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面临的三个问题与解决办法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写作文,学生常说“不爱写”、“没东西写”、“不会写”,这三句话反映了作文教学面临的三个问题。“不爱写”是写作兴趣不高的问题,“没东西写”是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不会写”是写作方法不对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才能使作文教学有效果,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于写作,《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小学1—2年级侧重兴趣培养,乐于运用词语。3—4年级侧重不拘形式,乐于书面表达。5年级以上,对学生的习作方有了时间和字数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喜欢写作,教师和家长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最好按《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从兴趣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多种兴趣,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旅游、看电影、交朋友、散步、健身等活动应该多让学生参加,有生活才会有感受,感受越丰富,作文内容和情感越充实,而且不用生搬硬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其实,作文的本质是对生活的升华,是“以我手写我心”。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有一位家长讲自己孩子的故事:一个周末,儿子说作业中还有篇作文没有写。家里的几个大人都很着急,催孩子快写,可孩子却漫不经心地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没有任何反应。她生气地问儿子,为什么还不抓紧时间写?儿子说,不知道该怎么写?老师给我们出的题目是《写给三十年后的我》,是以写信的形式。我和姥姥说,三十年后我要做亿万富翁,姥姥说我钻进钱眼儿里了。”儿子说完,家长笑着说:“赚钱没什么不好,只要是通过自己正当的努力劳动怎么不可以写呢?姥姥这样说也不对。”儿子接着又说:“妈妈,我怕我写得不好,老师看了会说我。”家长想了想,对儿子说:“别担心,大胆放心地写吧,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完先给妈妈看,妈妈可以给你把关。”孩子跑到书桌旁安安静静地写起来。
  学生作文不能过早加以限制和修正,这不许写,那不许说,就会使学生陷于伪作文而不自知的境地,最终写出“撒谎作文”。实际上,只要写出所想所思,就是最好的作文。
  再次,要鼓励和表扬学生。有位教育家说:“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激起学生千百次的希望”。有些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如果教师句句指其毛病,学生的作文永远不会完美,也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若处处寻其优点,学生会很喜欢作文点评,用心记下写作的要点,“此篇题目真新颖”,“此篇结构更清晰”,“此篇语句多了些生动的灵气”,哪怕文中仅有一处闪光点,也要充分给予肯定。这样的鼓励,能对学生产生良性暗示,能给学生带来写作信心。信心不失,快乐就在,就有坚持的动力。所以,要慷慨地赞扬孩子们,让孩子们生活在希望之中。
  二、如何积累运用写作素材
  生活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不同。“人生没有重复,过去了的日子就再也找不回来。”学生们或许对这句话还不能十分理解,但是老师要以此为理念,经常提醒孩子关注每天的不同和变化,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就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校园生活是素材、个人生活是素材、神游遐想是素材;课间的游戏、喜欢的书本、莫名其妙的心思都可以变作写作的素材。
  学生觉得没东西写,准确地说是不知道可以写什么。因为他们认为:“我要写的事情应该是老师认为可以的,是要迎合题目和考试的,自己平时那些个芝麻事儿,哪能当成作文来写?”有时候大人在孩子面前难免强势,会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去写大人喜欢和认可的事件和故事,并把这样的作文称为好作文,认为孩子生活中的的芝麻小事不值得一提。
  其实,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想,大人津津乐道的重大问题,在孩子们眼中,或许也不值得一提。丢开自己的喜怒哀乐,勉强去写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学生的作文必然内容空荡,索然无味,若再让学生写假话、空话、大话,那么就会扼杀学生作文的天性,就会失去作文的生机和活力。快乐、幸福、启迪是很好的写作材料,苦闷、矛盾、无奈同样是很好的写作材料,两方面的生活感受都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作文是生活与知识相融合的系统再现,只要不强迫学生在作文素材选择上与大人“共鸣”,只要让学生真实地表达和写作,学生自然“有东西写”。
  三、如何打开“不会写”的困境
  写作究竟有没有技巧?回答是“有”,主要是指“文字技巧”,如悬念手法、前后呼应、场面描写等等。有些写作技巧,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理解、文章分析过程中已经有所掌握,只是下笔写作时可能会遇到不知如何选择运用的问题。是以“开门见山”开头,还是以“设置悬念”开头,是用修辞增添些文采,还是用朴实语言直抒心意,有时是技巧齐涌而至,难以取舍,导致作文下不去笔,开不了头,后文也就难以为续。
  学生写不出作文,教师往往急于指导,从中心到内容,从开头到结尾,从作文提纲到结构安排,指导不厌其烦,面面俱到。如此“精心”指导下的作文,实际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有教师可能会说:“我不指导,学生怎么写啊?”指导确实有必要,但不能以抹杀学生作文灵性和个性为代价。
  管建刚老师《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一文,对于“文字技巧”指导作过分析。管老师认为,“文字技巧”指导是必要的,但不是放在学生写作文之前,而是放在学生写作文之后。管老师的做法是“先写作,后指导。”诚如小孩子学走路,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走,而不是进行“走路指导”。指导只能让孩子怕走路,觉得走路有那么多的学问,太高深了。太看重技巧,受限制于条条框框,学生写作起来,不是思考怎样将故事讲好,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看法,而是想着怎样按老师的提纲、老师提供的素材与要求,来完成作业,这样的“指导”直接导致原本活生生的、个性迥异的学生,写出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的作文。不经“指导”写出的文章也许稚嫩,也许缺陷颇多,但绝对真实我们宁可要学生暴露出真实的缺陷,也不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伪装的完美。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换句话表述,把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也可以说,凡是会说话、会写字的人,就会写作文。人说话不用事先指导,只要开口就行了。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确定了作文的主题,接着写下去就是作文。写作技巧的使用要顺其自然,成方成圆,可以各有特色。作文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不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十六中学(154004)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学好文言文,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现有的各版本教材统计,文言文几乎已经占据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半壁江山”,可见学好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明确规定:“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第四学段(7-9年级)又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一、在“读”字上多花时间  读,包括默读、朗读两大类。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很重视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读就没有语文的特点,就品
语文写作与修改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棘手问题。近年来,由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地发展、深入,质量的提升、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循规蹈矩,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要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扎实做好学生的写作与修改的指导工作。   一、写作素材从何而来   很多教师想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实际是不现实的。写作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有了素材的储备,写作才能有下笔的
人物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肖像、行动、语言等描写属外部描写,我们这里要谈的是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围绕客观事物而产生的看法、感触、联想等思想活动的描写。人的行为、表情、语言等都是受人的心理支配的,因此,把人的心理写好,就能更加合理地解释人的所作所为,更加真实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与性格。高明的画家画老虎,不仅要画好虎皮,还要着力画好筋骨,只有这样,笔下的老虎才能栩栩如
《辞源》释义: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生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