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对完善学生的就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凡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语文的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规范
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个性的熏陶、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的一种教学。加之,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道”的统一体,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等;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面。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语文教育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基于这个层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语文应用知识表现技能培养目的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具体的说,这些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语言表达能力又包括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口才”,这被认为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创业必备的能力之一。此外,语文还包括应用文写作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就业的门路就能宽广得多。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呢?
1 把握语文学科特性,深入挖掘语文思想内容,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业世界观六大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讲授,在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
如,教授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关于职业的话题,通过课堂教育唤醒学生的创业需要。又如,教授《她找到了一种好方法》,我们既可以分析女主人公仅通过一条小信息而成就大事业的内容来教导学生如何发现信息、运用信息,如何善于把握机遇、主动创业;也可以透过女主人公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成功创业的内容,树立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不屈的创业信念;还可以让学生领会女主人公“一人富裕,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的高尚情操。
2 拓宽语文教学渠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创业的技能水平。创业的综合能力是指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以及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这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综合运筹的能力。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语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实际。社会的用人环境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善于摄取社会信息,善于论证、善于总结、善于决策,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和语文应用能力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可以说,具备这些语文实用技能,是一个人创业成功的起点。
(1)通过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根据职专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在教授《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人物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2)在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与听说活动等,主要以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语文小组与文学社团等形式来组织。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业的科学态度和协作能力。如在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后,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写一份在本地区开设麦当劳连锁店的可行性报告。这样,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采访餐饮业的老板,询问专业教师后,不仅可以顺利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还能在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协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创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打工”,适当参与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如到企业做文员、到广告公司参与广告策划、到新闻机构做实习记者、编辑等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到生产实践中,还使学生在实践中较实际地了解到生产、经营的运作,深刻体验了创业。
职业中专从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这一科研理论不断深入和科研队伍不断扩大,语文教学必定能够为职教创业教育撑起一片蓝天。
一、语文的德育内容体现职业道德规范
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个性的熏陶、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的一种教学。加之,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道”的统一体,蕴涵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时代精神等;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又具有人文性的一面。所谓“文以载道”,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这些内容都会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语文教育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思想素质教育的目的。基于这个层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可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语文应用知识表现技能培养目的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具体的说,这些能力当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语言表达能力又包括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口才”,这被认为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创业必备的能力之一。此外,语文还包括应用文写作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就业的门路就能宽广得多。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呢?
1 把握语文学科特性,深入挖掘语文思想内容,树立学生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业世界观六大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讲授,在扎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
如,教授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关于职业的话题,通过课堂教育唤醒学生的创业需要。又如,教授《她找到了一种好方法》,我们既可以分析女主人公仅通过一条小信息而成就大事业的内容来教导学生如何发现信息、运用信息,如何善于把握机遇、主动创业;也可以透过女主人公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成功创业的内容,树立学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不屈的创业信念;还可以让学生领会女主人公“一人富裕,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的高尚情操。
2 拓宽语文教学渠道,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创业的技能水平。创业的综合能力是指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以及交往、公关、社会活动能力等,这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综合运筹的能力。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语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实际。社会的用人环境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善于摄取社会信息,善于论证、善于总结、善于决策,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和语文应用能力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可以说,具备这些语文实用技能,是一个人创业成功的起点。
(1)通过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根据职专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比如,在教授《雷雨》这样的戏剧片断时,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一个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是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人物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2)在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与听说活动等,主要以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语文小组与文学社团等形式来组织。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业的科学态度和协作能力。如在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们可以在简单介绍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后,给学生布置一道作业;写一份在本地区开设麦当劳连锁店的可行性报告。这样,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采访餐饮业的老板,询问专业教师后,不仅可以顺利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还能在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协作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创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打工”,适当参与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如到企业做文员、到广告公司参与广告策划、到新闻机构做实习记者、编辑等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的语文知识到生产实践中,还使学生在实践中较实际地了解到生产、经营的运作,深刻体验了创业。
职业中专从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这一科研理论不断深入和科研队伍不断扩大,语文教学必定能够为职教创业教育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