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根本和关键。在笔者看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笔者以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为例,谈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优化教材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材。我主要谈谈如何在备课过程当中优化教材内容,从而在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每节课怎么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每个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优化教材即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的“量”和“序"做最佳知识组合。在备课时,教师要仔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不必要和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增加一些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符合的内容,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1.高屋建瓴,知识定位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科学地认识每一课在整本教材、整个单元中的地位,进而认识到此课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之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妈妈的账本》从家庭账本入手,把抽象的经济概念寓于生动、具体的事物中,渗透理财观念,既是前面两课消费与创业内容的深入与拓展,又为下一课讲述国家财政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
在知识定位后分清哪是重点、难点,哪是次重点、非重点。大胆舍弃那些学生已会或学生通过自学便能掌握的内容,真正把学生不会不懂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强化。如《在社会中成长》一课中,主要讲述的是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家庭这个重要场景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对于家庭,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教师不用再做详细讲解,而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确不同的家庭情况会对个人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要增强交流、沟通,改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对本课知识的整合,删除了不必要的枝节,保留了主干,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知识。
3.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为例,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政治上,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经济上,是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而前者占主导地位;民族关系上,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清朝的民族关系,重点是清朝对西藏的管理、土尔扈特的回归、清朝的疆域;非重点是平定准噶尔叛乱、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在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时,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清朝有哪些少数民族,是友好还是敌对的关系,然后重点用谈话法与讲述法结合讲藏族、蒙古族起源,以及历史上的藏族、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并补充相关重要史实。非重点内容一语带过或通过做习题解决,这样简洁明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优化教学内容,确定知识定位,分清主次内容,然后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层次化。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的原则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就易教、利学,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不仅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结构,而且集中理解了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对学生如何学习历史与社会起到了良好的思维导向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学情而选择的最佳教法。一节好课是多种好教法有机组合之后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合理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使整节课成为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而且课堂上师向生传递知识信息的准确性、具体性、有效性、可信性等都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整体把握和有效利用。例如,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气象万千》中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时,关于季风的形成,如果按书本介绍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估计没几个学生能懂。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夏天某个中午,你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顶着炎炎烈日,你是选择游泳呢还是选择玩沙?为什么?”学生回答喜欢游泳。我再问:“为什么?”“为什么沙地上烫脚,而水里会凉快一些呢?”这时候我再介绍海陆热力差。同样条件下,夏季海洋升温慢,水温低,而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如此一来,学生就易懂了。讲到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时,学生容易理解夏季风温暖和冬季风寒冷的特点,但夏季风湿润和冬季风干燥就较难理解(特别是冬季风干燥的特点)。所以,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小时候,妈妈都要给我们擦润肤霜。请你回忆一下,妈妈是一年四季都给我们擦呢,还是有季节性的?”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答出:“只有到冬天时才擦。”我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冬天擦而夏天不擦吗?”最后,讨论得出冬季的一个特点:干燥。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只有将这些生活素材不断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真正激活知识,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赞科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一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采取多种方法并合理组合,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才能产生整体化的综合效用。
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即在常规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下工夫;在学习、借鉴先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同时在选择教法时也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学生正确、系统地把握学习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把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它们声像并行、视听并举,丰富了课堂容量,使爱新奇的学生们充满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易于直观感知、理解知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中有时受时间、空间、财力、物力等的限制,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一些较难接触或不易真实接触的学习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现实情境,也可以采用学生模拟表演等形式,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如:七年级《家住平原》一课中,一个教学难点是水稻生产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由于水稻生产对于在深圳生活的城市孩子来说是难以接触到的环境,所以我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情境,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任何形象化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有利于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必須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为此优化教学媒体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在选择某种媒体前,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媒体相对而言占用时间短、效果佳。二是和谐性原则。要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组合优化作用,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速度与教学信息输送量和运用时机和谐匹配。
总之,在将现有教具用足用好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手段的要求,有选择、有原则地优化教学的方法。
四、优化教学时间
优化教学时间是指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使之合理分配,并提高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优化教学内容,分清重点、次重点、非重点后也就分清了精讲、略讲、省讲的知识,就可以省出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和训练。就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3~5分钟课前测评;20~25分钟导学达标;10~15分钟达标测试、作业、反馈较合适。实践表明,这样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不交作业的情况大大减少,且课堂实效大为提高,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即“堂堂清”。教师讲课不宜过满过实,应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时间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只要抓住最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轻松而迅速地掌握所讲的内容,才能切实减轻孩子们的负担,真正使课堂达到高效。
简言之,优化教学内容是前提,优化方法与手段是关键,优化时间是观测点。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才能使整个课堂紧凑而高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大放异彩,素质教育也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湾学校)
(责任编辑:刘福才)
一、优化教材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和教材。我主要谈谈如何在备课过程当中优化教材内容,从而在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每节课怎么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是每个教师在备课中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优化教材即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的“量”和“序"做最佳知识组合。在备课时,教师要仔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不必要和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增加一些与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符合的内容,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1.高屋建瓴,知识定位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要准确科学地认识每一课在整本教材、整个单元中的地位,进而认识到此课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及与之相关知识的联系。如:《妈妈的账本》从家庭账本入手,把抽象的经济概念寓于生动、具体的事物中,渗透理财观念,既是前面两课消费与创业内容的深入与拓展,又为下一课讲述国家财政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
在知识定位后分清哪是重点、难点,哪是次重点、非重点。大胆舍弃那些学生已会或学生通过自学便能掌握的内容,真正把学生不会不懂的知识作为重点进行强化。如《在社会中成长》一课中,主要讲述的是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家庭这个重要场景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对于家庭,每个学生都非常熟悉,教师不用再做详细讲解,而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确不同的家庭情况会对个人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要增强交流、沟通,改善家庭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对本课知识的整合,删除了不必要的枝节,保留了主干,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核心知识。
3.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为例,首先我们应认识到,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政治上,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经济上,是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而前者占主导地位;民族关系上,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本课讲述的是清朝的民族关系,重点是清朝对西藏的管理、土尔扈特的回归、清朝的疆域;非重点是平定准噶尔叛乱、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在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时,先让学生整体了解清朝有哪些少数民族,是友好还是敌对的关系,然后重点用谈话法与讲述法结合讲藏族、蒙古族起源,以及历史上的藏族、蒙古族与汉族的关系,并补充相关重要史实。非重点内容一语带过或通过做习题解决,这样简洁明快,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优化教学内容,确定知识定位,分清主次内容,然后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层次化。总之,优化教学内容的原则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就易教、利学,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不仅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知识结构,而且集中理解了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对学生如何学习历史与社会起到了良好的思维导向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结合学情而选择的最佳教法。一节好课是多种好教法有机组合之后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合理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使整节课成为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而且课堂上师向生传递知识信息的准确性、具体性、有效性、可信性等都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整体把握和有效利用。例如,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气象万千》中季风的成因和特点时,关于季风的形成,如果按书本介绍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估计没几个学生能懂。所以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夏天某个中午,你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顶着炎炎烈日,你是选择游泳呢还是选择玩沙?为什么?”学生回答喜欢游泳。我再问:“为什么?”“为什么沙地上烫脚,而水里会凉快一些呢?”这时候我再介绍海陆热力差。同样条件下,夏季海洋升温慢,水温低,而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如此一来,学生就易懂了。讲到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时,学生容易理解夏季风温暖和冬季风寒冷的特点,但夏季风湿润和冬季风干燥就较难理解(特别是冬季风干燥的特点)。所以,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小时候,妈妈都要给我们擦润肤霜。请你回忆一下,妈妈是一年四季都给我们擦呢,还是有季节性的?”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后答出:“只有到冬天时才擦。”我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冬天擦而夏天不擦吗?”最后,讨论得出冬季的一个特点:干燥。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历史与社会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只有将这些生活素材不断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才能真正激活知识,激活学生,激活课堂。赞科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一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采取多种方法并合理组合,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才能产生整体化的综合效用。
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即在常规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下工夫;在学习、借鉴先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同时在选择教法时也要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学生正确、系统地把握学习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和把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它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它们声像并行、视听并举,丰富了课堂容量,使爱新奇的学生们充满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易于直观感知、理解知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中有时受时间、空间、财力、物力等的限制,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一些较难接触或不易真实接触的学习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现实情境,也可以采用学生模拟表演等形式,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如:七年级《家住平原》一课中,一个教学难点是水稻生产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由于水稻生产对于在深圳生活的城市孩子来说是难以接触到的环境,所以我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的情境,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任何形象化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有利于课堂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必須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各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为此优化教学媒体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目标性原则。在选择某种媒体前,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中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媒体相对而言占用时间短、效果佳。二是和谐性原则。要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组合优化作用,使学生的认识水平、速度与教学信息输送量和运用时机和谐匹配。
总之,在将现有教具用足用好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学手段的要求,有选择、有原则地优化教学的方法。
四、优化教学时间
优化教学时间是指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使之合理分配,并提高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优化教学内容,分清重点、次重点、非重点后也就分清了精讲、略讲、省讲的知识,就可以省出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和训练。就历史与社会教学而言,3~5分钟课前测评;20~25分钟导学达标;10~15分钟达标测试、作业、反馈较合适。实践表明,这样安排教学时间,学生不交作业的情况大大减少,且课堂实效大为提高,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即“堂堂清”。教师讲课不宜过满过实,应留下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优化教学时间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只要抓住最有效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轻松而迅速地掌握所讲的内容,才能切实减轻孩子们的负担,真正使课堂达到高效。
简言之,优化教学内容是前提,优化方法与手段是关键,优化时间是观测点。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才能使整个课堂紧凑而高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大放异彩,素质教育也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湾学校)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