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笔者所上的一节高中生物课“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具体案例,有效地反思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并重新审视一个道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有效反思 教学策略 优化组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2)01-0009-03
  巴班斯基所著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最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健康学所规定的标准。”“最优化教学”不是什么特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一种目标明确、有科学根据、“以少量时间和力量取得巨大的效果”的一种课程安排。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因课制宜,优化组合多种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指导学生在探究、合作、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展生物思维。实践证明,这种“因课制宜,优化组合”的教学模式能使各种策略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案例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一直追求的,同时也是教学理论研究者的主要课题。在新一轮课改的东风下,近年来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认为“新课标课约等于课件课,新课标课约等于提问课”。不管什么内容的课,统统都用课件上,没有课件就没法上课。一节课就是教师在不断地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制约下不断地回答。开始笔者也这样认为,但后来发现把大量的备课时间花在课件下载和制作上,课件可谓完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为了调查课件上课的实际效果,在用课件上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堂课后,笔者做了一个检测。结果当堂课目标完成率不到70%,这与预设的90%以上的掌握率相差太远。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课该怎样上,才能实现优质、高效呢?学生踊跃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另外,学生的表现也告诉教师:传统的“满堂灌、满堂练”和新潮的“满堂看、满堂问”都不是理想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学生的建议,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以往经验,在接下来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中,笔者进行了创新,“因课制宜,优化组合”,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导课问题化策略。这一课用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导入,“大家在前面制作了细胞的结构模型,那么你们思考了吗: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你会选择下列哪种材料来模拟制作细胞膜,为什么?A.塑料袋;B.普通皮;C.弹力布。”简短精炼的语言叙述,没有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目的是突出“疑问”。这一问题化策略既承上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启下了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热情。
  (2)思维启迪化策略。本节课的重点是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根据这一重点将思维启迪策略贯穿于整个课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自的发展情况,教师多次在学生思维分散时及时点拨,在思维阻塞时及时启迪。如问题探究一:细胞膜的组成是什么呢?问题探究二:脂质在细胞膜上是怎样分布的呢?问题探究三:细胞膜上还有蛋白质,那么蛋白质又存在于什么位置呢?问题探究四:“三明治”模型准确吗?有哪些不足?……通过一系列及时有效的设问和思维启迪,再加上有针对性的精心讲解,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节课上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3)手段多样化策略。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生物课堂教学能生动和直观的模拟现实。但多媒体课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所有的教学手段,无论是老式的,还是新式的,都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这节课笔者主要用了两种手段:①用课件模拟演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效果;②用一些自制工具:白纸板、橡皮泥制成的磷脂分子、橡皮泥制成的蛋白质分子,根据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来模拟生物膜的物理模型建构过程。两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多感官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过程活动化策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来参与生物课堂教学的。为了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本着“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原则,本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新课导入部分”设计了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承上启下,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其原因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生物膜模型建构的探索历程”是本课的重点,以往授课方式是教师反复讲,学生重复听。本节课笔者大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所有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层层构建大厦”,以问题探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去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这种亲身体验使学生一方面知道了模型建构的一般流程,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探究过程尝试自己构建模型,并能够总结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通过上面的问题为纽带,让学生以探究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通过思考和讨论,亲身体验了构建模型的动态过程。实践证明,发挥学生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开展多种自主学习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生物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展学生的各种潜能。
  (5)记忆多元化策略。课堂内容纷繁庞杂、记忆量大也是中学生物学的突出特点。生物学的理解性、综合性的特性需要其记忆方法也是多元的,如理解法、联想法、口诀法、列表法、比喻法、谐音法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倡导因课制宜多元记忆法并用,根据这节课的特点重点采用理解法、联想法,化抽象为具体,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6)氛围愉悦化策略。建立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性课堂的必要基础。这种融洽包括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一位内向的学生给笔者递纸条说:“在您的课上我感到包容和温暖,使我紧张的神经得以抚慰;您的课是最让我有积极性的,真的很喜欢上您的课。”喜欢是接受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7)巩固及时化策略。心理学记忆规律揭示,训练巩固越及时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精心设计练习题,这些习题有的跟着知识点练,有的跟着板块练,有的放在小结后综合练。这种用心安排的训练活动,加上教师及时的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结果反馈,使学生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订正和巩固。这种以及时训练为主线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训练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积极、生动、高效。
  (8)小结网络化策略。新课程标准将“教材”变为“学材”。虽然可读性增强了,但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却减弱了。针对新教材的这一特征,笔者指导学生学
其他文献
同学们对于“负数”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因为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负数.怎样更准确地理解负数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丁老师怎么说吧。  由于实际生活的计数需要,产生了负数,数的范同又一次得到扩充.进入初中阶段.对于负数,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理解.  一、负数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教师以这样一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由此,根据生物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实施如下。  1 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问题情景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情景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使学生思考
摘 要 结合实例,从预设与生成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教学后进行反思。  关键词 能力培养 预设 生成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预设是指在生物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生物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调控,学生出色地提出问题,教师精准地点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方法上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成功地
“有理数”一章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学好这一章内容能为我们学习整式及后续相关运算打好基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复习本章内容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纳什的妹妹也十分赞同这个意见,她说:“在别的地方,如果你行为古怪,会被当做疯子,可是在普林斯顿这个有许多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和费尔兹奖、学术氛围为浓厚的地方,如果你行为古怪,人们会认为你可能是个天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电闪雷鸣使人心惊肉跳,有时还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古代科学水平低下,人们不理解雷电现象,十分敬畏它,我国很多人认为是“雷公电母”在发威,西方国家的多数人则认为闪电是“上帝之火”,还有少数人认为是“毒气爆炸”。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
摘要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生物教学资源,开设生物学“体验式教学”课程,在实践形态下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教育思路、教育方案、教育课程和教育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探索,以期激发学生的生物专业兴趣,指导学生生物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构建,并同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体验式教学 高中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C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当前,“学非所好”的问题普遍存在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直线的一半是射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大家在学习直方图时经常遇到困难,下面就同学们在解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分析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标要求生物学科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对生物师范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本研究以某师范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题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该校不同年级的生物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进行测试,科学地判断未来教师们探究能力的实际情况,结果表明,所有被测群体的猜想与假设、实验操作及收集实验证据、解释实验现象及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较强,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表达交流、评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