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生物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实例,从预设与生成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教学后进行反思。
  关键词 能力培养 预设 生成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所谓预设是指在生物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生物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调控,学生出色地提出问题,教师精准地点拨,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和方法上的自我建构。教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成功地演绎预设与生成?“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课的教学就是本人的一次尝试。
  1 课前思考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6单元第3节内容,在课前笔者做了如下一些思考:
  ① 从教学内容上看,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的衰老和寿命有关,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虽然学习要求是A级,但细胞衰老和凋亡是生物科学前沿的内容,有好几位科学家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获得了诺贝尔奖。
  ② 从教学对象来看,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强,又具备一定的认知、推断能力,为了引起他们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简述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区别,了解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科学研究并探讨如何延缓衰老。
  ③ 在呈现方式上,学生对细胞衰老和凋亡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而且资料来源丰富,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们自愿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搜集和整理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形成学生发展的优势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奠定基础。
  2 教学预设
  教师播放视频,将个体的生命历程引到细胞的生命历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图片展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由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的关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婴儿和老年人体内都有衰老细胞,而老年人表现出衰老,婴儿却不表现为衰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多细胞生物的个体衰老是由体内细胞普遍衰老引起的”,并举出实例。
  教师展示学校老校友的集体照,提出问题:“如果50年之后,大家回母校来参加同学聚会时,想想那时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相比身体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身体特征的变化——原因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可以把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采用连连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
  教师相关资料的准备与补充(根据学生资料汇报情况而定)。
  细胞衰老的核心是代谢速率的下降,教师由概念图引出细胞衰老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细胞代谢下降到一定阶段就是细胞死亡。并由两组图片引出细胞死亡的两种方式(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强调两者的区别。教师通过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说出两者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凋亡的意义。
  教师介绍最新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科学研究成果,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研究成果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如何延缓妈妈的衰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3 课堂生成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学校老校友的集体照来创设情境获得了成功。这个情境给了学生感性认识,因为是联想到自己,学生的参与性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白发,皱纹,老年斑,听力下降,骨质疏松、无力等,再由学生自己分析这些衰老特征的原因,总结出细胞衰老的特征。通过讨论、列表等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细胞衰老的特征。
  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些资料图片,特别搜集了关于这两种死亡方式形态学上的差异的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例举胎儿手的发育,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凋亡对于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有重要作用;通过让学生例举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得出细胞凋亡对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通过例举艾滋病病人的T淋巴细胞被自动清除也依赖细胞凋亡,得出细胞凋亡也能抵抗外界干扰。教师给出大量的信息,由学生提炼并回答,使学生合作学习、信息处理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在介绍“最新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科学研究成果”时,通过视频将看似难以理解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又将关于研究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诺贝尔奖介绍给学生,补充了一个小故事:研究细胞凋亡的科学家苏尔斯顿研究线虫就花了1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由于他一边要在解剖镜下挑取线虫,一边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线虫的细胞,凳子要移来移去,实验室的地板上都被磨出了一个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延缓妈妈的衰老”,学生各抒己见,由于前面的预设做了铺垫,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了“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修复染色体的端粒长度,从而来延缓衰老”。这一答案实际是超出高一学生知识范畴的,达到了良好的生成,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4 课后反思
  这堂课总体来说达到了笔者预期的目标。细胞衰老和凋亡两块都是重点、难点,如果顺着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细胞凋亡知识的呈现就会相对较少,所以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加工:先讲细胞衰老和凋亡,然后把两者的科学研究整合后一起呈现。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精神。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
  (1) 预设要关注学情。
  表面上看这节课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讲,教师仅仅在引导,但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充足的准备,就不可能起到主导作用。课前笔者查找了非常多的资料,甚至在网上学习了几节高校关于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课程,就是想做到对相关知识了然于胸。教师只有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才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类问题,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当课堂上出现学生回答的各种答案时,教师也才能有的放矢,快速处理,引导到正途上。
  (2) 珍惜课堂中的“意外”,及时捕捉生成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死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教师把握好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在课堂的各抒己见一环,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如何延缓妈妈的衰老?”其中有一组学生讨论得出:可以修复细胞内染色体的端粒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这样大胆的想象,笔者立即给出了肯定,说到以后上了大学研究相关原理,将来不仅能获得诺贝尔奖,还能给全人类带来福音!这样其他小组的思路也一下就开阔起来,学生活动也更生动活泼了。
  (3) 适时积极回应学生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笔者注意了对小组发言学生的鼓励和评价,但课堂氛围还可以再轻松些。为了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在细胞衰老的特征这块内容,总希望学生能回答出更多的答案,这样让学生有种压抑的感觉。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引导。教师要驱动学生的内部活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新知。
其他文献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独立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的教学种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刘恩山教授说过:“探究性教学的要点:要有高质量的思考。”在
文件编号:1003—7586(2010)04—0064—0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这样一道书后习题:“将一块方糖放入水中,方糖就会立即溶解,消失得无影无踪。溶解在水中的方糖还能再自行变回原来的形状吗?为什么?”答案是:“不能。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物质总是由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熵增加)发展。” 该题为何出现在生态系统一节中,这其中蕴藏着什么样的生物学
摘 要 以活动为“核”,素养为“心”,借助3个课堂教学活动,串联起“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堂脉络,培养与提升学生相应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 ATP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有本学科理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有医学、药学、农业工程、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建设及其他相关科学基础,同时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的训练,必定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有着深远的影响。生命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科学史的学习,能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精神,
代数式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但在历年各地的各类考试中都有所涉及,特别是在各级数学竞赛中更是随处可见,现采撷几例,供同学们欣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复习过程中,怎样理清知识点、知识结构呢?采用框架图比较实用.同学们要在头脑中形成一章甚至整本书的总体框架.以“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章为例,同学们先想想相交线和平行线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为增加收入,我家今年种植了暖棚西红柿,第一批西红柿获得丰收,采摘、装箱、过秤后,我爸记下了40箱西红柿的质量(单位:kg)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论述论证式教学的理念,以赤霉素的作用及其应用为例,展示指向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论证式教学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彰显论证式概念教学的育人价值。研究表明:论证式概念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生论证探究的不竭动力;将论证整合到探寻、应用科学规律的全过程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论证式教学 概念教学 核心素养 赤霉素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同学们对于“负数”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因为在小学里已经接触过负数.怎样更准确地理解负数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丁老师怎么说吧。  由于实际生活的计数需要,产生了负数,数的范同又一次得到扩充.进入初中阶段.对于负数,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理解.  一、负数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教师以这样一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由此,根据生物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实施如下。  1 要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问题情景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创造的前提,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情景又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使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