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婴儿痉挛症(IS)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灾难性癫痫综合征之一。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痉挛发作、脑电图高度失律和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其痉挛发作具有昼夜节律性。而褪黑素作为人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由昼夜节律调节,同时亦可反过来调节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形成的关键点在于昼夜节律基因的表达,其中核心基因为BMAL1和CLOCK基因,以及其靶基因Per及Cry基因。目前对婴儿痉挛症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但是相关文献报道癫痫与褪黑素及昼夜节律关系密切。故本实验旨在探讨婴儿痉挛症与褪黑素及昼夜节律因子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方法:①根据2010年婴儿痉挛症诊断标准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间住院3岁以内婴儿痉挛症患儿39例作为病例组,从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病人中,选取无癫痫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42例作为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的褪黑素(MT)、5-羟色胺(5-HT)、催乳素(PRL)及一氧化氮(NO)水平,并比较血清中的MT、5-HT、PRL及NO水平在对照组与病例组,以及病例组ACTH治疗前后的差异。②选择雄性SD大鼠9只,雌性SD大鼠18只,部分雌鼠怀孕后给予冷水游泳产前应激,在其子代出生后给予NMDA注射,建立婴儿痉挛大鼠模型,对其痉挛发作潜伏期、频率以及严重程度予以记录,并通过Western blot对其下丘脑的昼夜节律基因CLOCK、BMAL1、Per1、Per2、Cry1、Cry2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组血清MT(7.1±1.9)pg/ml及5-HT(1183.3±258.9)mIU/L水平相比对照组可见明显减低(P<0.05),而PRL(523.1±109.4)mIU/L及NO(101.3±22.1)μmol/L相比对照组可见明显增高(P<0.05)。病例组在 ACTH 治疗后 MT(9.2±1.9)pg/ml 及 5-HT(1366.0±236.9)mIU/L较治疗前升高(P<0.05);PRL(408.2±93.4)mIU/L较治疗前减低(P<0.05);NO(96.3±21.9)μmol/L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261)。②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可见产前应激+NMDA组大鼠的痉挛发作的发作潜伏期、痉挛程度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产前应激+NMDA组,产前应激+NMDA+ACTH组、产前应激+NMDA+褪黑素组、产前应激+NMDA+ACTH+褪黑素组中大鼠的痉挛发作的发作潜伏期、临床评分在均可见明显差异。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所有产前应激+NMDA组中大鼠的昼夜基因CLOCK、BMAL1、Per1、Per2、Cry1、Cry2均呈低表达状态,在给予ACTH或(及)MT治疗后,其表达可见明显增强。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的血清MT、5-HT、PRL及NO的表达水平可见明显异常,经过ACTH治疗后可以发现MT、5-HT的水平明显回升,PRL水平则出现回落,NO水平未见显著变化。推测褪黑素及其相关激素水平的异常以及互相作用,在婴儿痉挛症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婴儿痉挛症大鼠模型中的昼夜节律因子可见明显的低表达状态,而在给予ACTH或(及)MT治疗后可见明显的回升,故昼夜节律因子的低表达可能是婴儿痉孪症发病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