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批条不给力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hf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淳熙六年(1179年)初,宋孝宗写了一张批条,请特事特办,给待业青年陈闻礼安排一份工作。见了皇帝的手谕,审官东院不敢怠慢,超编办理了陈闻礼的登记、接受和差遣手续。
  这件实在不算起眼的人事安排,却被好事的知情人一顿爆料,上了京城媒体的头版头条,并在朝野上下激起了轩然大波。究其缘由,就是这位小陈同志的身份有点特殊,是当今太上皇后的侄女婿。“官二代”走后门当了官,狗仔队当然不会忽视这样有看点的新闻题材。
  舆情纷杂,有说皇帝厚礼母家、推恩外戚是常情常理,没有什么不妥,况且,所谓的“添差干办公事”并非正任公职,只是额外增添的协理事务之类的幕职;也有说大宋是法治社会,加官进禄得走合法程序,历来诏令由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交办,皇帝批条子于法无据,审官东院直接受理是不讲原则。
  因为崇政殿新闻发言人不愿正面回应,官民愈加质疑起此事来。先是几个太学生意见领袖联名上书,接着又是一班谏官闻风奏事,再后来就是一大群御史轮番上奏,弹劾知审官东院及主办官员。
  孝宗的自我定位是明君,见谏书和奏折接连不断,就有点扛不住了,便去找太上皇高宗。孝宗写这张批条,依的就是太上皇的意思。太上皇面有愠色,说:“这天下都是咱赵家的,几个迂儒瞎嚷嚷,你就当回事了?太上皇后对你有养育之恩,狗屁大的担当你都没有啊!此事是朕的主张,谁再说三道四,朕就处治谁!”
  孝宗忐忑不安,挨过了春节长假。不想遇见的事,偏偏说来就来。年后的第一次朝会上,右丞相赵雄上奏言事,说孝宗批条子的做法“于法令有碍”,要求孝宗收回成命。孝宗不便说是太上皇的旨意,只说此举是推恩外戚,下不为例。赵雄却不依不饶,称“自(太)祖(太)宗以来,百官差除,皆从中书、门下同共进拟,加官进禄外戚,亦不例外”。上了法制课后,赵雄接着又给孝宗上时事课,称:“当前财政困窘,恩泽宜节。增加冗职冗费,尤为不可。”吏部尚书也跟着进言,称孝宗绕开“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写的批条,有关部门及官员不得受理,并当即奏请启动官员追责程序。众臣纷纷附和。
  大伙儿的话都说到这个程度了,孝宗不得不让步,表示要收回“内批”,并称此事责任在己,不必向审官东院的主办官员追责了。还说希望大伙儿给自己几天时间,以便妥善处理此事。
  散朝后,孝宗再次去找了太上皇,这次太上皇后也在。孝宗将朝会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后,又借用丞相、侍郎等说的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说服工作。见太上皇情绪低落,一声不吭,太上皇后开口表态说:“岂能因私请之故,紊坏公家纲纪。既然规制如此,就不要任性而为了,此事就依大臣们的意思办吧。”
  正月二十五日的朝会上,当着众臣的面,孝宗作自我批评,称批条子是“以戚里而废公法”,表扬赵雄、吏部尚书批评得对,还表示以后要虚心接受同志们的监督,称“今后有似此,须据理执奏”。最后,孝宗还要求起居合人(史官)“留下文字”,以示引以为戒。
  就在这一天,登仕郎陈闻礼匆匆收拾了行囊,灰头土脸地回到了京城,进了贵族学校的高考补习班。宋时,登仕郎只是个正九品的荣誉身份,陈闻礼原本指望凭借这通天的关系搞掂一份职事和俸禄,却未料到皇帝的批条竟然是如此不给力。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那一年,贾岛还是个僧人,骑着毛驴,缓缓行在大道上,满脑子都在“推敲”着他的诗:是“僧推月下门”呢,还是“僧敲月下门”?他只顾着推敲这两个字,没注意到自己已不是行在可看花缓缓归的陌上,而是挡在了一队人马之前。  有人喝止了他。他抬头望,原来是在洛阳任职的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上前作揖说:“贫僧法号无本,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很感兴趣,听他诉说原委后,便一锤定音,说用“敲”字。于是贾岛写完了
碧波万里的海面上,突然翻腾起几米高的浪花。螭吻好不容易将伺候他的虾兵蟹将甩下,畅快地翻了个身。岸边,穿着青衣的小姑娘瞪着骨碌碌的眼睛看着他,还伸手揉了揉眼睛。螭吻大笑,变小了游到了她面前:“你且好好珍惜吧,看到龙族中的龙子是能获得好运的。”  螭吻有意想要吓吓她,他也的确如愿以偿了——小姑娘怪叫了一声,但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落荒而逃,而是好奇地伸手摸了摸螭吻的小龙角,然后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啊,真的摸
清宣统元年(1909年),英军入侵西藏,守军向清廷求援。湘西新军中的青年才俊陈渠珍毅然随军入藏,冀望驱逐外寇,护卫河山。  他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位藏军军官的宴饮上,那天,她一身男装,英姿飒爽,精湛的马术赢得满座喝彩。陈渠珍是湘西人,平素见的多是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第一次见到如此有男子气概的女子,不由得连连称赞。这称赞并不涉及男女之情,可在宴请他的藏军军官听来却另有一番意思,他当即对陈渠珍说:“将
據《子不语》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夏天,有个叫任三的更夫,每天晚上巡巷敲更,到二更天路过一家小庙时,总会听到奇异的击柝(一种类似梆子的击器)声,然后有个人从庙里踉跄着走出来,在敲五更时又匆匆赶回去。反复多日,任三起了疑心,怀疑庙里养着一帮酒肉和尚,于是一天晚上,他躲在旁边,预备逮一个,诈他一顿酒菜。  当晚月色如水,照得四下一片亮堂,任三躲在暗处,细看来人,发现那人脸色黑得像烟熏过的腊
一  下雪了。  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了一天一夜,天亮的时候,厚厚的白雪,像一床无限延伸的雪被。覆盖了山野,覆盖了一大片油菜田。  田野中央有一座圆形的土房子,此刻就像一朵雪白的大蘑菇。那是油菜花小小守护神——黄花花温暖的家呢。  黄花花一觉醒来,费了很大的工夫,好不容易才推开了土墙的窗子。噢,不对,现在应该说是白雪窗子。  黄花花的土房子没有门,只有一个窗口,有一个不是很高的窗台。  黄花花跳下窗
是刚洗過澡吧  所以,那么干净澄澈  一看就欢喜不已  又静静的、懵懵的  就像个乖孩子  白色的连衣裙  是过于单调了吧  还是,真的不小心  打翻了蓝墨水,染上了布料  上身湛蓝,裙摆水蓝  真是有意思极了  天空,也是个  贪吃的小孩子呀  一朵、两朵……好多朵  那么多的棉花糖  吃完,又该长蛀牙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上的事总有说不清楚的地方。有谁能够想到,全清河县最不起眼、最让人瞧不起的武大郎,竟然也火了起来,成了一方名流。  武大郎能够出人头地,实在是得益于他那如花似玉的媳妇——潘金莲的指点。按理,武大郎那制炊饼的手艺名冠全县,每日里生意火爆,早就該发了。可武大郎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是潘金莲做主,拿出家里所有存款,分别在三碗不过冈、狮子楼等酒店旁开设分店,在紫石街成立武家炊饼食
英國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外出旅游时准备入住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一眼认出了大名鼎鼎的斯威夫特,一心想取悦这位名人,便上前热情地詢问他晚饭想吃点儿什么:“想来点儿果肉馅饼吗?或者醋栗馅饼?或是李子馅饼、葡萄馅饼、樱桃馅饼……”斯威夫特烦不胜烦,礼貌地回了一句:“除了叫喳喳的喜鹊肉馅饼外,什么都行。”对方听后,立马闭嘴了。
永和公主对于美容的热爱其实源自她不够美。作为唐肃宗的第八个女儿,她是众多姐妹中的丑小鸭。她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不太招父皇疼爱。和她一起长大的和政姐姐就不一样,每次父皇看到姐姐,都会很亲热地赏赐许多珍玩物什。若不是姐姐每次都给她也争取一份,她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也知道,自己不被父皇宠爱,是因为自己不够漂亮。  其实永和公主的五官并不差,只是暗淡发黄的肌肤着实让人着急。待年纪渐长,满面的痘痘更是让她
外婆走了,她竟然没来得及给我留下任何话语。凝视着外婆躺在那里的安详的神情,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与外婆有关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  每次我来到乡下外婆家,外婆就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把糖果给我,然后坐在门口,一脸慈爱地看着我狼吞虎咽。有时,我剥了颗糖硬往外婆嘴里塞,外婆总是拒绝,她笑眯眯地说:“小宝贝,甜在你嘴里,乐在我心头啊!”  外婆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灵手巧。小时候我特别调皮,有一回竟把衣服的手肘部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