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朗读指导 促情感共鸣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析】
  《我多想去看看》选自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和《四个太阳》4篇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借两个孩子之口,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第1自然段是身处新疆的“我”从妈妈口中了解了遥远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有非常壮观的升旗仪式,渴望去看看北京。第2自然段是身处北京的 “我”从
  爸爸口中听说了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和洁白的雪莲,产生了去看看新疆的愿望。全文语言浅显,节奏明快,运用反复的表现方法,非常适合用于指导学生朗读。所描述的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教学重点,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且本班学生已能认识本课中的大部分生字,所以读准字音对本班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一年级的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本篇课文虽字音简单,但课文较长,且还有一些长句子,所以如何利用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把长课文读流利,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通过引导学生读好词语、短语、句子、段落、课文,并辅之以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朗读,指导学生做到不破词,不拖长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想、告”等11个生字和足字旁;会写“会、走”等6个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中的短语,积累词语。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识字方法,能独立识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引出主题
  1.课题引入。
  大家好!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姓李,你们可以喊我李老师。李老师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旅游。今天李老师可算是遇到知音了,遇到了跟我一样喜欢出去走走看看的小朋友。请大家一起告诉我,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我多想去看看》)
  2.学习生字“想”。
  方法指导:(1)加一加:木 目(相) 心。
  (2)用心来想,心字底。
  用心来想,心中有希望,心中有梦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我多想去看看》。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我多想去看看》,学习新字“想”。】
  二、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初读课文。
  首先,请你把书放平,用手指着,认真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我们看谁听得最仔细。(师范读)
  现在请你立起书,自己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争取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读完请你用漂亮的坐姿告诉我。
  2.读准词语。
  (1)同学们,这些词语都是文中的,看看会读了吗?请你来试着读一读吧。
  xiǎng
其他文献
统编本教材对低年级识字进程是这样安排的:一年级上册350字,下册400字,二年级上册450字,下册450字。一学期450个字的识字量,可能是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所能承受的较为恰当的一个量。毕竟在识字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和语文综合性活动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  统编本一、二年级教材,对识字速度的控制,纵向看来基本匀速。这样处理有其理据。王宁教授在《汉字教学的原
摘 要: 2015年,國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要求,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与艺术设计学科共同目标——培养产学协同型人才;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产学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前高校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摘 要 通过分析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线上 线下”教学理念,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思路。通过在汽车构造与拆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发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有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汽车构造与拆装;“O2O”混合教學模式;微知库平台;信息化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各种答案。而我始终认为,好的教育,需要让学生学习起来,让学生越来越有方法,越来越有智慧。以此审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使语文教学成为追求学生语言习得内化、实现学生素养养成与智慧生长的实施过程;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言语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而丰满。
摘要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同行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 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移动学习;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123—03  1前言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 ”计划,很快“互联网 ”计划成为国家级
复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语文能力,它是内化课文语言、学习語言表达的重要手段。统编本教材首次把“复述”作为单元语文要素进行集中学习的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它指向基于对故事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详细复述。为了帮助学生复述故事,这个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在课后练习或提示中,都明确了“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在本课具体落实的要求和方法。  复述应
余映潮老师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按照“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三个活动板块依序进行。在“说一说”板块,余老师先提示,可以说《落花生》是一篇什么文章,也可以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话题,说什么全由学生自主,不加限制。有的说写作方法,有的说做人的道理。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生:我觉得这篇课文是教我们  怎么做人上人。  (师生笑)  师:不是吧?人中人吧?不是人上人,是人中人。把自己的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共 4 个小节,内容安排从一个人玩到两个人玩,再到三个人玩……最后到许多人玩,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无论怎么玩,无论多少人玩都会很快乐的观念。  依着文脉,课堂教学的展开以玩耍人数的递增为线索。教师先扶着教学第一小节,在学习生字词语中明确一个人可以玩的项目,并在说说聊聊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唤醒、体会一个人玩时的快乐情绪,从而进行有感情朗读。  在总结学法
【设计初想】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全文三个自然段,虽然短小却很有特色,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备课前进行教材解读时,我发现文本有许多训练点,字词理解、句式训练、情感价值取向等。如何合理开发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瘦身”,既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齡特点,又能提高语
教学思考  “长大以后做什么”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为什么?跟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愿望,然后问一问他们的愿望是什么。要求是: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呈现了四种常见的职业:消防员、医生、教师和厨师。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职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同时也暗含着不同的社会分工会产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