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要立威多先拿自己人开刀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38岁的明英宗病重不治,龙驭宾天。四天之后,18岁的皇太子即位,是为明宪宗。18岁的明宪宗放到现在也就是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是真正的少主。主少则必定国疑,臣子们肯定会怀疑这位少年天子的执政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明宪宗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树立威信、稳固地位。令明宪宗欣喜的是,此时突然爆发的“王纶事件”为正犯瞌睡的他及时地送来了枕头。
  王纶当时的官职是东宫典玺局局丞,通俗地说,他是一个太监。而在当时为数众多的太监中,王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被大家集体巴结。因为在明宪宗还是皇太子的时候,王纶就已经在他身边伺候着了,是地地道道的“从龙之臣”,有这个背景在手,王纶飞黄腾达只是时间问题。因而,心思活络的人开始各显神通,纷纷与王纶拉关系、套近乎,以期将来能得到重用。这其中就包括王纶的启蒙老师、翰林院侍读学士钱溥。
  钱溥是个热衷功名的人,他始终觉得小小的侍读学士不能令自己的才华完全得到施展,只有内阁首辅这个位置最合适自己。因而当得知自己当年的学生即将掌握大权的时候,钱溥也蠢蠢欲动,暗中运作。
  利用旧有的师生关系,钱溥很快就和大红人王纶搭上了线。王纶也正希望能在外廷大臣中找到一个可靠有力的盟友,便欣然接受了钱溥的请求。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王纶在钱溥拜访过自己之后又进行了回访。他亲自来到钱府,口称“学生”,恭恭敬敬地对钱溥行弟子礼,请钱溥上坐,并与之把酒言欢,至晚方休。这让钱溥感觉倍儿有面子,他同时也对自己的入阁前景很是乐观。可乐观的钱溥没想到,危险正在向他袭来。
  内阁大学士陈文与钱溥比邻而居,也是个觊觎首辅之位的老狐狸。钱溥和陈文的关系很好,对陈文十分信任。钱溥曾在内书堂(明朝宦官学习之所)当过老师,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位高权重的太监,他们时常会前来看望钱老师。而每当有学生前来拜访自己的时候,钱溥总会把陈文拉来作陪,很有“好朋友有福同享”的意思。
  可这次钱溥和王纶私下往来,却并未邀请陈文,嗅觉敏锐的陈文当时就觉得不对劲。起了疑心的他便开始偷听,终于得知了两人的“计划”——
  王纶问:“皇帝病重,皇太子纳妃,该怎么办?”
  钱溥答:“当奉遗诏行事。”
  就当时的语境来看,这不过是师生两人对时局的看法罢了,毕竟明英宗病重,帝位即将易主,两人身为皇家近臣,不关心讨论一下是不可能的。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话到了陈文这里却成了他扳倒钱溥的武器。
  明英宗驾崩之后,按照明朝惯例,皇帝遗诏应该由内阁首辅来起草,因而首辅便擦干泪水,准备拟写诏书。可就在此时,在旁边始终闷不作声的陈文突然站起来,一把夺过首辅手中的笔,冷冷说道: “不用忙活了,诏书已经有人起草完毕了!”紧接着,陈文就将自己“打听”来的钱溥、王纶的所谓“密谋”向首辅和盘托出:钱溥将要取代首辅的位置。
  在这里,陈文很明显是在对钱溥的那句“当奉遗诏行事”进行曲解。钱溥的意思是说要按照首辅拟定的遗诏行事;而在陈文的解释中,这遗诏却是由“未来的首辅”钱溥自己拟定的。这句话正好表明了钱溥将要取代首辅的野心!
  于是首辅听到钱、王的“计划”时勃然大怒,他立刻将此事奏报给了此时还未登基的明宪宗。明宪宗本来就对首辅极其信赖,见到奏报后也十分恼火。可此时自己的地位还没有稳固,群臣意向不明,还不是发作的时候,便先忍了下来。
  与此同时,深感地位受到王纶威胁的司礼监大太监也向明宪宗进言,历数王纶之罪,并力劝明宪宗将王纶逮入锦衣卫诏狱。见内廷外朝都有重臣支持自己惩办王纶,明宪宗便放下心来,仔细谋划。
  天顺八年正月二十九,也就是明宪宗登基之后的第八天,明宪宗以“王纶在大行皇帝丧礼期间身穿貂服、有违礼制”为由,将王纶逮捕入狱,后来,又砍了王纶的脑袋;钱溥则被发配到了遥远的广东,从此远离政治中心,入阁彻底无望。
  在国丧期间身穿貂服,在当时其实是个可大可小的罪名,但明宪宗很明显是在小题大做。他这样做首先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是个孝子,自己的治国思想也是绝对符合大明列祖列宗“以孝治国”的精神理念的,自己完全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如此一来,即便明宪宗有些过激地将王纶斩首,也会被大家理解为出于孝道的愤慨之举。
  其次,借王纶的人头,明宪宗也向大臣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连伺候自己多年的内侍都敢杀,那些根本就没见过几次面的外廷大臣更是不足挂齿,奉劝那些心怀异志之人不要轻举妄动!
  另外,明宪宗此举也有安抚内阁首辅、司礼监大太监之意。这样做既能消除他们的疑虑,也能使他们认清明宪宗的立场,更加賣力地为朝廷服务,以收内外朝廷之心。
  就这样,借王纶的人头,明宪宗一石三鸟,这位18岁的少年天子向朝野交上了一份极其出彩的政治“投名状”,令自己威望大增,皇位由此得以稳固,并且直到去世再也没出现过什么变故,手段堪称老辣完美。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英國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外出旅游时准备入住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一眼认出了大名鼎鼎的斯威夫特,一心想取悦这位名人,便上前热情地詢问他晚饭想吃点儿什么:“想来点儿果肉馅饼吗?或者醋栗馅饼?或是李子馅饼、葡萄馅饼、樱桃馅饼……”斯威夫特烦不胜烦,礼貌地回了一句:“除了叫喳喳的喜鹊肉馅饼外,什么都行。”对方听后,立马闭嘴了。
永和公主对于美容的热爱其实源自她不够美。作为唐肃宗的第八个女儿,她是众多姐妹中的丑小鸭。她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不太招父皇疼爱。和她一起长大的和政姐姐就不一样,每次父皇看到姐姐,都会很亲热地赏赐许多珍玩物什。若不是姐姐每次都给她也争取一份,她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也知道,自己不被父皇宠爱,是因为自己不够漂亮。  其实永和公主的五官并不差,只是暗淡发黄的肌肤着实让人着急。待年纪渐长,满面的痘痘更是让她
外婆走了,她竟然没来得及给我留下任何话语。凝视着外婆躺在那里的安详的神情,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与外婆有关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每次我来到乡下外婆家,外婆就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把糖果给我,然后坐在门口,一脸慈爱地看着我狼吞虎咽。有时,我剥了颗糖硬往外婆嘴里塞,外婆总是拒绝,她笑眯眯地说:“小宝贝,甜在你嘴里,乐在我心头啊!”  外婆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灵手巧。小时候我特别调皮,有一回竟把衣服的手肘部扯
淳熙六年(1179年)初,宋孝宗写了一张批条,请特事特办,给待业青年陈闻礼安排一份工作。见了皇帝的手谕,审官东院不敢怠慢,超编办理了陈闻礼的登记、接受和差遣手续。  这件实在不算起眼的人事安排,却被好事的知情人一顿爆料,上了京城媒体的头版头条,并在朝野上下激起了轩然大波。究其缘由,就是这位小陈同志的身份有点特殊,是当今太上皇后的侄女婿。“官二代”走后门当了官,狗仔队当然不会忽视这样有看点的新闻题材
宋庆龄与孙中山第一次见面是在1894年。那一年,孙中山28岁,庆龄1岁。  作为孙中山革命先驱战友宋嘉树的女儿,她从小就知道孙先生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英雄,而父亲则在各方面支持他的事业。她在美国留学时,当地报纸发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消息,她和妹妹美龄激动地扯下清朝的龙旗,扔在地上用脚用力地踩。年幼的美龄挥舞着拳头,涨紫着脸高喊:“打倒——龙!打倒皇帝!”她则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五色旗,挂在原先龙旗
廖静文在报考文工团时,曾唱过一首歌《初恋》。她没有谈过恋爱,甚至都没有和男人拉过手,但她唱这首歌时很动情,深深地打动了主考官。这仿佛是一个预兆,年轻的她没有想到,就在唱完这首歌后不久,她就有了惊天动地的初恋。  1939年,廖静文离开故乡湖南,只身来到广西桂林考大学。可是她坐的火车因遭到日军轰炸停开了,她被耽搁在路上。等她赶到桂林,大学报名的日期已经过了。廖静文只得想办法在桂林找工作以安身。这时,
如果要评选唐肃宗时期的国民偶像,荥阳(今属河南郑州)青年李揆当之无愧:首先,李家世代为官,李揆一出生就生活优渥;其次,李揆本人“美风仪”,是标准的帅哥;第三,李揆学识渊博。三大硬件加身,李揆想不火都难,连唐肃宗都是他的忠实粉丝。他进入官场后,因为文采出众,被钦点为文字秘书(中书舍人)。  有一回,朝廷有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奉命到地方任职,唐肃宗自然要前来送别。但送别当天,唐肃宗竟因没有提前准备好说辞,
上期回顾:满山用第二颗子弹给日本老兵治疗伤腿,子弹仅剩下最后一颗了。  4  “嘿,你疼死了吗?……疼,也能死人吗?”满山凑近老兵,小心地碰碰他。  老兵斜靠着树干,没动。他的呼吸停止了,或者太虚弱。满山看不到他喘气的迹象。  “这就死了?我没想弄死你,你要我这样干的,你得承认吧?”满山站起来,歉疚地看着老兵。就算老兵死了,他的魂也没走远,能听见他的解释。  “@#¥%……”老兵的嘴角突然抖动一下
醉酒误事,人人皆知。酒鬼们也知道贪杯没什么好处。于是,在家人或朋友的监督下,他们便发誓要戒酒,但是效果往往不怎么样。  清代笔记《嘻谈续录》中收录了一则戒酒的故事,妙趣横生。笔记的作者没有记录主人公的姓名,估计是个小人物。此人嗜酒如命,每天都处在醉乡之中。亲朋好友实在不忍心看他被酒糟蹋身体,便劝他戒酒。他对亲友说:  “我本来是要戒酒的,但是我儿子外出未归,我每分每秒都盼望他回来,只好借酒消愁,缓
一位网友称自己非常喜欢“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这句诗,总想再续两句,但恨才华不够,于是求助网友。这句诗的原句是唐朝大V韦应物的“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文意可喜、可悲、可豪放、可婉约。网友们纷纷接力,妙语连珠,让人感慨“国人诗性未死”。  @夜帝王NW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小编有话说:土豪,何必浪费好酒?都送给我吧!  @马旗3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脚踏星汉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