错综复杂的问题。“辛勤的园丁”这些原本就属于教师的光荣称号现在正在被人们质疑。使得教师师德的建设迫在眉睫,非常紧迫,势在必行。  关键词:师德建设 加强 紧迫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40-01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新词涌入我国,使得我们的思维越加丰富。这些新词,有些是可以从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条,但也有一些很难找到对应的字眼。因而,为了尽量保持这些新词的原意,往往应采用音译的方法来处理。音译在我国源远流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思考。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考虑源语的内涵,还需考虑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因此,本文粗浅谈一下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的翻译技巧及其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在进行着,但在思品课程开卷考试的大背景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加之受生活经历的限制,学生学习思品课兴趣不够浓厚,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学习。思品课在夹缝中艰难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要解决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唯有进行教学改革,大力构建思品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思品课的教学目标任务。  一、更新观念和教学模式,为高效课堂奠定思想基础  放眼现今的课堂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