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儿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s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战乱时期的一个下午,天黑压压的,乌云密布,不久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侦察员老王和小李刚爬上一座山,不得不在就近的大树下避雨。
  “暴雨如注,冲洗着山坡,泥水、碎石翻滚而下。老王和小李肩并着肩,望着地面发呆。不远处的一块斜坡上几缕黑色的细丝若隐若现,侦察员的直觉告诉老王——是头发!小李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刨开泥土,渐渐地,头、身子、脚全部露出来,是一个身着军装的士兵!
  “老王、小李仔细搜查着,那身特别的军装和袖章,正是他们此次侦查的敌人特种部队的装扮。士兵的身体竟还有余温,右手食指还在微微抖动,并十分有规律:4、1、2、5;4、1、2、5……”
  这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我每次只讲3分钟就戛然而止,把精彩留给下一次。每一届的学生我都讲,每次讲时情节也总有些变化,讲的频率也不确定,有时连续几天讲,有时一两个月才讲一次,大体是在下午第一节课讲,那时学生刚刚睡醒。我给故事取了个名,叫《4125》,但凡我教过的学生,只要听到这个题目,必定是瞪大眼睛,挺直腰杆,端坐着等候。
  作为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尾,我不得而知,也从未在讲前做任何准备,都是凭着感觉边想边讲。学生们都把听这个故事當作最好的礼物,许多学生实在等不及,就自己接着写,最后全班掀起了创编小说的热潮。他们晚上写,寒暑假写,周末写,上学时便拿出来分享。一位叫小廖的学生续写了近30万字,发到网上,“圈粉”无数。
  许多家长、同事都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纷纷询问故事的内容,我总是笑而不答。不是我卖关子,只因这个“幼稚”的故事专属我与儿童,面对儿童,我才有灵感。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探究者。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而教师是什么?用成尚荣先生的话说,教师,是派往儿童的文化使者。
  教师对学生,讲故事如此,讲课亦如此。课堂上需要有秘密,需要教师能将熟悉的知识变得神秘、陌生,让学生品尝探秘的快乐。“陌生化教学”的提出与学生的这一身份无缝对接,通过教者见人之所未见的“第三只眼”,换一个视角或切入点,将熟悉的文本内容变成陌生的学习材料推到学生面前。学生在一次次鸦雀无声、一次次困惑艰涩中,经历从“咦,我怎么没想到”的渐入佳境,到“嘿,太有趣了”的忘我投入,直至“哦,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实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沉睡到苏醒的转变。原本熟悉的教材、熟悉的文字,在学生的探究中,仿佛重新被激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课堂不再是句号,而是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充满着成长的气息。
  当我们煞费苦心地研究教学内容时,不妨也潜下心来走近儿童,研究儿童,研究最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陌生化教学”,其实是一种儿童意识的强化和教师身份的再审视,是对儿童的观照与成全,其倡导的各种方式、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只要心向儿童,念念不忘,必有新的回响!
其他文献
一次校级低段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执教《王二小》第一课时,随着教师深情的背景描述,一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响起,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歌声悠扬而又哀伤,不知不觉,学生的情绪很快被感染了,脸上变得严肃起来。这一切意味着学生已经被带进了教师所创设的文本情境中。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是让学生动容了,当教师读到“敌人来扫荡……”,底下几张小嘴轻轻地嘀咕开了:“‘扫荡’是什么意思?”“我不懂。”“我也不
每个幼儿都喜欢小动物,它们喜欢动画片里萌萌的小动物,也喜欢动物园里真实存在的小动物,有的孩子晚上睡觉时会抱着一个毛绒动物玩具来陪伴自己,更有的小朋友会对着小动物说话。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对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和抑制不住的热情,他们与动物相处时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兴奋之情。所以,当我们走进故宫的时候,孩子们首先发现的也是这座宏伟建筑群中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老师,我看到有好多大狮子还有龙
“仁爱”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内核,是儒学的精华。国际儒联当代儒学中心主任牟钟鉴在《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一文中指出:“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呼唤仁爱精神在校园回归,构筑校园仁爱文化,高擎教育理想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以学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  “仁爱”,向来是逸夫小学特色教育的不懈追求。老师们真正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润
编者按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是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的,通过经典共读、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究教育教学理论,破解教育教学难题,贯通理论与实际,帮助学员达到高度的职业认同,实现完整的专业发展,最终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自由人。孙静老师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担任《构筑理想课堂之语文研课》课程讲师,带领学员们一起在线上进行统编本教材的研究。这里编发
小学语文教学正从“以教师施教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组织学习活动”转变。因此,与其说是打造高效课堂,不如说是打造高效学堂,其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把促进学生的学习贯穿到教学预设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佐藤学所倡导的“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我们的语文课堂又过多地倾向于学生的“学”
从我当教师的那天起,就有这么一个观念:儿童的语文不能只局限在一本书、一堂课中,如果是这样,他们就太可怜了。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匹配的,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还可以用精神之力突破生活的局限,领略那未能亲涉的美妙秘境。所以我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总在琢磨带着学生们一起建构具有生命质感的语文生活。对,就是语文生活!  举几个语文生活的小例子吧。  语文综合实践课“素描
轰轰烈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改硝烟渐散,人文的关怀、个性的张扬、主体的体现、文本的感悟、师生的互动、课堂的生成……如此种种迷离着视野,粉饰着教坛。然而,浮躁过后便是沉寂,精彩之后终归平淡。人们在平静中思考,在回眸里反思——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热闹代替不了成长,朴实却闪耀着智慧。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追求精彩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些最基础的东西,而幻想着建造空中楼阁。“语文教学要抓住语文学科所独有的
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还积淀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正如汉字学者刘永利先生所说,汉字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也可以说成是“文化指纹”,甚至是“文化基因”。  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搭建语言大厦、发展语言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础。识字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不妨就放置在汉字文化这一大平台上,改变以往散点式的教学,用“文化
一、探索起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力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国外的研究把它一般定义为:指一个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目前,徐州市教育局正在全市中小学积极推进“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讲方式”是一个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方式”为导向,以改变学与教的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仅两年的新教师。自工作以来,一直在“听说起步·阅读识字”“双重点”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所观摩过的运用“雙重点”教学理念教学的课堂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然而,我自己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却遇到一个问题: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简明晰,这样挤占了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使得学生几乎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既全文复述又学写生字的任务。通过同事帮我评课以及自己的反思,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