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从君,只为倾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p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宣统元年(1909年),英军入侵西藏,守军向清廷求援。湘西新军中的青年才俊陈渠珍毅然随军入藏,冀望驱逐外寇,护卫河山。
  他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位藏军军官的宴饮上,那天,她一身男装,英姿飒爽,精湛的马术赢得满座喝彩。陈渠珍是湘西人,平素见的多是小家碧玉的江南女子,第一次见到如此有男子气概的女子,不由得连连称赞。这称赞并不涉及男女之情,可在宴请他的藏军军官听来却另有一番意思,他当即对陈渠珍说:“将军既然如此赏识,不如将侄女西原许配给你可好?”
  陈渠珍以为他只是说笑,再加上酒后微醺,就随口答应了下来。几天后,一身盛装的西原来到了他的帐前,陈渠珍顿时愕然,无奈之下,也只能将错就错,与西原成亲。那一年,西原16岁,她在最美的年纪穿上了最明媚的嫁衣来寻他,而他,却毫无兴致。
  婚后不久,西藏波密动乱,陈渠珍奉命领兵平乱,西原自请随军而行。此行危崖峻壁,冰雪满山,陈渠珍顾念她是女儿身,不愿让她同行。但是西原执意同去,说自己自小弓马娴熟,即使身处战火烽烟中也能自保,最终他同意了。
  不过,此战的凶险还是出乎陈渠珍的预料。两军交战,番兵诈败而逃,陈渠珍领兵追击,误中埋伏。陳渠珍慌乱中率军退至一处一丈多高的石坎,西原毫不犹豫率先纵身跃下。生死存亡之际,她没有选择逃跑保命,而是转过身,伸出手接住他。藏族儿女生性率真,心地明净,不懂什么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善良如她,只知道夫妻一世,甘苦与共,生死相随,哪怕,他不爱她……
  之后的战斗中,西原屡次在陈渠珍最艰难的时候,为他出谋划策;在他疲惫不堪时,她搀扶着他涉水过河;在他无力前行时,她背负着他翻山越岭。然而,当他看着西原为他做到如此地步的时候,心中又是什么感受呢?是感激吧,仅仅是感激而已。
  清宣统三年,革命潮流席卷全国。陈渠珍虽远在西藏,却也受到了革命的影响。乱世中,任何人都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要么顺势而动,响应革命,要么逆势而行,扶保天子。但这两种选择都不适合陈渠珍,他幼时曾在新式学堂就学,成年后又加入新军,内心自然向往民主,支持革命。可是他的身份太过尴尬,虽然官位不高,但毕竟也是清廷官员,即使加入革命,也难免会被人猜忌。思来想去,他决定穿越藏北无人区回到湘西老家,一来可以避免与革命军和朝廷发生冲突,二来也能够抛弃过往的一切,重新来过。
  和他一起走的,有百余名湘籍官兵,还有西原。临行那天,朔风凛凛。西原的母亲来送行,母女二人相顾无言,泪已千行。她们都明白,今日一别,便是天涯海角,此生再无相见之期。这片故土,也只能成为她永远的梦。而前面等待着她的,是荒无人烟的藏北腹地,是远隔万里的异地他乡。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她只想永远跟在他身边,直到她无力走下去。
  离去的时候,这亘古不变的高原又下起了苍茫大雪,天地一片肃杀,陈渠珍一行人踏着深深浅浅的脚印渐行渐远。前方的路,还很长。可是,凛冬已至。
  他们误人大漠已经一个多月了,所带的食物已经罄尽,所乘的牛马也已杀尽。举目四望,除了漫天的风雪,就是荒凉的大漠。饥饿、寒冷、病痛不断夺走同伴的生命,陈渠珍无能为力,唯有仰天一叹。一日,陈渠珍与西原两人跟同伴走散,夜晚群狼环伺,西原持枪守护,寸步不离。直到次日与同伴相遇,两人才得以脱险。
  但他们面对的不只是危机四伏的大漠,还有深不可测的人心。陈渠珍没有想到,一路上并肩前行的弟兄,竟然会去分食同伴的尸体。他也没有想到,在吃完尸体之后,他们会把目标转向身体孱弱的活人。
  昔年袍泽,今日饕餮,人性往往就是这么凉薄。陈渠珍也曾试过阻止,但是收效甚微。当人们面对生存和道德的两难处境之时,道德常常被抛诸脑后。但总有一些人愿意合生取义。西原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愿意为了弱者挺身而出,也愿意孤身涉险为同伴猎杀群兽。可是,这些都是杯水车薪,饥饿和死亡一直如影随形。当她看到有人劫杀给予他们食物的僧人时,西原终于明白了,她无法保护所有人,她能做的,也许只是护一人安好,只是把省下来的食物分给他。她只是对他说一句:“我能耐饥,可数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
  本来世事无常,偏偏一语成谶。断粮七个月后,他们终于走出了大漠绝境,初时的百余人,如今只剩七人。不过幸好,她还在,他也安好。他为西原换上了美丽的汉服,带着她前往古老的长安城寻了一处幽僻的陋室住下,与她相依为命,跬步不离。他想,等到来年天气转暖就带她回家。那时候,他们会在江南水乡里、吊脚竹楼中安然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与命运做任何争执。这辈子,他不会再辜负她。
  可是转瞬就已初冬,天气渐寒,他们却囊金将尽,难以为继。无奈之下,西原只能将母亲送给她的那座珊瑚山拿去变卖,而他也外出谋事。每次他外出的时候,西原都会坐在门口等他,从旭日初升到月隐星出。门外的长安城繁华如昔年,它是古往今来所有文人侠士的一个梦,却不是西原的梦。她的梦中,只有一个气宇轩昂的少年将军,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等这个人,可是,她能等到吗?
  一日,西原周身发热,头痛不止,是夜卧床不起。陈渠珍急寻医生为她诊治,医生只说阴寒内伏,不足为虑。可是一剂未终,西原周身忽现天花。陈渠珍突然感到害怕了,面对着千军万马他不曾害怕,深陷大漠绝境他也不曾害怕,但是这一次他害怕西原会离开他。眼看着西原病情一日日加重,陈渠珍心急如焚,他四处寻医,但终究药石无灵。
  一晚,西原面呈紫黑色。陈渠珍知不可救,却不愿告诉西原,于是暗暗饮泣。西原早就明白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哽咽着对他说:“西原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料病入膏肓,中道永诀。然君终无恙,我死亦瞑目了。”
  大漠的苦旅早已耗尽了她的心力,中原的这段时日已算是上天对她的恩赐——让她能够多陪他一段时间。她很想去他的家乡看看,可这一切都成了奢望。
  那晚,下了很久的雨。他一直喊着她的名字,却再也唤不回她,不禁仰天大哭,泪尽声嘶。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爱着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是从大漠中的不离不弃,也许是从战场上的生死相依,也许是从那日宴饮初见……可是当他明白自己的心意时,却发现一切都已太迟,那个曾经近在咫尺的西原,早已远在他伸手不及的地方……
其他文献
据《坚瓠秘集》记载,明嘉靖年间,绍兴有个秀才叫张益。一天晚上他昏昏欲睡时,看见两只苍蝇飞了进来,停在桌子上,瞬间变成两个人,而且越长越大,最终两人长得有七八尺高,还伸出手慢慢向他身上摸来。  张益目睹此景,吓呆了,以为这两人要害自己,没想到这两人一人抱住他的脑袋,一人抱住他的脚,拼命拽。张益觉得自己的身子不断被拉长,最后“长与屋等”。两人比画了一下,似乎觉得还不够,于是分别站在屋子的对角,继续拽,
绍兴三年(1133年),张杭出生于父亲张浚在战争前线的官衙。绍兴五年,宋高宗向金投降乞和,一大批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纷纷被贬官,因抗金有功被升为宰相的父亲张浚也被罢相,贬居永州(今湖南永州),年仅五岁的张栻随父迁往谪地。  仕途上的滑坡让张浚有了更多时间花在对张杖的教育上。让人欣慰的是,张栻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善悟,是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张浚亲授他《易经》,十四五岁的他竟能有所领悟。  宋孝宗即位第
曹操在赤壁大败后十分不服气,写信到处宣扬:“我是因为军队发生瘟疫,所以才烧船自退的,绝不是让周瑜打败的。”曹操虽极力否定失败,但仍决定报仇,准备逮着机会再和东吴水军一决高低。因此他灰头土脸逃回许都后,在建安十四年(209年)春暖花开时节驻军谯地,“作轻舟,治水军”,开始了二下江南的准备工作。  两年后,曹操出兵西北,征讨对象是马超、韩遂。赤壁之战时就有传言,说这两个人贼心不死,准备袭击许都,断曹操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后人也常认为三国是英雄辈出的辉煌时代。然而,三国除了文韬武略,还充满了杀戮、血腥和痛苦的呻吟。  曹操名诗《蒿里行》是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按照他的说法,全国只有1%的人还活着。这显然不合情理,1%仅仅是曹操的猜测,也混杂有夸张的艺术手法。但一斑窥豹,三国的确是人口锐减的时代。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
元朝广东省肇庆路总管潘文郁从小就发誓要秉承父志,做一名好官。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潘文郁到肇庆端州(今属广东肇庆)走马上任后,看到当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于是决定微服私访,了解情况。走访了当地几个长者后,潘文郁才知道这都是西江水惹的祸。  原来肇庆位于广东省西江干流中下游,每年西江汛期,洪水都会蔓延到田地,咆哮的洪水冲毁了老百姓辛辛苦苦播种的农作物,还冲毁不少民房。当地由于长期受洪水的祸
公元471年春天,宋明帝刘或拖着病体,和弟弟刘休祐去打猎散心。一只野鸡飞入了他们的视野,刘彧说:“老弟,把它干掉。”刘休祐得令,策马狂追野鸡。追着追着,不觉天色渐晚,野鸡已不知去向。正当刘休祐卖力张望搜索之时,几个人骑马从后面冲上来,把猝不及防的他撞下马去。刘休祐见他们不怀好意,急忙挥拳自卫,但寡不敌众,被活活揍死。  令人奇怪的是凶手们并没有逃离现场,而是向刘彧报告,说刘休祜不慎从马上摔下来了。
杜甫很忙,李逵更忙,他先是登台打死任原,后帮柴进灭了殷天锡,又忙不迭地抡着板斧到处闯祸……这一切是因为李逵暴躁爱杀人,还是因为他本身是个顽童,或是又不为人知的阴谋?  浪子燕青专门去泰安州挑战外号“擎天柱”的任原看起来很莫名其妙:任原一没有得罪梁山好汉,二没有欺负良善,燕青干吗要去招惹人家?其实,燕青千里迢迢过来对付任原是梁山权力之争的表现。  任原自称“相扑世间无对手,争交天下我为魁”,旁人也说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其中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恐怕是少年女英雄卓娅,《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使她的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在故事里,卓娅是一位游击队员,1941年在莫斯科以西的彼得里谢沃村焚烧德军马厩时不幸被捕,虽受尽折磨也不肯吐露半点秘密,牺牲时年仅18岁。  1942年,卓娅被迫授为“苏联英雄”。在苏联的许多城市里,以卓娅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广场数不胜数。但多年来,关于她事迹的诸多细节一
那一年,贾岛还是个僧人,骑着毛驴,缓缓行在大道上,满脑子都在“推敲”着他的诗:是“僧推月下门”呢,还是“僧敲月下门”?他只顾着推敲这两个字,没注意到自己已不是行在可看花缓缓归的陌上,而是挡在了一队人马之前。  有人喝止了他。他抬头望,原来是在洛阳任职的韩愈的仪仗队,于是上前作揖说:“贫僧法号无本,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很感兴趣,听他诉说原委后,便一锤定音,说用“敲”字。于是贾岛写完了
碧波万里的海面上,突然翻腾起几米高的浪花。螭吻好不容易将伺候他的虾兵蟹将甩下,畅快地翻了个身。岸边,穿着青衣的小姑娘瞪着骨碌碌的眼睛看着他,还伸手揉了揉眼睛。螭吻大笑,变小了游到了她面前:“你且好好珍惜吧,看到龙族中的龙子是能获得好运的。”  螭吻有意想要吓吓她,他也的确如愿以偿了——小姑娘怪叫了一声,但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落荒而逃,而是好奇地伸手摸了摸螭吻的小龙角,然后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啊,真的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