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古筝剧场艺术与多媒体艺术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6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不分国界的情感表达方式,任何音乐的产生都是以情感出发,基于这点我认为,当代古筝艺术推广是没有所谓的业余和专业之分的,古筝艺术的现代化艺术传播方式,能够帮助中国传统古筝焕发新的光彩,让更多的现代人领略并融入古筝艺术中来,体会她的博大与精深。
  古筝作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之一,其音色优美,旋律动听,故广受喜爱。20世纪,以多位演奏家开创的新型技法,为古筝的演奏拓宽了更多的可能性。纵观整个古筝发展历程中,音乐创作及表演形式上都在不断的创新,今时今日,观众不仅对听觉有高层面的需求,对视觉也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除了在演奏本身层面,与舞台及多媒体艺术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古筝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会通常在音乐厅或剧院内进行,因场地专业性的结构及音响设备能够达到演
  奏者声音传递的最优化。形式上有独奏、合奏及乐队协奏等。演奏者多为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或者器乐演奏家为主,曲目以传统音乐和学院派创作作品居多。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探索的热情, 传统的古筝演奏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满足观众视听需求的同时,剧院艺术、剧场艺术更加注重营造剧场氛围,给现场观众更多融入剧情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要营造这种氛围就需要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艺术手段。
  从当代媒体对于古筝演奏传播形式的探索,在一些国家级的媒体上早已展开多年。从主流媒体平台上,对于传统艺术的重视也是先从传播形式的创新开始的。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CCTV-音乐《风华国乐》栏目,节目录制中运用了较多多媒体设备,如LED大屏幕、灯光特效、舞美设计、流行时尚的曲风或配器等。21世纪初叶,古筝等一大批民乐与流行艺术跨界的组合纷纷而出,客观上普遍传播民族艺术文化,脍炙人口,如:女子十二月坊、黑天使组合、女子水晶乐坊等。
  于是乎,剧场艺术应运而出。而剧场艺术则以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李萌为代表性人物,由李教授策划的《人生几何》等新锐作品为代表开始慢慢涌现,表演中使用了传统的中国古筝、改革的多声筝、低音筝、日本筝、古筝练手器等一系列与筝类乐器有关的乐器和器具,通过作曲与剧本结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结合服、化、道、美等多个艺术环节,呈现出一台综合化的器乐剧。“音乐具有的非凡个性,也许你开始听不习惯、看着和常规不一样,但相信你会被它感动,因为我们演的就是我们自己。”李萌教授如是说。
  无独有偶,2013年中央民族乐团倾六年心血策划、推出了首部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再一次将中国国乐推向国际舞台,一发不可收。《又见国乐》《玄奘西行》等一批器乐舞台剧不断推出。值得一提的是在《印象国乐》这部剧中的古筝篇章,演员身着秀美的服饰,在与剧情呼应的舞美背景中缓缓滑向舞台,古筝清丽温润的音色慢慢飘出。伴随着潺潺流水的配乐,这段唯美的旋律通过多维的感受更深刻地传递给了听众。正如导演王潮歌在接受采访时说:“颠覆国乐的‘符号化’是此剧的一大挑战”,对传统古筝表演形式的挑战亦是如此。
  2016年,美国丹佛交响乐团与国内五名民乐演奏家在美国纽曼剧场共同演绎了大型多媒体交响诗《五行颂》,整部剧分为6个章节: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不同的民乐。如鼓、笛子、古筝、琵琶、古琴。在《水》的章节中,由古筝与竖琴领奏,交响乐队协奏。音乐通过与故事情节的很好贴合,融合了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依托纱幔、投影、舞美等技术运用,不仅保留了古筝自有的文化和历史,呈现了中国文化“上善若水”的深厚底蕴,同时结合了现代观感的需求。此次演出获得了很多美国主流媒体的赞誉,无疑是古筝与多媒体表演探索的再一次成功案例。
  二、不同形式呈现的商业价值及艺术价值
  传统古筝音乐会观众,多为专业领域學习者和部分爱好者,演出环境相对严肃庄重。优点是能使演奏者在专业的环境中专注于弹奏本身,尤其是一些独奏的经典传统曲目的阐释,观众也能更聚焦于音乐和演奏本身。但目前持续发展古筝音乐会的城市主要局限在上海、北京、深圳以及广州等一线城市。虽然也有部分二三线城市音乐厅也推出了音乐会,但是由于音乐厅上座率不确定,所以很难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演出季,并没有得到持续性的音乐会开展。
  随着时代的推动和变革,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成为更多观众的欣赏需求,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民乐,喜爱古筝,在保留传统音乐精髓的基础上,需要借助更多元化的包装,使经典变得更有张力,可以覆盖更多的受众群体,让“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
  在民乐领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女子十二乐坊”,她们曾在亚洲红极一时,创下了极高的商业价值,成为民乐发展过程中商业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它的作品满足了广大观众群体听觉、视觉两点需求,音乐部分结合流行音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视觉上借助多媒体艺术,观赏性极高;团体类民乐代表案例有《印象国乐》《又见国乐》作品的出现,不仅颠覆了观众对于常规民乐的认知,真正地普及和传播了民乐,使更多的人有兴趣也愿意去尝试学习。其在全球的巡回演出中商业价值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受到这些成功案例的影响和带动,古筝也相继推出了不同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器乐剧,如《筝叙》《韵魂弦梦》《梦西游》等,主要基于传统故事,器乐历史发展为剧本,表现形式多为多声部筝乐团或与民乐团协奏,为古筝演奏打开了更新颖更丰富的表演形式。
  在全国文旅项目大力推动发展下,古筝器乐剧与文旅项目的结合也非常值得期待,古筝自有的文化属性与不同地域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全新编曲、现代化舞美碰撞在一起,无疑会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三、科技时代带给我们更多的探索
  原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说道:“在面对文化的传承问题时,不是说有了市场,就丢弃了文化责任,丢弃文化主导力。我们是要在赢得市场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信心贯穿在我们的作品中。从发展的眼光看,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我们要警醒自身,民族音乐是不是以人为本,是不是为人民而创作,一个艺术如果离开了人民大众,不被人民所认可,不被市场所关注,这个艺术离消亡的命运就不远了。”
  新时代的科技日新月异,更多的多媒体设备将被研发及应用,AI等技术也将更好地融入其中。未来多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将更加优化,不同场景的应用也将精分,古筝在演奏中可实现与硬件设备双向传输交互,即设备通过声音识别,匹配更精准背景等。
  相信随着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多媒体艺术的设计会更多地被运用于视觉传达,古筝及民乐将通过更新颖的形式为观众沟通交流,引发共鸣,也会有更好的优秀作品呈现出来。如何把控音乐本身及新艺术形式之间的尺度,做好平衡,是我们未来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其他文献
天气越来越冷,人穿着暖和的棉袄御寒,狗、猫、兔等从秋天开始多长出了一层细细的绒毛,如同穿上了保暖服。有的动物干脆找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处,倒头睡到来年春天。可植物是怎么做的呢?  丢掉大包袱  我们知道,生物的发育、生长,主要靠消耗体内的热量物质——糖和蛋白质来维持。植物的枝越多,消耗的热量就越多。秋末冬初,天气渐冷,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减少,使叶黄素占据上风,于是叶子变得枯黄;同时,生产糖分的光合作用基
最近,“野象旅行团”几乎“住”在了热搜上。  两群野象从老家——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出发,开启了漫无目的的“迁徙之路”。一群北上500多公里,大摇大摆一度逛到了昆明境内;一群南下滞留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威胁着科学家60余年来收集的13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  村民们不吝于一遍遍向来访者讲述大象进村的故事,网络上也形成了一片“云吸象”的热潮,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亚洲
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回师贵州,二渡赤水后发起了铜遵战役。2月26日,红三军团十二团作战参谋孔宪权率领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敌指挥所,发起冲锋后遭敌反扑,孔宪权被六发机枪子弹击中左腿,受重伤倒在血泊中。部队把他安置在地方上养伤,留下了三百块大洋和一些药品。1955年2月,孔宪权担任了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在他积极努力下,纪念馆征集到1200多件珍贵藏品,成为红色历史的生动见证。1964年11月,
对等时圆模型,从模型建构、分析及应用等角度进行了描述,以期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提高考试应变能力。
中國空间站效果图。  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宇航员,拉开了载人航天的序幕,到今年中国的航天员入驻自己的天宫空间站,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60年。  60年间,全球一共有九种载人航天器将人类送上太空,而这九种航天器其实就是两类:垂直起飞垂直返回的载人飞船与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航天飞机。而水平起飞水平降落的空天飞机目前还只停留在纸面上。
在阮乐艺术教育中,入门期的基础训练至关重要,基础训练的教学效果越优异、基本功越扎实,越能保证习阮者在不断学习新技艺和提高演绎水平的道路上顺畅前行。我们注意到,很多采用指弹或拨弹的民族乐器的教学都是从右手学习“弹”“挑”开始起步,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阮却有着特殊的自身特性,即阮的琴弦相对较粗硬。以中阮为例,与属于同一分类的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相比较就会发现,琵琶、三弦的琴弦比起阮的琴弦要细一些、软
亚洲象“断鼻”家族,成了中国云南近期最受瞩目的“明星”。许多人被它们“萌”倒,“看看大象到哪儿了”成了每日功课;许多人不吝赞誉,从心底肯定中国对亚洲象多年以来的温情照顾;还有许多人为之辛劳,一路小心翼翼守护它们的北移和南迁。  大象走了这么久,它们到底要去哪儿?  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共生的道路,又将走向何方?如何做到“人象平安”  2021年6月25日夜间至6月26日凌晨,对追踪和守护这“出走”的1
茅瑞徵,归安望族茅氏之后,茅坤从孙。为官二十载,著述颇多,尤通军政。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仍较薄弱,多为转引其著,或研究茅氏家族时捎带涉及。本文从茅瑞徵家族背景、生平事迹、著作情况三方面加以考证,力图厘清茅瑞徵的成长、入仕、退隐线索,明晰茅瑞徵作品的流存情况。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大留学生们的回信,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也产生了很热烈的反响。我执教的多国留学生们纷纷发表感言,不少今年应届生还把回信内容和亲身感受写进了自己给家乡父母的答谢辞。  非洲国家的留学生毛思,家在遥远的莫桑比克,高中毕业后父母让他决定继续在国内还是到国外深造。毛思想到,自己小时候,曾经见过中国人到自己叔叔家谈生意,当时还谈到了中国的情况。毛思自己眼见中国在
摘要:中国扬琴,作为世界扬琴成员中的一员,流传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解放后的几十年间,在一代代前辈们的辛勤努力下,扬琴有了迅猛的发展。从20世纪初的两排琴码到如今形制结构较为完善的四排琴码、五排琴码,扬琴乐器本身的发展也为扬琴人带来了较大程度的演奏便利性。近40年来,扬琴在乐器改革上下足了功夫,更多的乐器厂和研究人员对扬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制和开发,同时在扬琴乐曲创作上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不受约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