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让学生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尽享其美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qian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单调枯燥,而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弥补了传统朗读教学的不足。采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朗读,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会让朗读教学充满美感。
  一、体验引入入胜的探幽美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调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多媒体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和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现代文《春》、《我的中国心》时,我找来《春天在哪里》、《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课前播放,本来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这样就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引入入胜的探幽美。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感悟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光三叠》,再加上教师的先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勃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从乐曲中感受到古曲的熏陶。
  二、沉浸丰富多彩的想象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想象美。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读出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情感。
  如在教学普列什文的《林中小溪》时,播放班得瑞的《维也纳森林情境》,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聆听流水潺潺,耳闻鸟语风清,细诉心中感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恬静,而那时而欢快的旋律又不时地表现出小溪活泼、欢快的性格。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情感在优美的画面,美妙的画卷中升华,自然后面的朗读情感充沛了。
  三、欣赏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语言文字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的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而鲜明的新意象。在教学中,教者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从而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朗读效果。
  例如,我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碣石山的风景和大海波涛汹涌的音效,曹操即兴赋诗形象。学生完全陶醉在奔腾的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中。为下一步朗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享受到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四、尽享感人至深的情感美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性高尚的人文价值,也反映出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 ,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例如,在朗读《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张精美的多媒体“首页”——徐志摩在康河里划船的图片,配合《神秘园》舒缓的音乐,使学生提前进入一个符合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氛围中,似乎已经身临剑桥其境,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情感就可以变得形象生动,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与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了共鸣,学生此刻尽享感人至深的情感美,朗读教学也达到了预定目标。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密州出猎》的豪放之情,萧乾《枣核》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把握文气,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悟出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菱塘民族初中(225652)
其他文献
人物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肖像、行动、语言等描写属外部描写,我们这里要谈的是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人的行为、表情、语言等都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把人的心理写好,就能更加合理地解释人的所作所为,更加真实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与性格。高明的画家画老虎,不仅要画好虎皮,还要着力画好筋骨,只有这样,笔下的老虎才能栩栩如
《辞源》释义: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生动地
对于写作文,学生常说“不爱写”、“没东西写”、“不会写”,这三句话反映了作文教学面临的三个问题。“不爱写”是写作兴趣不高的问题,“没东西写”是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不会写”是写作方法不对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使作文教学有效果,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于写作,《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小学1—2年级侧重兴趣培养,乐于运用词语。3—4年级侧重不拘形式,乐于书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学生能在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同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学生有了这种能力,有
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古诗词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中华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诗歌感情真挚,词藻耐人寻味。诗歌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目前的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往往把建筑本体和供热空调系统的设计分开,忽略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筑与供热空调系统一体化设计的概念,同时将全生命周期评
如果初中生在记叙文上没有打下扎实的写作功底,以后的议论文写作、说明文写作就会没有根基。要想让学生有好的写作基础,教师必须结合记叙文写作,从细节上做好指导。记叙文的四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生动的人物描写、巧妙的情节构思和紧扣主题的开头和结尾。  一、让人物鲜活起来的方法  要写出人物个性,必须对人物进行全面观察,要多看、多听、多想、多写。人物的个性特点是通过外在的神态、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部分,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作品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分别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故事情节完整,且颇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但也有人认为,其尾声部分,交代的只是南阳刘子骥计划探寻桃花源,而实际上却也并未成行,实属文章的“蛇足”之笔。   《桃花源记》尾声部分真的属于“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