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走课程整合之路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boyl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走课程整合之路。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学校教学实践的困境所使然的。课程整合的路径有三条:一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整合,二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整合,三是以主题课程的形式整合各门类课程。
  【关键词】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整合策略
  自国家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至今,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新的生长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價值得到了普遍肯定,其在实践中虽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状态(如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敷衍应付等),但不少地区和学校不断努力探寻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和路径,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在国家课程改革全面进入深化之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深化发展?我们认为,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要素有多个,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独有的课程形态、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开展的基本机制以及走向课程整合等方面工作都是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必需的。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探讨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策略和路径。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课程整合的概念,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述。在众多论述之中,笔者比较认同黄志红博士的观点:课程包括学科知识、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社会经验),是学校有目标、有计划组织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独特的个人的学习历程;整合是各因素从多个层次、以多种关系耦合联动,构成结构严谨、功能协调的整合体,是对事物进行协调有序、系统综合的加工的过程,使事物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因此,课程整合可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和围绕整合设计出来的以课程进行教学实施的过程;它打破学科的界限,重组课程的各要素,以真实世界中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概念、问题或主题为教学起点,安排与知识有关的内容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将课程经验整合到它的意义架构中,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达成经验和知识、社会和生活的整合。
  关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课程理论界的看法基本一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一、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二、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三、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涵括学科知识间的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以及学习方式的整合等;四、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可以跨学科整合也可以在学科内整合。
  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化为何需要课程整合?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校教学实践的困境所使然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要求
  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体现着“课程整合”的课改目标。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纲要》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包括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初中的历史与社会、科学以及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一贯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由此可见,整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的一大特点,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实现的美好愿景之一。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诞生之日起便体现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整合”理念,承担着探索“课程整合”之路的光荣使命。
  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落实需进行课程整合。根据《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根本价值追求;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包括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个维度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门类的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而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也可以通过整合多元的学习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二)学校教学实践的困境诉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的新鲜血液,是由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然而它没有教参、没有教材,需要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已经实施了十多年,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困境也非常明显:一是我国当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匹配,二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质跟不上,合格师资队伍没有保障,三是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模糊,实施力度不够,相应的实践教育基地较少;由此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校要实施的课程门类较多,除了国家必修课程,还有名目繁多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科技教育等各种各样的专题教育挤进了学校课程,造成学校课程日益繁杂。课程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校特色化发展,但学校课时有限,教师编制紧张情况也普遍存在,要“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就难以落实了。因此,不少学校面临着课程实施的“两难”困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必修课程,有课时保证,但苦于校本开发和实施的难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学校特色化发展,需要开设但没有课时保证。学校若要走出这种教学困境需要对相关课程进行校本化整合实施,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备整合各类课程的条件和空间:其一,不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资源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复度较高,可以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整合;其二,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有关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为开齐开足各类课程提供课时保证。   三、课程整合的策略与路径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整合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开发及实施应围绕基本内容领域来展开,注重整合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内容,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得到真正落实和发展,需要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进行整合设计与实施。
  一是与德育活動及其他专题教育活动整合。德育活动及其他各种专题教育活动是实践德育的重要载体。实践德育是一种基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在体验社会性实践活动中,丰富品德情感体验,锻炼品德意志,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将四大领域融合为一个整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做环境保护的法律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活动。这样做能较好地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教育结合起来,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内容整合起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综合发展,品德情感体验到了丰富,品德意志得到了锻炼,其爱护环境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也会逐渐形成。
  二是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进行特色化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型,而不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形态。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规范要求对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课程化设计,改造成有具体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的课程形式。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及经验获得为主要形式,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使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从一般活动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校园传统的运动会,其实是一个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将体育运动会活动改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原有的田径比赛活动基础上,增加运动会广播稿评比、运动会会徽设计评比、运动会海报设计评比、运动会形象大使评比、广播操比赛、入场式比赛、摄影比赛、精神文明评比、志愿者活动、颁奖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内容。课程化后的校运会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领域实现多元发展和差异学习,因为它涵盖了艺术设计、艺术摄影、艺术表演、文学写作、国际理解、体育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运动常识、卫生常识、班级建设等教育各个方面。运用类似模式,学校可以将艺术节、科技节、外语节、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常态化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整合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时提到:“各学科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中拓展、加深;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也是各学科领域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的沃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可以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也可以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除了这两种方式,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多门新课程实验教材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纳入其中,如语文、数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中都安排了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学校可以把此类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纳入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可以先进行调查统计,将各学科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整合,然后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相应活动。例如,学校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沙湾飘色探究”实施过程中,学生调查了解、研究“沙湾飘色”历史沿革、现状的实践活动可以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学科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发展”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一个活动、多方收获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对学科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变成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例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拓展成为包括以下内容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1. 汉字的历史和变化;2. 字谜(或歇后语、谐音笑话)的分类与整理;3. 字谜(或歇后语、谐音笑话)的编写、绘画、表演创编活动;4. 社会常见错别字的纠查行动;5. 中国的发展对汉字传播的影响研究;6. 新增汉字的搜集与成因研究。
  (三)整合各门类课程为主题课程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全面进入深化的教育时代背景下,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地方课程中的内容重复度较高的现状,学校可以在大课程的理念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对各门类课程进行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探究主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实践学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课程。”将生活情境转化为问题情境,形成探究主题和探究型课程,此课程即为“生活探究课程”,即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主题课程的开发策略可以这样:以主题的形式,以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整合学校不同门类的课程内容及其资源,生成生活探究主题课程。主题课程的开发路径可以这样:研究新课程标准与各学科教科书——重新叙写生活探究主题课程总目标与内容标准——开发“生活探究主题课程指导纲要”——按年级和学期开发“学生活动资源包”——围绕“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动手操作、科学探究”等方面组织主题——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围绕着“解释问题、制定方案、亲历实践、交流分享”等要素和步骤而展开,形成“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当然,生活探究主题课程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课程形态,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课程追求,它的实现需要有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学校领导的改革魄力和一线教师的不懈追求。
  事实上,在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展了类似的探索。例如,山东省寿光市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区,该市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团队,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合理整合,整合课程目标、内容、评价、课时、师资和学习方法,形成了新的“综合课程目标体系”,重组了课程内容(分“走进社会”“动手操作”“拥抱自然”“体验生活”4个板块,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小学生活动资源包》),形成了综合课程评价方案,进行了课时连排(各校每周二、周四下午都是三课时连排的综合课),整合了师资队伍,实行“分主题、走班制、上大课”,从而有效解决了课程深入实施的难题。又如,杭州市江干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等领域的整合实施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该区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整合语文、数学、少先队课、地方、综合实践、品德与生活等多个学科,开发了“走读杭州”主题课程,一至六年级全部有活动主题,每周五下午以杭州的场馆、景点等为活动场地实施课程;该区茅以升实验学校则整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形成了以“桥”为主题的综合性课程,并将其正式纳入课表,常态实施。
  综上所述,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走课程整合之路。整合之路有多条,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整合,可以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整合,也可以主题课程整合各门类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志红.课程整合的历史与个案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妙娥.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和策略[J].北京教育.2003(11).
  [3]冯树学,杨振华.六大整合 破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难题[J].中小学管理,2010(10).
  [4]张建芳.试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整合问题[J].浙江教学研究,2015(04).
  [5]张华.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研讨会,2015(10).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小学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途径和意义进行探讨,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小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整合  一、课题背景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通过前测可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反思课堂教学方法。文章以《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前测,找准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落差,从而定位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扎实地学习;后测则用于与前测的对比,反映课堂教学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入境入情,与文本不断碰撞,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读中乐趣,激发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朗读是贯串于整
【摘 要】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内涵丰富,字形优美,结构严谨,蕴含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不仅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必须重视写字教学,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础工程。本文从激发兴趣、榜样示范、教给技巧、批改点评、坚持练习、形成氛围六个方面论述了笔者在小学低年段进行
【摘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意义重大。而且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老师应该注重小学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浅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规范化;多样化;优质化;规律化  低年级学生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牢固,甚至就变成了他们的天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学
【编者按】近年来,“全人教育”的理念,校本课程的风靡,共同吹响了伦教北海小学内涵式发展的号角。伦教之北海,若北冥之鲲,志远鹏程。总编方观生与北海小学校长郭丽华的这场对话,是对北海小学“全人教育”的有机研讨,是对北小校本课程的深层探究,更是对时下素质教育的攻坚展望,诚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教。  以“全人发展”的教育哲学导航指南  方观生:一个学校总是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北海小学的教育哲学是什么?为什么会
【摘 要】教师个性化指导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参与、创生个性化目标、凸显个性化认知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认知交融、完善认知内化与提升、促进个性化梯次发展,这些积极有效的指导策略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效能。  【关键词】个性化;指导策略;课堂教学  积极有效的教师个性化指导策略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优化课堂教学。那么,教师个性化指导策略包括哪些并该如何开展呢? 
【摘 要】自主学习、研学后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自主研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转变传统被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兴趣的驱使、方法的指导和评价的促进能够更好的形成。  【关键词】自主学习;研学;策略;语文素养  自主学习是在学习上主动而不是被动;自觉而不是盲目;自立而不是依赖;对自己
【摘 要】本文意在探讨中学生完美主义、自尊与自我妨碍的关系。采用警非(2004)修订中文版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Rosenberg(1965)编制的SES量表和Rhodewalt(1984)编制的自我妨碍量表(SHS)等方法,调查对象为广州市三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共564人,得出的结论为中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自我妨碍,完美主义、自尊可显著预测中学生的自我妨碍,自尊对完美主义和自我妨
【摘 要】课外阅读课是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是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好的途径。教师积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创设愉悦课堂氛围,把课外阅读课上得精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效性  笔者已有十七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了,深知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能只是让学生学好语文课本,掌握字、词而已,更应该让学生得法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