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单调枯燥,而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弥补了传统朗读教学的不足。采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朗读,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会让朗读教学充满美感。
一、体验引入入胜的探幽美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调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多媒体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和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现代文《春》、《我的中国心》时,我找来《春天在哪里》、《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课前播放,本来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这样就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引入入胜的探幽美。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感悟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光三叠》,再加上教师的先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勃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从乐曲中感受到古曲的熏陶。
二、沉浸丰富多彩的想象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想象美。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读出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情感。
如在教学普列什文的《林中小溪》时,播放班得瑞的《维也纳森林情境》,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聆听流水潺潺,耳闻鸟语风清,细诉心中感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恬静,而那时而欢快的旋律又不时地表现出小溪活泼、欢快的性格。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情感在优美的画面,美妙的画卷中升华,自然后面的朗读情感充沛了。
三、欣赏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语言文字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的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而鲜明的新意象。在教学中,教者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从而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朗读效果。
例如,我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碣石山的风景和大海波涛汹涌的音效,曹操即兴赋诗形象。学生完全陶醉在奔腾的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中。为下一步朗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享受到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四、尽享感人至深的情感美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性高尚的人文价值,也反映出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 ,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例如,在朗读《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张精美的多媒体“首页”——徐志摩在康河里划船的图片,配合《神秘园》舒缓的音乐,使学生提前进入一个符合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氛围中,似乎已经身临剑桥其境,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情感就可以变得形象生动,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与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了共鸣,学生此刻尽享感人至深的情感美,朗读教学也达到了预定目标。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密州出猎》的豪放之情,萧乾《枣核》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把握文气,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悟出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菱塘民族初中(225652)
一、体验引入入胜的探幽美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调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多媒体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和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现代文《春》、《我的中国心》时,我找来《春天在哪里》、《我的中国心》等歌曲,课前播放,本来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这样就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引入入胜的探幽美。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感悟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光三叠》,再加上教师的先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勃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从乐曲中感受到古曲的熏陶。
二、沉浸丰富多彩的想象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想象美。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读出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情感。
如在教学普列什文的《林中小溪》时,播放班得瑞的《维也纳森林情境》,学生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中,聆听流水潺潺,耳闻鸟语风清,细诉心中感情,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恬静,而那时而欢快的旋律又不时地表现出小溪活泼、欢快的性格。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情感在优美的画面,美妙的画卷中升华,自然后面的朗读情感充沛了。
三、欣赏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语言文字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的主体的读者,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而鲜明的新意象。在教学中,教者要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丰富的音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感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从而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角色”意识,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朗读效果。
例如,我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碣石山的风景和大海波涛汹涌的音效,曹操即兴赋诗形象。学生完全陶醉在奔腾的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之中。为下一步朗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能够享受到美妙和谐的意境美。
四、尽享感人至深的情感美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性高尚的人文价值,也反映出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 ,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
例如,在朗读《再别康桥》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张精美的多媒体“首页”——徐志摩在康河里划船的图片,配合《神秘园》舒缓的音乐,使学生提前进入一个符合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氛围中,似乎已经身临剑桥其境,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情感就可以变得形象生动,作者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与学生的审美情感达到了共鸣,学生此刻尽享感人至深的情感美,朗读教学也达到了预定目标。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密州出猎》的豪放之情,萧乾《枣核》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把握文气,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悟出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菱塘民族初中(22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