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职业学院的学生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能听懂课,不会解题”原因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学习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听课 解题 调查 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这是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原因是什么?为此,我们数学课题组对学生反映的“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开始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能听懂课,不会解题”原因的调查问卷,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名学生(占全年级人数的23.3%)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5%,按要求答题率为100%,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二、主要原因及分析
1 教师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老师的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老师备课未联系学生实际。调查显示,有3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了“备学生”。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有4-3%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结果只是老师懂、会解题,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老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讲解例题时分析不到位,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 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主要有下列情况。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
调查表明:有48%的同学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没有听懂课,不会解题也就成为必然。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就成了不会解数学题的根本原因。学生A说:“不知为什么,我上课精力无法集中,大脑一片空白。有时老师讲课也不生动,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时身在教室心在外面,只好找本课外书籍来消磨时间。”64%的学生都反映有这种现象。
(3)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
三、对策与建议
学生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来自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与老师、学生进行座谈和书面交流,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 从“教法”方面想办法
(1)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三种学习方法:①蝴蝶“采花”,蜻蜒点水,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②蚂蚁“搬食”,猴子掰棒子,这样的学习是边学边丢,正负为O,缺乏效益观念和逻辑性。③蜘蛛“抽丝”式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以偏概全,失之全面,缺乏辨证观点和联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起来挺有意思的。
(2)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2 从“学法”方面找出路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
(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各复习时再用。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道仁,学会学习[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听课 解题 调查 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老师常常听到学生反映:“能听懂课,就是不会解题。”这是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原因是什么?为此,我们数学课题组对学生反映的“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开始进行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能听懂课,不会解题”原因的调查问卷,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名学生(占全年级人数的23.3%)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5%,按要求答题率为100%,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较高。
二、主要原因及分析
1 教师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主要反应在老师的备、教、辅、改、考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老师备课未联系学生实际。调查显示,有38%的同学认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忽略了“备学生”。
(2)教师在讲课分析和解题的指导上不得法,不能因材施教。有4-3%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上课、解题时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没有想到我们却听得头晕脑涨,听也听不懂,结果只是老师懂、会解题,一旦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老师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讲解例题时分析不到位,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 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原因主要反映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各个环节,主要有下列情况。
(1)课前不预习,被动听课
调查表明:有48%的同学课前没有预习的良好习惯,结果直接影响了听课,没有听懂课,不会解题也就成为必然。
(2)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材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既不预习又不认真听课就成了不会解数学题的根本原因。学生A说:“不知为什么,我上课精力无法集中,大脑一片空白。有时老师讲课也不生动,枯燥无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课时身在教室心在外面,只好找本课外书籍来消磨时间。”64%的学生都反映有这种现象。
(3)不懂装懂,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
三、对策与建议
学生出现“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来自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老师教的问题、学生学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与老师、学生进行座谈和书面交流,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 从“教法”方面想办法
(1)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目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三种学习方法:①蝴蝶“采花”,蜻蜒点水,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是浅尝辄止,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性。②蚂蚁“搬食”,猴子掰棒子,这样的学习是边学边丢,正负为O,缺乏效益观念和逻辑性。③蜘蛛“抽丝”式的学习,犹如囫囵吞枣,生吞活剥,以偏概全,失之全面,缺乏辨证观点和联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实数理化、尤其是数学,学起来挺有意思的。
(2)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2 从“学法”方面找出路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
(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各复习时再用。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道仁,学会学习[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