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等级,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创新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lan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作文“发展等级”所作的规定中,共分为“深刻、丰富、文采、创意”等4个方面。在评分标准中还特地注明,有一项突出就可以得到发展等级的满分。这无疑是十分诱人的得分点。下面结合具体文章,谈谈我们如何在高考作文中跨上发展等级的最高峰。
  丰富——形象丰满
  写作教授
  文/陈洁
  可逸先生是中文系资格最老的写作教师。这你可以从他的样子看出来。他长得又高又瘦,却又不好意思挺着脖子俯视众生,所以背就一天比一天地駝得厉害起来。可逸先生一年四季戴一副老式的圆框眼镜,因为年深月久,已经辨不清它原来的颜色了。可逸先生的五官由于年深月久地和那眼镜混在一起,模模糊糊地,也让人记不清晰了。但是,远远地,在图书馆的林荫道上,或者月亮湖的水杉林间,一个戴一副圆框眼镜、腋下夹着几本书的瘦高个孤独地向你走来,那么他必定就是可逸先生了。(通过白描和细描手法,写出了可逸先生的“形”:文雅的师者形象。)
  可逸先生上课有个特点:他总是在刚刚开始上课的头十分钟内,用全部的愤怒来痛骂不久前看过的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篇小说。换句话说,可逸先生的讲课是以骂人开始的。我至今还记得他的那一段著名的开场白:“我前天看了××杂志上署名××的一篇小说,简直是一派胡言!惨不忍睹!”他这样痛心疾首骂的时候,眼光是越过140多个学生的头顶,直接射到教室后面的一排玻璃窗外面去的。似乎他的听众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集中在空间的某一点上似的。然后他就有力地从讲义夹里拿出他的卡片(可以想见那卡片上的字体有如他的板书一样端正美丽),引用他的论敌的一系列句子,或者内容梗概,作出旗帜鲜明的批驳。他这样批驳的时候,感情是很激动的。感情一激动,他就要掏出手绢来擤一擤鼻涕。有一天,他感情激动地擤鼻涕的时候,发觉味道不对。于是他把落到鼻尖的眼镜正了一正,仔细看去,这才发现捏在他手上的不是什么手绢,而是昨晚洗脚时放在裤兜里的一双臭袜子。(语言 动作描写,写出了可逸先生的“神”:粗野。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毕业以后,我分在写作教研室。可逸先生就成了我的指导老师。慢慢地我就发觉,除了上课开始的十分钟外,可逸先生是非常之和蔼可亲的。每次我到他家里去,他总是热情地挽留我吃饭。可逸先生的夫人在外省教书,他身边只有一个儿子。所以可逸先生是常常吃食堂的。但是一旦有了客人,可逸先生决不到食堂去买饭,决不(他也许认为这是不礼貌的)。他必定挽起袖管,到黑咕窿咚的走廊上,亲自打开煤气,煎两个蛋,下一碗面。他端着热乎乎的面走进屋里时,那一副眼镜刚巧挂在鼻上,几乎马上就要滑落下来,镜片上是一层水气。当他的眼睛越过眼镜上方,微笑地望着你时,你真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了。(继续写可逸先生的“神”:热情和和蔼。又与上文的“粗野”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一次我为了教学计划的事去找可逸先生,他儿子说他洗澡去了,估计马上就可回来。我在他屋里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他才夹着一包脏衣服回来了。一进了门,就直着嗓子嚷个不停,不时地夹着“岂有此理”、“欺人太甚”之类的知识分子气愤至极之时才爱用的、却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词语。过一会儿,才好不容易地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可逸先生去洗澡时,一只脚穿着他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着儿子的皮鞋。可逸先生穿着自己的皮鞋出门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这两只鞋的颜色都是黑的)。可逸先生舒舒适适地洗完澡,换好衣服,要去穿鞋的时候,一个注意了他很久的服务员突然严厉地喊住了他,说他偷了别人的鞋。可逸先生当时一定非常可疑,他不仅穿得邋里邋遢,而且驼着背。至于那两只鞋,大小之不同、款式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可逸先生当时大吃一惊,但是面对凶恶的服务员和同样凶恶的围观的人群,可逸先生马上镇静下来。他当时潇潇洒洒,侃侃而谈:第一,如果我所穿的这双鞋是别人的,那么我自己的鞋到哪里去了呢?我总不会赤着脚从家里走来吧?第二,如果我一定要偷别人的鞋,就应该偷一双,我为什么要各偷一只呢?第三,如果你坚持说这鞋是偷的,那么请问,这儿在座的可曾有谁报告少了鞋?可逸先生正沉浸在自己的推理(间接反驳论点——归谬法)中时,人家早已把保卫组的人喊来了。可逸先生又作了些什么推理和演说,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了看鞋说,你怎么感觉不出一大一小呢?可逸先生叹了口气道:“就相差两码,穿在脚上,还不都一样。”(用可逸先生表面的随意反衬其学问的高深。如此,一个可爱的“写作教授”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点评]
  这是一篇写人形象丰满、立体感强的佳作。文章通过对可逸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爱憎分明、热情和蔼、表面随意而学问高深的师者形象。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前文的“抑”是为了后文的“扬”,“扬”之后又有“抑和扬”结合。如此,人物形象立体感就强了。
  丰富——意境深远
  总有一些事情在大地上醒着
  文/李雪峰
  黄昏的时候,在浅山上吃草或者在田野里劳作的牛,跟着扛了一捆青草、柴禾,或者是被泥土擦得锃亮的农具的牧人或农人们,踢踢沓沓地踏着暮色回来了。那些蠕动的灰白色山羊们,像一团团涌动的云朵,唇齿上还弥漫着青草的腥香,往往是一撮胡须被草汁染得绿着,它们也意犹未尽地飘回了村庄里。那些一天在野外觅食的鸟儿,它们慵懒地扇着翅膀,有些叼着虫子或草籽,有些叼着草茎或细微的树枝,也在暮色里飞回村庄,回到屋檐下或者村庄里那些榆树和桐树树缝间草碗一样的鸟巢里去。在院子里叼了一天虫子的鸡一只一只回到了鸡埘。在村庄野地和巷道里浪荡了一天看不到踪影的狗不声不响地溜回家里,蹲卧在被暮色染暗的檐下或大门口。一切生灵都带着怀想回到了村庄,夜晚的村庄是睡觉和做梦的地方。(选取村庄特有的意象:牛、羊、鸟儿、鸡、狗等生灵黄昏时回家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如诗如画的恬淡宁静的乡村生活,为下文写“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张本。)
  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就像一个劳碌了一天疲惫不堪的老人,头一挨着枕头便呼呼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显得越发地沉静。人的鼾声,牛羊不紧不慢的反刍声,还有鸟儿们露珠一样偶尔跌落的梦呓声,使夜晚显得越发沉静,仿佛一切都暖暖地睡着了,天地、时光、村庄里的人们和鸟儿、猫以及那些把脑袋贴在地上的狗们,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点题。)
  那年七月,我在紧靠庄子的后地守青。很多个夜晚,我睡不着觉,一个人半卧在草庵里抽烟或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远处的村庄睡熟的时候,玉米地里却嘈杂了起来,噼噼叭叭地,像下起了一片硕大的雨滴,那响声无边无际的,一声声清脆,响亮,像石粒掉在阔大的玉米叶子上,像鸟鸣滴在宁静的池塘里。伸头望望庵外,星粒闪烁,一弯残月斜挂在天上,根本没有落雨的样子。直到第二天清晨的时候,我才惊讶地發现,地里的玉米秆子在一夜之间又长高了许多,顶梢的茎上又冒出一截蛋黄一样的新茎,又隐隐生出一片嫩嫩的新叶。原来是玉米拔节生长的声音。
  村庄睡着了,地里的庄稼没睡着,田野里的泥土没睡着,村庄在夜晚沉沉睡熟的时候,庄稼和泥土们是醒着的。(承接上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村庄在夜晚睡熟时庄稼和泥土还醒着,给人以遐思。)
  还有一年,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庄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我们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思谋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我大吃一惊,还以为是蛇呢,但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但它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继续写我和村庄睡熟时树芽竟醒着,给人以深思。)
  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它碍事,就把它锯了,又挖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墩,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熟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写我扳掉树芽,就此以为从今而后那棵泡桐树会睡熟,实为下文写树芽“长成一棵树”张本。)
  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不想从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很惊讶,思谋已经十多年了,思谋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它又长成一棵树了。
  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在鸟儿滴下梦呓,在我们呼呼打着短促的鼾声时,它们醒着,生长着,打量着这个世界。
  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照应文题,总结上文,指出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泥土、灵魂、时光还醒着。)
  [点评]
  这是一篇意境深远、描写细腻的美文。文章用村庄的“睡”和“醒”作对比,突出乡村极富生命的气息,给人以深深的启迪。生灵回家、玉米拔节、树芽生长等画面描写,真切细腻,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创新——见解新颖
  平平淡淡真的是真吗
  文/曲玮玮
  你今年二十多岁,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开门见山,提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话题。)
  但在从前你也想过要追求刺激一点的人生,也有过一些肾上腺分泌加速的时刻。比如你的男神或女神不经意朝你笑了一下,比如玩游戏又打败了一个对手,比如突然量体重发现又轻了三斤。但生活的大部分时刻,你过得还是挺波澜不惊的。
  你说要做个矜持的人。对人再动情,也不愿主动去追,就这样错过了好多人。但你总是欺骗自己说“有缘无分”。
  朋友约你出门旅行,你想想还是算了。皇后镇玩热气球,澳门蹦极,普吉岛潜水,万一突然出事死在当地回不来了怎么办。还是安稳点好了,找个酒店舒舒服服躺着,做一下SPA,翻一下杂志。
  你也想换一份更好玩的工作。想去当酒店体验师、试吃员、旅行作家、鉴香师、烘焙师,但转念一想,这些工作还是属于另一个星球的人吧,还是平平淡淡地做手头的工作吧。
  在大学里你听过讲座,有个嘉宾说,年轻是机会成本最低的时候,应该去放肆经历。去爬山,去潜水,去认识更多的人,去体验不一样的工作,去找喜欢的人谈恋爱……那么多有趣的事都能做。不要等过了好多年后,才发现你活成了惨烈的大多数,活成了新闻调查里的分母。
  你在台下翻了个白眼,心想,这又是一锅鸡汤。
  你应该也有一些爱折腾的朋友。有人在折腾创业,有人满世界旅行,你有时是羡慕,有时心里也藏着对他们的鄙夷。你总觉得那些去健身的或者玩极限运动的人是闲的,而且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你的脑子里全是这些“万一”。
  于是又一个寻常的周末,你躺在床上,举着手机看综艺节目。过一会儿你还是累了,茫然四顾,又仰头看了一会儿天花板,嚼了一包薯片,点开新的综艺节目。你看着自己那个凸起的肚子,稍微惆怅了一会儿,但转念又送给自己四个字——顺其自然。(铺排列举作为二十多岁的你平平淡淡过生活的种种表现。)
  那些坐在摇椅上晒太阳的老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因为他们一生经历过太多的动荡,如今能坐在椅子上,感慨一句现世安稳。(点出坐在摇椅上晒太阳的老人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原因,发人深省。)
  你呢,一个没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都没有体验过波折,就选择了平淡。二十几岁最好的年纪再也不会有了,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一刻纵情经历,却把一切美好都留给虚妄的以后?(用反问句呼吁我们应该纵情经历,不过碌碌无为的生活。)
  有句话说,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点评]
  这是一篇见解新颖、让人深思的好文章。文章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庸俗论调,铺排列举作为二十多岁的你平平淡淡过生活的种种表现,从而提出我们应过一种奋斗不凡的生活,要有所作为,才不枉人生。
  创新——材料新鲜
  精神强度
  文/雪小禅
  我喜欢“精神强度”这个词。(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并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非常达利。我在看达利的油画时常常会想起这个词。他反对时间,把时间变成变形的钟表挂在树上,把沙发做成马桶。那种精神强度可以把一切扭曲。他的画不凌厉,但看毕震憾之后是无限的激荡,好像得了脑震荡的人,会好长时间会缓不过来。(用达利的事例说明“精神强度”的“非常”作用:给人以震撼。)
  有精神强度的人,不会轻易被打倒。虽然有时候他很脆弱,但这脆弱,其实是艺术里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架,犹如寂寞花园里一朵绮丽的花,安静地开,安静地谢。
  看过一个纪录片,是记录清华物理系教授叶企荪。钱学森、杨振宁全是他的学生,他开中国物理系先河,终生未婚。把自己交给了物理,交给了学生。在文革时期,被说成特务,为了不牵连学生,在清华遇到学生时,他假装不认识。有学生上前打交道,他摆着手说,不要来,不要来。那时他背已驼发已白,每天不说一句话。他的小屋,只有一张床,床上,放着整撂的物理书。而他睡觉的地方,只是一张椅子。事后有人问过他,觉得寂寞、孤独、绝望吗?他答,我有物理,有书,有天空,有深遂的精神。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强度,或许他早就和有些大师一样选择自杀,投湖或悬梁。他倔强地活在自己的芬芳世界里,一直到生命最后。(用叶企荪教授的事例阐释“精神强度”对人生的意义。)
  看杜拉斯传,惦记于这个女人的精神强度——她的一生,总在打倒别人,从来没有被别人打倒过。即使爱情。她用她的文字打倒读者,用她的爱情打倒男人。在离别时,她不哭男人哭。在爱着时,她得意地说,你多幸运呀,你爱上我,你爱上这么著名的一个作家!
  她一点不卑微,一点不示弱。不,一点也不!
  我在她的强度里感觉到了无限的软弱。她没有性别,她是杜拉斯。她说,我渴望堕落。(用杜拉斯的事迹彰显“精神强度”之于生命高贵的价值。)
  而大师黄永玉,一直在用画来表达他的精神强度。“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这是黄永玉同他表叔沈从文聊天时说的话。
  黄永玉问表叔,这样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沈从文答:“懂了就值了。”(用黄永玉的事例来说明“精神强度”就是彼此懂得,此中有新意。)
  是啊,懂了就值了。
  這世间,必有一种懂得是精神,穿越灵魂,幽幽而来。总有那个明白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的惆怅的人,总有发个信儿就刹那间说慈悲的人。因为,他的精神强度恰巧与你在一个线上,不远,不近。你说,他懂;他说,你懂。
  即使没有那个一起来看杏花的人,也还是饱满的。因为内心是强大的,是篷勃的,是生生不息的,是杏花春雨里最美的笛声,是一个人的自斟自饮,是徐悲鸿说的那句:“我就要一意孤行。”
  那些有精神强度的人,是金,藏于内心。他们不显露,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把他放在最孤寂的地方,他不凋落;放在最热闹的地方,他不张扬。他用精神支撑着内心,那个花园里,妖娆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世间难寻的花,如果你进得去,那么你就看得到。(用极富文采和哲思的语言收束全文,使精神之花开在你我的心里,散发出永恒的芬芳。)
  [点评]
  这是一篇材料新鲜、内容饱满的佳作。文章选材信手拈来,且富有新意。外国的,有达利、杜拉斯等;中国的,有叶企荪、黄永玉等。这样,选材就做到了必要而又充分,从而使作者对“精神强度”这一话题的论述既有深刻性,又有广泛性。
  深刻——揭示原因
  变“看客”为“侠客”
  文/张子一
  中国人向来是最喜欢围观的,却一般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鲁迅是很反感这种现象的。他把围观者称之为“看客”,并将其视为“国民劣根性”,认为他们心灵麻木。在《药》中就有一段对“看客”的生动描写:“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这实在是很形象。这种“看客”固然可恶,但是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地去探讨人们沦为“看客”的深层原因,否则,我们会永远地处在“看”与“被看”的怪圈中。(点出“看客”的具体“劣根性”所在,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探讨人们沦为“看客”的深层原因,这样观点就比较鲜明了;引用鲁迅对“看客”的形象描述,使文章更有质感,议论不至于枯燥,且显示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人向来喜欢围观,这难道是天生的吗?中国人的心,也并非生来就静如水,冷如冰。事实上,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中国的脊梁”就是“看”过之后行动的。(用鲁迅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可以与上文鲁迅对“看客”的描写形成对照,二可以继续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第二段紧承第一段,且扣“论点”很准。)
  在我看来,中国人实在是很热心的一个群体。也只有在这个热心的国度里,才会有那“路见不平,一声吼啊”的号子。中国人向来是不喜欢独处的,他们喜欢群处,喜欢围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团结的表现。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所揭示的中国围观者的冷漠的国民性,并非天性使然,而是旧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此段揭示出国人“静如水,冷如冰”的原因——旧的社会制度使然,发人深省。)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向来是不许布衣小民插手国事的。所以,一般旁观者遇到不关自己的事情时,常会无可奈何地说:“肉食者谋之,关我啥事?”殊不知,正是这种制度,使大多数国人渐渐沦为了“看客”。可即便如此,顾炎武还是大声地呼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添加“顾炎武”的例子证明中国人的“热心”,凸显文章观点,使文意不至于游离,这是防止偏题的好办法。)   反观当下,“小悦悦事件”则让国人重新体会鲁迅先生当年的良苦用心。感叹“凡人善举”者有之,批评“围观”的冷漠者有之,只是大多数的思想永远止于“围观”,却很少有人能真正思考这恶行之根源,实在叫人叹息。(文章由“历史”回到“现实”,拓展了文意。)
  当前,在网络上出现了所谓的网民“围观”现象。网民们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他们“视而不见”,不是他们“不敢想”,也不是他们“不想说”,只是他们“不敢做”。正如“钓鱼执法”截断了热心之人的小指,也就截断了后来者本可能伸出的援助之手,以至于社会上不断出现“老人倒地无人扶起”的现象。我想,正是那些丑陋的社会现象扼杀了那些围观者的热情。
  所以,要改变“看客”“围观”的现象,决非是寻觅良心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围观者能够勇敢地走上前去,让“看客”变成“侠客”,这才是医治“围观”沉疴的根本之法!(解决问题——点题,并与前文照应,一气呵成。“看客”变为“侠客”,一字之变,文章境界直入云霄。)
  [点评]
  此文优点有三:一是观点非常鲜明。第一段就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更为理性地去探讨人们沦为‘看客’的深沉原因”,十分简洁明了。二是引用十分得当。连续引用鲁迅的两段话并援引顾炎武的例子,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而且使文章富有文采。三是問题解决独特。让“看客”变成“侠客”,看似玩文字游戏,实则是认识的提升,思想的跃升,境界的飞升。
  文采——句式灵活
  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
  文/张丽钧
  你怎么也不会想到,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是怎样的美丽和神奇。(点题,并指出蝴蝶吻触的特质:美丽和神奇。)
  这是个寻常的午后,满眼是闹嚷嚷的花,我独自在花间小径上穿行,猝不及防地,一只蝴蝶在颊上点了一个吻触。我禁不住一声惊呼,站定了,眼和心遂被那只倏忽飞走的蝴蝶牵引,在花海中载沉载浮……良久,我发现自己的身子竟可笑地朝着蝴蝶翩飞的方向倾斜。不用说,这是个期待的姿势,这个姿势暴露了这颗心正天真地巴望着刚才的一幕重放!(承接上文具体写我和蝴蝶的一个吻触的美丽相遇,极富诗情画意。)
  拿手指肚抚摩被蝴蝶轻触过的皮肤,这一刻,心头掠过了太多诗意的揣想。在我之前,这只蝴蝶曾吻过哪朵花儿的哪茎芳蕊?在我之后,这只蝴蝶又将去吻哪条溪流的哪朵浪花?而在芳蕊和浪花之间,我是不是一个不容省略的存在?这样想着,整个人顿时变得鲜丽起来,通透起来。(通过想象,运用三个问句,叙写蝴蝶的吻触给我带来神奇的心理感受,文笔细腻生动。)
  生活中有那么多粗糙的事件,这些事件每日不由分说地强行介入我的生活。它们无一例外地被“重要”命名了,拼命要在我的心中刻下自己的印痕。可不知为什么,我却越来越麻木。炸雷在头上滚过,我忘记了掩耳,也忘记了惊骇;倒是一声花落的微响,入耳动心,让人莫名惊悸。那么多经历过的事每每赶来提醒我说,那都曾是被我亲自经历的,我却无论如何也打捞不起它们的踪影了。
  今天,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是这样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且给了我深刻铭记的理由。微小的生命,更加微小的一个吻。仿佛,尘世间什么都不曾发生,但又分明有什么东西被撞击出了金石般的轰响。(运用对比手法,写世俗所谓的重要事情也不及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影响。)
  倏然想到李白笔下的“霜钟”:一口钟,兀自悬空,无人来敲,它抱着动听的声响,缄默着走进深秋;夜来,有霜飞至,轻灵的霜针一枚枚投向钟体,它于是忍不住鸣响起来,响彻山谷,响彻云霄。想来,世间最细腻、最别致的敲击与世间最细腻、最别致的吻触,大约都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东西吧?沧海当前,却以一粟为大。脑子里放置着一个有趣的筛子,网眼之下,是石块,是瓦砾;网眼之上,是碎屑,是尘沙。(由蝴蝶的吻触联想到李白笔下的“霜钟”,进而引申到世间最细腻、最别致的敲击与世间最细腻、最别致的吻触,最能拨动人的心弦。此段长句和短句的组合,整句与散句的交错,使语言表达极富意蕴。)
  好,就让我窖藏了这个寻常的午后吧!就让那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沉进最深最醇的芳香里,等待着一双幸福的手,在一个美丽的黄昏启封一段醉人的往事……(结尾再次点题,呼应全文,“窖藏”一词写出了蝴蝶的吻触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言尽意无穷。)
  [点评]
  这是一篇句式灵活、文采飞扬的佳作。文章叙写了蝴蝶的一个吻触给我带来的美好情思,真切而动人。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达下,文章显得意蕴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文章结尾,“好,就让我窖藏了这个寻常的午后吧!就让那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沉进最深最醇的芳香里,等待着一双幸福的手,在一个美丽的黄昏启封一段醉人的往事……”
  (作者:陈玉驹,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其他文献
我們知道,学习数学离不开基本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与化归思想等.而数学解题,必须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半途而废.那么解答高考数学题同学们必须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呢?
当灯晴人散,当夜凉如水,当那些尘封的记忆再次袭入你的心房,那份温柔的痛,让泪水轻轻地滑落。  怀念从前,季节总是如歌般行吟。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染火枫林,琼壶歌月,茶烟轻扬,清风湿润,岁岁年年。朵朵绽开的花红,伴着追忆的情怀,清幽在我的心门,雅居在我的身旁。  朋友不在多少,在于真心交往;缘分不在万千,在于坦诚相见。想念一个人,是温柔的疼,是流泪的幸福,想念的时候,甜蜜中夹杂着酸涩,情到
情态动词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动作或状态的态度,认为“可能”、“应当”、“必要”等等,但本身词义不完全,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必须和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即动词原形;ought 除外)连用。情态动词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朗读时,情态动词的肯定式一般不重读。  1. can和could(could是can的过去式)  (1) 表示“许可”、“惊异”、“可能性”、“能够”等。在口语中,can 可以代替may
不等式恒成立、有解等问题,往往需构造辅助函数,借助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解题.这里列举几种常用的构造函数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不等式的证明  证明不等式f(x)>g(x),常用方法是:1作差构造函数h(x)=f(x)-g(x),转化为证明h(x)min>0.当h(x)求导后不易求得最小值时,考虑方法2;2求f(x)min,g(x)max,若满足f(x)min>g(x)max,则不等式f(x)>g
数列、不等式如影隨形
【摘 要】 该实验以东北对开蕨的孢子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试验,得出了东北对开蕨孢子离体快繁的途径:孢子试管培养初步得出原叶体,原叶体通过扩繁数量增多,然后将这些原叶体进行试管外诱导得到孢子体,培养孢子体即可得到东北对开蕨的植株。另通过配方比较得出:试管内采用MS培养基增殖效果最好,试管外培养过程中定期喷施0.1% KH2PO4诱导剂效果最好。  【关键词】 孢子;东北对开蕨;原叶体增殖;孢子体诱导
一、填空题  1.已知集合A={2 a,a},B={-1,1,3},且AB,则实数a的值是.  2.若函数f(x)=2x2-1的图像上一点(1,1)及邻近一点(1 Δx,1 Δy),则ΔyΔx=.  3.已知偶函数f(x)在[0, ∞)单调递减,且f(-2)=0,若f(x-2)>0,则x的取值范围是.  4.已知a=(23)34,b=(32)34,c=log223,则a,b,c从小到大用“<”号排
古人有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临场写作议论文时,如何打造一个“骤响易彻”的绚丽凤头呢?实践证明,引用诗文、名句来开头,不仅能简洁地引出观点,为全文立下总纲,而且可以增添文章的文采和气势,这是因为名言警句大都言简意赅、内蕴丰厚,足以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引用名言警句开篇,可分两种情况:  其一,引发观点。  即以相关的名言作为“引子”,自然而巧妙地引出或生发出自己的观点。其妙处在于规避了“
一  说句谢谢就这么难吗?  落水,被救。获救者向救起自己的好心人道一声“感谢”理所应当。然而,四川泸州一名10岁左右女孩掉进长江,5位英雄历经20分钟救援,确保其安全上岸。然而,获救的小女孩和她的家人却选择了悄悄离开。“为救人差点丢了命,却换不来一句谢谢。”目击者感到不平。  8月13日晚,泸州市民陈先生和老婆来到长江边纳凉。江边有道堤坝向江中延伸,大雨过后江水恰好没过了堤坝,很多人都在上面踩水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安子介说,每一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都代表着无穷无尽的寓意,包含着现实的哲理,可谓“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近年来,高考语文有一类语言表达和运用题以此为载体,可谓魅力四射。本文拟以近几年高考及笔者研究心得为样本对此类题型做一全景透视。  一、遴选汉字部件组词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充满魅力而且最具生命力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