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红楼梦》英译本的影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依据,分析第28回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使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提高翻译能力。
  关键詞:《红楼梦》;文化差异;翻译对比
  作者简介:王妍(1991-),女,汉族,山东省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1
  一、引言
  1830年至今,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过节译或全译。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以《红楼梦》第28回为例,分析文化差异对翻译所造成的影响。
  二、译例分析
  1.字词的理解与表达
  字词的使用可谓最见功力,锤炼到一定火候,字词常常能成为点睛之笔。
  例: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
  杨: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
  霍:Now that you have grown up, you seem only to have grown more touchy.
  在译人大心大时,杨用了proud,有点过头了。霍则选了touchy(marked by readiness to take offense on slight provocation),把黛玉的小心眼与敏感的性情表达的恰如其分。
  例: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
  杨:Everyone laughs at me for being foolish.
  霍:The others are always telling me I’m a “case” ……
  一个痴字,杨译为foolish,很明显是不合适的。而霍译为case (a person of a specified kind, usually with eccentricity),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古怪的性情。
  例:悲、愁、喜、乐
  杨:sorrow、worry、joy、delight
  霍:upset、glum、blest、content
  这四个字,杨更为直接,霍更有深度。因为所有人作的与女儿有关的诗词都押这四词的韵,与原文的意境难分伯仲。
  2.宗教差异
  佛教道教思想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在西方,人们信奉天主教,与佛教道教完全不同,翻译也会受其影响。
  例:就便死了,也是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升……
  杨:If I die now I can only become a ghost haunted to death, and not even the masses of the best bonzes and Taoists will be able to save my soul.
  霍:If I were to die now, I should die with a grievance, and all the masses and exorcisms in the world would not lay my ghost.
  屈死鬼,高僧高道等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霍用省译规避文化词语,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杨则忠实地译出了Taoist,太拘泥于原文,这样宝玉表白的话就没有那么真切了。
  例:我今儿吃斋,你正经吃你的去罢。
  杨:This is one of my meatless days……
  霍:I shall only be eating vegetables……
  吃斋,指宗教人士的戒规,过午不食,禁止吃荤腥食品与五辛(葱,洋葱,蒜,大蒜,韭)。吃素是不吃荤腥。所以杨译与霍译中的meatless与vegetable都不太准确。
  3.亲属称谓
  书中涉及人物上百,每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一种特殊含义。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使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差异。
  例:香菱,袭人
  杨:Xiangling, Xiren
  霍:Caltrop, Aroma
  杨用汉语拼音直接拼写,忽略了原文的文化色彩。霍希望传达出原文特有的文化底蕴, 但译本使读者有些茫然,原本清楚的名字反倒糊涂了。在称谓的翻译上,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译文确有困难之处,还需仔细推敲。
  4.诗词的翻译
  例: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杨:Shadows of blossom all around,
  Birdsong on every side.
  霍:Flowers in my eyes and bird-song in my ears
  Augment my loss and mock my bitter tears
  霍译压尾韵, 既工整又准确。几乎与原文相对等,近乎完美的传达了原文的意境。杨译准确表达了意思,但缺少美感。
  结论:
  译者的翻译策略和作品风格受文化因素影响,并且有很大的能动性。总体上,杨译以忠实为原则,尽量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读者;而霍译则把汉语文化用西方文化解释。
  两位译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给读者感受略有不同。两个译本各有特色,都是翻译佳作,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果能把两者的翻译风格取长补短,翻译能力必会提高。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Hawks 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80.
  [3]Yang Xianyi, Yang Glady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大家,刻画无数经典形象。他特别善于透过人物眼睛,通过极为凝练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反映社会病因,为读者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祝福》一文中,鲁迅着力通过“画眼睛”来刻画祥林嫂及鲁镇众人的形象。本文拟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等人的细节描写和技法的分析,探究其丰厚意蕴。  关键词:《祝福》;画眼睛;技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本文探讨《女勇士》中女性成长的意识,用虚构的幻想阐释女主人公的理想和积极生活态度,描写了边缘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的历程、生活状态及觉醒意识。她们的觉醒,努力打破男权文化霸权,重建女性文化的新秩序,帮助女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女性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勇士;成长意识  作者简介:王晓雪(1982.1-),女,满族,辽宁省本溪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
摘 要:《玫瑰门》以权力与身体的冲突书写文革时期女性身体体验、生命困境,解构了宏大的革命叙事,揭露了红色年代被遮蔽的女性血色记忆,其中以司猗纹、竹西、苏眉为代表的三代女性,各以身体注解了革命年代的女性命运史、心灵史、成长史。  关键词:三代女性;玫瑰门;身体叙事  作者简介:王粟玉(1996.9-),女,汉,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8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摘 要:索尔·贝娄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描写了在现实社会中现代人的精神苦闷,欲在流浪中解脱的主题。本文重点剖析了贝娄流浪汉小说的双重超越话题,即第一层超越:富人流浪;第二层超越:寻找重新生活目标的流浪,以期更好解读贝娄《雨王汉德森》这部作品。  关键词:索尔·贝娄;流浪汉小说;双重超越  作者简介:王一粟(1992-),男,吉林长春人,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
摘 要:在《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圣经·创世纪》中,都分别有一则神话故事提到了“不可回头”的情节。本文试图借用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不可回头;神话故事;结构主义  作者简介:蔡业盛(1993-),男,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本文试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刘庆邦小说《鞋》中的“鞋”意象进行细致分析,通过男女主人公在“鞋”上的不同表现,表现了两种对待情感的态度,使“鞋”具有了超越其表面含义的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形成不同情感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其他文本进一步观照女性自古以来不可逾越的历史宿命。  关键词:鞋;象征意义;女性命运  作者简介:刘伟平(1992-),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昨天还在向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以及约翰·科特(JOHN KOTTER)这样的西方管理大师求取真经,今天,《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国学经典已经摆在了很多企业家的案头。形形色色的总裁国学班更是身价不菲,学费动辄以万计。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的国学,似乎突然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国学虽然依托中国千年历史而生,但最早被用于企业管理,却是在国土之外。有人曾对日本的发展进行过研
摘 要: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Mulan)》中“花木兰”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运用和重构进行对比分析。迪斯尼借用中国民间传说,将本土文化的原材料进行市场和价值观层面的双重“改造”,从而使“他者”文化遭遇了身份改写。  关键词:木兰诗;迪士尼动画;身份改写;美国文化  作者简介:严静(1994-),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1  第一次接触到《氓》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尚幼,夹杂着稚气未脱的对爱情的懵懂与向往,只为诗中被抛弃女子的不幸遭遇而感到悲伤,并没有读出诗中暴露的更为深层的时代特征。随着年龄渐长,再读此诗,渐渐品出了别样的味道。  对于诗中的女子,我是充满了敬佩之情的。那样一个果敢的女子,冲破传统社会之下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叙事视角下林语堂英译古文小品研究”,2018-ZDJH-116。  摘 要:林语堂的《古文小品译英》体现了高超的翻译功底和老到的翻译技巧。本文以《桃花源记》林译本为例,结合Mona Baker的翻译叙事理论,从时空建构、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的四种叙事建构策略出发,分析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形象的策略和技巧。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