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问题解决为抓手变革语文教研范式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k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校本教研,改进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在现实中,语文学科校本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教研一样,教研内容、教研方式和教研成果这三个维度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得校本教研质量普遍不高。从教研内容看,与日常教学不融合,与真实问题不对接,“教”“研”脱节。虽然看起来有主题,但常常是“刮什么风研讨什么”,缺乏针对性;研究不深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零散细碎,缺乏系统性。从教研方式看,不重视用科研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采用经验交流式,大家交流的都只是自己的直觉判断和以往的经验,“萝卜炖萝卜”;不能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采用学术论理式,学校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往往是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技术的介绍与解读,老师们过耳即忘。从教研成果看,物化少,传承少,一些问题年年提、年年研,没有物化教研成果;有的即便取得了有形成果,也没有一些机制促进其在校内分享,教研浪费现象普遍存在。
  为此,我们自2005年起,以真问题解决为抓手,持续探索重构回归真实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针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研究。一是让老师们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并在备课组内达成研究意向;二是循因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实证问题解决的策略;三是将研究成果形成教学手册,促进其在校内分享。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研新范式。
  一
  虽然探究的冲动与生俱来,贯穿人的一生,但一定是基于一个真实的问题,人们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一定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变化与教师自我的成长有了真切的感受,大家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研究冲动。问题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有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也有与自己关系不太大的。教师的研究,它一定是基于敏感的发现并分析解决自身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盡管老师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问题,可是一提到研究,他们又觉得找不到问题。即便有,也会不断地质疑:“我这个问题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吗?”“我这个课题有研究价值吗?”“这些问题别人都研究过了,还有研究的必要吗?”老师们总是觉得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宏大的,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倡导老师们做小课题研究,把自己课堂里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让老师们知道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发现规律、创新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我们倡导将备课组与课题组合二为一,是因为课题组老师研究的问题常常也是备课组老师会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思辨、课堂观察等方式的合作,运用科研的方法来研究,能提高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也能促进团队的专业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把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我们构建了“文件夹”机制。每个备课组指定一名教育教学问题记录员,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见表1)上,并上传至校内网教科室为各备课组设置的文件夹中。新学年之初,教科室将文件夹移交给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新接任的年级备课组根据文件夹中记录的问题,进行选题讨论,以此来解决问题,促进生成有意义的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问题。
  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握笔低的现象,到底有多低,我们进行了跟踪测查(见表3)。
  上表告诉我们,一(1)班共41人,平均握笔高度为1.9厘米。其中最低的是1.0厘米,最高的是3.2厘米。不足2厘米的有18人,超过3厘米的只有2人。那么,按规定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在教写字姿势的时候,常常用“三个一”来教,也就是“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身前与书桌距离一拳,手指(握笔)与笔尖距离一寸。一寸约3.3厘米,这样来说,这个班除两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存在着握笔过低的问题。
  第三次为汇总分析会,各班调查情况与一(1)班大致相似,于是,课题组最后把“一年级学生不良握笔姿势成因分析与矫正”作为研究课题。
  二
  问题即课题,发现并澄清自身的问题后,立项为课题,就要设想方案,循因设计从问题到解决的思路,付诸实践,实证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寻找解决真实问题的策略,我们称之为“寻招”,即寻找招数。研究就是“寻招”的实践。因此,这一环节,我们构建了两个机制:一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构建了“寻招”机制;二是付诸实践,构建了“磨招”机制。
  1.“寻招”机制,多方学习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
  引导老师们探寻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类似于选题后的方案设计,但比方案设计更为简便,指向也更为明确。备课组每个成员分头通过三个途径“寻招”:(1)查文献,寻找别人的“招”;(2)谈经验,梳理自己的“招”;(3)提出原创的“招”。 之后将“三招”填入《问题解决“招数”表》(见表4),交由集体讨论。
  在磨招过程中,我们强调基于实证,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作业检测是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六年级课堂“从对话走向交流”课题研究时,我们运用了如下观察量表(见表5)。
  【优秀习作】
  历程式教学手册采用叙事的方式,按研究的历程,把如何发现教学中的真实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招数,招数应用中又遇到什么样的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效果如何,一步步地揭示给老师们看,让老师们了解在应用研究成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激发应用招数的信心。历程式教学手册既是教学的指导手册,也是教学研究的指导手册。
  教学手册形成之后的交接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每学年我们会组织全校语文备课组召开研究成果发布会,介绍研发的《教学手册》,让全校教师了解各组的研究成果,传递研究方法,营造研究文化。学期初,新备课组产生后,我们会安排一对一的成果交接,将研究成果转化后的教学手册交接给新备课组。教学手册的交接,不仅在于实践中应用成果,更倡导深化研究。如六年级组《基于预学单的学情诊断与教学跟进》研究成果手册交接后,新的备课组提出了《基于小样本检测的学情研判和教学跟进》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学校语文组通过教研活动,运用科研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将教研、科研、教學紧密结合,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教研两张皮”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提升校本研修品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构建学校内部知识共享提供了一套新机制,使得一批批研究型教师得以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仁爱”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内核,是儒学的精华。国际儒联当代儒学中心主任牟钟鉴在《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一文中指出:“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呼唤仁爱精神在校园回归,构筑校园仁爱文化,高擎教育理想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以学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  “仁爱”,向来是逸夫小学特色教育的不懈追求。老师们真正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润
编者按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的,通过经典共读、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究教育教学理论,破解教育教学难题,贯通理论与实际,帮助学员达到高度的职业认同,实现完整的专业发展,最终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孙静老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担任《构筑理想课堂之语文研课》课程讲师,带领学员们一起在线上进行统编本教材的研究。这里编发
小学语文教学正从“以教师施教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组织学习活动”转变。因此,与其说是打造高效课堂,不如说是打造高效学堂,其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把促进学生的学习贯穿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佐藤学所倡导的“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我们的语文课堂又过多地倾向于学生的“学”
从我当教师的那天起,就有这么一个观念:儿童的语文不能只局限在一本书、一堂课中,如果是这样,他们就太可怜了。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匹配的,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还可以用精神之力突破生活的局限,领略那未能亲涉的美妙秘境。所以我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总在琢磨带着学生们一起建构具有生命质感的语文生活。对,就是语文生活!  举几个语文生活的小例子吧。  语文综合实践课“素描
轰轰烈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改硝烟渐散,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张扬、主体的体现、文本的感悟、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如此种种迷离着视野,粉饰着教坛。然而,浮躁过后便是沉寂,精彩之后终归平淡。人们在平静中思考,在回眸里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热闹代替不了成长,朴实却闪耀着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追求精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而幻想着建造空中楼阁。“语文教学要抓住语文学科所独有的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正如汉字学者刘永利先生所说,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也可以说成是“文化指纹”,甚至是“文化基因”。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搭建语言大厦、发展语言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识字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不妨就放置在汉字文化这一大平台上,改变以往散点式的教学,用“文化
一、探索起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力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国外的研究把它一般定义为: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目前,徐州市教育局正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讲方式”是一个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新教师。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双重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所观摩过的运用“雙重点”教学理念教学的课堂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然而,我自己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问题: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明晰,这样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使得学生几乎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既全文复述又学写生字的任务。通过同事帮我评课以及自己的反思,我发现
“那是战乱时期的一个下午,天黑压压的,乌云密布,不久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侦察员老王和小李刚爬上一座山,不得不在就近的大树下避雨。  “暴雨如注,冲洗着山坡,泥水、碎石翻滚而下。老王和小李肩并着肩,望着地面发呆。不远处的一块斜坡上几缕黑色的细丝若隐若现,侦察员的直觉告诉老王——是头发!小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刨开泥土,渐渐地,头、身子、脚全部露出来,是一个身着军装的士兵!  “老王、小李仔细搜查着,那身
板块一:分享童年,打开思路  师:每个人都有特别值得分享的童年故事,一起来看看。(出示古诗《池上》)  (生齐读)  师:有过“偷”的经历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接着看。(出示“装萌”的图片)  (生笑)  师:再看。(出示“囧”的图片)  (生笑声不断)  师:有过囧的时候吗?  (生纷纷点头)  师:继续看。(出示“冒险”的图片)  (生惊讶)  师:千万别模仿啊。  师: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