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构建及策略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aima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在现今的体育教学中运用十分普遍,但教学效果有时并不理想,往往会表现出形式性、无效性。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合作学习内在规律把握不足,二是对合作学习的运用不够科学合理。结合体育教学特征,想要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构建呢?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应该从合作学习动力的构建,合作学习机制的构建,合作学习思维的构建3个方面着手,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互助性都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并在彼此合作中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目标意识。
  一、构建合作学习动力,引导小组相互依靠
  让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每一项练习,其内驱力动力根源主要来自团队内部相互依靠,以及自我进步和共同的目标。所谓合作就是彼此依靠,否则合作就会名存实亡。
  1.合作团队建设
  和谐的团队是深度合作学习的基础。从宏观看,不同小组间保持“同质属性”,即每个小组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性格表现、组织能力等搭配一致;从微观看,小组内部应保持“异质属性”,即每名学生之间具有差异,以利于个体之间形成和谐的互补。
  小组的建立不是教师简单划分,而是要分析每名学生的技能、体能、性格,结合学生主观意向,深入了解班级特征,根据教学要求和小组规模来建立。同时,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有助于合作时的交流和相互依靠)。教师还特别要关注两端生(学优生和学困生),引导学优生主动接受和学困生自主选择。同时,由于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室内的很多班级特征、属性被掩盖,体育教师要积极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特点和群体氛围,才有利于小组的建设,促进合作动力的产生。
  2.小组目标建设
  目标是合作学习的高位统领,强调以目标驱动合作。小组合作包括多方面,如,技术指导合作、保护帮助合作、协同作战合作、练习方式探索等,无论哪种合作,小组目标都是核心导向。
  从体育教学角度而言,第一,明确目标设定,让学生了解技能学习、游戏竞赛、保护帮助等合作是为团队目标而创设的,强化学生目标和团队意识。第二,个体和团队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间具有差异,要主动帮扶,也要善于寻求同伴帮扶。第三,要以全员的进步作为小组目标,对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定时,不能以个别少数学生“跑得快、跳得远”就代表合作的成功。
  在一堂五年级《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课的拓展练习环节中,笔者设置“S”形运球绕过5根标志杆再折返回起点的练习,全班分成8个小组,小组目标设置为各小组的每名成员都要在15s内完成练习,同时,小组的平均时间要达到13s。由于设置时间底线和平均值,练习中,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招,特别是少数能力薄弱的学生受到同伴更多的用心指导和帮助。平均值的设定让每名学生都想尽量在更短时间内完成练习。这样的策略,让学生既彼此真诚互助,又保持自我超越的进取心。
  3.教学评价建设
  评价的建设关系到深度合作的质量及延续性,具有导向性作用,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第一,以团队评价为重,强调小组整体性,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进步,以小组的整体提升为评价标准。第二,关于团队中的个体评价。强调团队评价并非排除个人,而是要突出个人对团队的贡献,充分发挥其帮扶与指导的作用,否则合作将失去意义。第三,奖励性评价的运用。奖励能激发合作动力,应注重奖励是以团队的成绩为标准,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第四,班级宏观评价。从班级宏观角度而言,可结合不同小组间的成果展示、相互比拼等方式促进合作动力的产生。
  笔者在一次体育课上进行分组合作练习“跪跳起”时,展示练习成果环节中,笔者有意没让跳得特别好的学生进行展示,而是让第三小组进行集体展示。展示后,教师向全班分析了这样做的原因:“虽然第三小组跳得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进步很大,每个人彼此互帮互助,合作前,有2人不会跳,通过合作,每个人都学会了,效果明显,达到了小组合作的目的,掌声鼓励!”
  二、构建合作学习机制,打造合作公平原则
  合作学习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合作学习的状态、流程、效果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一作用过程即为合作机制。做好合作机制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合作學习的效果,促进合作学习向深度方向发展,保障每一名学生都有公平的合作机会。
  1.构建合作过程机制
  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有序运行能够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促进个体水平充分发挥,保证目标最终实现。当个体遇到阻碍时,能够在小组中寻求帮助,反过来,当整体运行出现问题时,也能依靠个体的科学搭配和合理调整来纠正整体的运行。因此,要制定合作程序,在教师的整体策划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统筹、协调作用,保证团队合作流畅。此外,还要分配好个体的任务和职责,让每一个个体都明确自己的定位,形成通力合作、相互补偿的状态。
  在足球多种姿势运球的合作小组建设中,笔者给每个小组分配1名技术娴熟的学生作为技能标杆,分配1名人缘好、善管理的学生负责组织和统筹工作。在此基础上,将不同运球技术特长的学生尽量搭配着分在各个小组,以利于彼此之间的深层合作和互助互学,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
  2.构建“两端生”学习机制
  “两端生”即学优生和学困生,是合作中需重点关注的群体。针对学困生,教师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合作制度保障,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敢于表现。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保证他们练习和展示的空间,并借助团队和学优生的资源,促进他们会学、爱学。针对学优生,要提高标准,鼓励他们自我超越的同时,积极辅助同伴。针对两端生,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使小组相对均衡。
  笔者在创设跨越式跳高合作练习中,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在每个小组内设置3种不同的高度,在一轮挑战之后,将小组合作的评价标准设为所有学生能跳过更高一级的高度,以此来促进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若已经达到最高高度,可以挑战教师单独设置的终极高度。如无法完成高度进阶,则要求完成教师设置的基本高度即可。这样的策略既关注了学困生的练习需求,又注重了学优生的能力突破,同时,全体成员递增一个高度的评价,能够促进小组内相互帮助的深度合作。   3.个体练习优先机制的建设
  学生合作能力的获得应经历“个体能力提升、合作能力提升”两个过程。只有个体具备一定的运动技术和能力,小组合作才能有序、有效。体育教学中,尤其是涉及运动技术的学习,个体技术的储备,是后续合作学习的技术基础,能够激发合作的活力,带动小组合作高效开展,让每名学生都有所发挥,找到自信,保障全体受益。小组的高效运行反过来又能促进个体的二次学习,进一步提升个体的知识和能力。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合理安排个体学习的时机,可在团队组建之前,也可在团队组建后的前期阶段。
  如,在篮球传接球单元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提升传球、接球能力,让学生在相互指导与帮助中运用多种传接球技术,前1~2个课时,重点打好个人技术的基础,保证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传接球的知识结构和动作要领,有了一定的个人技术作基础,在后续的合作学习中才能更为顺畅,才能实现多种技术组合练习的目标。
  三、构建合作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深层互动
  合作思维建设的研究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在思维层面的多种互动,它有效决定着合作的方向、质量,思维建设是保证合作深度的关键所在。
  1.对比思维
  教学中,对比思维强调的是在合作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比较,它是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动作的结构和知识,理解小组合作的流程和目标,才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对比。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对比,促进学生在正确和错误、相同和不同、联系和区别、有法和无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对比,促进学生理解性地去学习。
  笔者在设置篮球双手传接球的合作练习时,2人一组,从蹬地重心前移、伸臂翻腕拨球、篮球运行平稳、伸臂接球缓冲4个方面着手,从全班挑出4个有代表性的小组,以这4个小组为标杆,全班进行模仿、对比练习,教师要求每名学生给同伴打分,10分为模仿非常像,9分为模仿还不错,8分为模仿一般,7分为模仿不太像。这种设置标杆和打分评价的策略,能激发学生主动练习,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起到很好的练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比思维的建立。
  2.探究思维建设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探究思维是学生通过交流,在练習方法、形式、结果等方面进行讨论,质疑、分析、总结的过程,最终通过最佳形式表达出来的思维活动。探究过程使小组合作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提出意见、接纳意见、总结意见,在小组中创造思维碰撞、共同谋划的合作氛围。
  在篮球原地投篮的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将“怎样才能投得更准”的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小组内部先讨论和尝试。单手投篮、双手投篮、双手抛球投、单手勾球投……学生展示的动作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一想、比一比,体会哪种方式最好。教师给大家5min时间讨论、练习,商议出本组最佳投篮姿势,然后小组全体成员一起交流展示。学生在尝试中深入学习,在讨论中思想碰撞,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3.寻求思维
  寻求思维是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依据自己不足的地方,能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这要求学生准确自我分析,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去寻求帮助进步。追求的是学生自我的主动意识,促使合作中解决更多的问题,达成目标。
  笔者在支撑分腿腾跃的体操课中,鉴于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胆小害怕,有的是支撑错误,有的是分腿问题,有的是起跳不对……每个人需要得到的帮助也不一样,为此,教师选出几个技术能力较好的学生作为指导员,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其他学生在准确定位自身缺点的基础上,主动到相应小组寻求指导员的帮助。评价时,对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并取得进步的学生,教师在其肩膀上贴上“荣耀之星”小贴纸,以达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逊.合作学习[M].伍新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陆立琼.小组合作互助转化学困生[J].基础教育研究,2019(10),30-31.
  [3]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51-58.
其他文献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教研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是每一位教研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北京市体育教研员岗位设置于1987年,30多年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市、区体育教研员紧紧围绕“研究、指导、服务”的理念开展教研工作,努力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转化为教研
一、案例背景  2019年5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与另一所学校的教师同上水平一(二年级)《走与游戏:大步走》。经过前期精心准备,笔者信心满满地开始上试教课。选用塑料圆环作为教具,遵循“一物多用”的原则,塑料圆环一直都被运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开课时将塑料圆环拼成“奥运五环”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步走”;准备活动是配乐做圆环操;基本部分是通过调节圆环之间的
笔者学校所在的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不仅是毛泽东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全国第一个产业工人罢工取得胜利的标志——成立了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还是全国第一条用烈士鲜血染红的“红领巾”(当时红领带)出现的地方,现在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与红色文化传统,2014年5月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牌、授旗,被正式授名为“安源路矿红军学校”。多年来,我们始
作为2019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青年交流年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大学生冰雪嘉年华于12月9日—13日在哈尔滨体育学院举行。本届活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指导,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来自中国、保加利亚、波兰、克罗地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的大学生运动员将参加冰壶、高山滑雪、单板滑雪项目的友谊赛以及多项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克罗地亚与拉脱维亚是首次派队参赛,参赛国家数量也首次达到
一、观察外在表现,剖析产生原因  在研讨中,部分教师认为要解决“不合群”的问题,首要工作是要善于发现这些“不合群的学生”,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许多人认为“不合群”受到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也可能受到后天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论坛研讨中辽宁朱丹、浙江沈烨、山东王卓铭、甘肃王宗社、甘肃金智宏、山东牟保真、浙江陈淳福、辽宁杨水霞、四川阎光辉、陕西赵俊萍等教师的观点梳理总结了“不合
足球定位球技术是一种灵活的进攻和得分手段,特别是在比赛僵持局面下,定位球往往能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将定位球按照预定的路线踢到预定的位置,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以感受踢球的力度、击球点、踢球的方向等,培养定位球的球感。但是,常规的定位球练习比较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容易形成挫败感。  为此,笔者使用学校废弃的用品和已有的器材,自制定位球练习器,能有效提高学生练习定位球的兴趣,提升学生踢定位
一、案例背景  前滚翻是一项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技巧类体育项目,它能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柔韧等素质。然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做前滚翻動作会出现分腿、低头不充分、团身不紧等动作不到位的问题,且较难改正,这使得原本优美的前滚翻显得比较难看。于是,笔者在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试图改变这一状况。  二、案例描述  2014年11月6日,为使四年级学生进一步掌握前滚翻抱膝起动作,我安排了“前滚翻抱膝起立”的
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的首要价值就体现在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被学生直接感知的存在。这时教师应该针对知识点,有足够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操作,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点[1]“教学方法”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如何将“知识点”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操作性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可以从直观教学、语言提示、场地变化、器材辅助四个方面有效运用“教学方法”。  一、运用直观教学:感知动作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全员参与是提升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作为县名优教师,笔者在校内经常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促使体育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采用校本教研、专题教研、名师带徒三个路径同步走的策略,致力于打造促进教师发展、满足学生需要的教研模式。  一、校本教研——抓基础  校本教研活动方便教师参与,学校规定时间,由教研组长领衔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的性质中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入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育与健康》教材上“健康教育”部分也相应涉及心理、生物、化学、政治、德育教育等学科的相关内容。由此导致一些体育教师在进行健康知识教学时,出现不知道教什么内容,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