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学生一起写作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认为,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赢进步;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享幸福;陪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品欢乐。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表达 教学 相长
  教师于永正说:“小学教学的两大法宝之一是影响,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和学生一起做一件事,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语文、学作文的路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一起积累,一起表达,走出一条教学相长之路。
  一、引子
  和学生一起写“积累·观察·表达”,源于2007年,保定市教科所杨振新主任的一席话:“写作教学贵在于真,让学生被动地去编去造,是假作文,这种作文要不得,这种老师更要不得。”当时,坐在台下的我无地自容,因为我就是杨主任口中的“假作文”老师之一。从那时起,我反省:“怎么让学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经过调查我发现:“真”的缺失,源于学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养成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也就是说,学生既没有下锅的“米”,又没有做饭的“锅”,更谈不上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作文大餐”。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师对于习作的门槛加了太多阶梯:“要求字数600字左右,要求开头要美一些、过程要写细一些、结尾要思一些、中心突出些、立意向上些……”这些要求,让作文之门如空中楼阁,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要求,就像一把把枷锁,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把把利剑,斩断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闭门造车,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范文。这样,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怎么解决学生习作“缺米”“少锅”“做饭”的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锅”,用自己的“米”,做出自己的“饭”?让他们能够真正自由表达,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正做到“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抒我情”,这成为我这苦苦思索的课题。
  二、策略
  (一)制定原则: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了有效“积累·观察·表达”的基本原则——真实。
  1.积累的原则。重积累,做好铺垫。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不管哪种积累,首先必须积累那些“有新鲜感的,自己感兴趣的,能理解能运用”的句子、段落,甚者是文章。其次,积累没有量的要求,积累多少,都没有关系,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观察的原则。观察什么都无所谓,关键要求真实,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些什么,就像《画杨桃》提到的那样,只要观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行。
  3.表达的原则。表达的要求也是真实,如果能把观察到的镜头,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来,运用自己积累的那些具有新鲜感的词语表达独特的感受,就是最好的。
  “积累·观察·表达”的原则的核心,就是一切必须以“真实”为前提。这样的原则,为学生真实写作奠定了真实的基础。
  (二)定时交流
  1.每日交流——每天抽出五分钟,进行课上交流。遵循自愿原则,学生主动到台前背诵积累的内容,只要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就可以给予相应的积累分,特别“具有新鲜感”的句子,收入班级积累本。课间交流——每天,老师和两个小组的学生把自己的“积累·观察·表达”本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其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老师和同学的本子里“取经”,他们为此乐此不疲。老师每天认真批阅两个组的学生的本子,并给予相应的星级奖励。奖励所得的分数,记入学生的量化管理。
  2.每周交流——每周五的下午第三节课,是班级“积累·观察·表达”交流课。课上,学生们把自己的本子放在桌子上,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喜欢谁的积累本,可以给谁一颗智慧星。谁的本子得的智慧星最多,谁就被评为“积累·观察·表达”周冠军。
  3.每月交流——每月最末的那个周五的第三节课,师生齐聚一堂,由周冠军介绍自己“积累·观察·表达”的经验和体会,学生根据他们的表现,评出月冠军。
  4.学期交流——学期末,师生共同交流,为自己的“积累·观察·表达”作出最后的评价,评出年度达人。
  三、收获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老师的“积累·观察·表达”参与其中。这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感召他们,孩子们的“积累·观察·表达”越写越好,由原来的一句话、两句话,到后来的一段话、一篇小短文。孩子们在本子上,尽情挥洒喜怒哀乐;在本子上,留住童年记忆。此外,孩子们在“观察·表达·积累”中,慢慢找到了自信。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难于上青天,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期盼。每周三的作文课,他们个个才思敏捷,那富有童真童趣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真正幸福。更重要的是在和学生同读共写的过程中我成长进步了。这就是我期待中的“教学相长”。
  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赢进步;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享幸福;和学生一起做,就是和学生一起共品欢乐。我愿陪着学生,在“一起做”的路上越走越远。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育学家黄光硕先生曾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评语是否得当,是否有启发性,能否打开学生心扉,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何种方式、方法写评语才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情呢?
在中国人的心里,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至于我们度过的每一个日子,都要用“天”来命名。  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从天开始的。那时他们没有听到过爱因斯坦的理论,但他们与爱因斯坦的宇宙论不谋而合,即:宇宙中千千万万个规律都是自洽的,能够互相包容,仿佛有人给出了一个“宇宙终极法则”,一切都被“设计”得那样完美。他们不相信宇宙是杂乱无章的,他们坚信它有一个秩序。他们要找到那个秩序,因为那个秩序里,藏着世界
期刊
一、分层的现实背景——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很突出。  (一)学生方面  1.作文态度。有人戏称:“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成为“三怕”之一,学生大多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对待,真正喜欢作文的极少。  2.阅读状况和阅读习惯。大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远低于漫画和故事书,为阅读而阅读,为完成任务而阅读,没有练笔的习惯,即使做读
摘 要: 习作教学要想真正刺激学生的欲望,使其主动承担起“我要写,我想写”的任务,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观察中蓄积情感,在阅读中浸润情感,在生活中体验情感,在认识中升华情感,轻轻拨动习作前的情感,在习作中扬帆远航。  关键词: 情感 前置 生活 习作  “在一个人的教育中,情感起着重要作用。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理智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做,而情感则告诉人们愿意怎样做”。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
摘 要: 小学生语言的储备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可谓习作的源头活水。诵读、记忆、运用课内语言,可以夯实学生积累;影视中的精彩语言,轻松习得,可以拓宽学生积累;课外书中的优美语言,吸收内化,可以丰富学生积累;生活中的五彩语言,喜闻乐见,可以激活学生积累。教师有效引导,有趣激励,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积累。  关键词: 生活 积累 运用 表达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交际的工具。正确运用语言是学问的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