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北近代建筑发展的历史仅有百余年,伪满时期作为东北近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由于严寒气候的影响,建筑的基础、外墙等部位的修缮有着其特殊性,如何运用现代技术,传承传统工艺,使文物建筑的修缮体现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寒地气候”为视角,来研究寒地近代建筑修缮技术及策略。首先通过对寒地气候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冻害发生的自然条件,紧接着对冻害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表现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近代建筑发展的历史仅有百余年,伪满时期作为东北近代建筑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由于严寒气候的影响,建筑的基础、外墙等部位的修缮有着其特殊性,如何运用现代技术,传承传统工艺,使文物建筑的修缮体现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寒地气候”为视角,来研究寒地近代建筑修缮技术及策略。首先通过对寒地气候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冻害发生的自然条件,紧接着对冻害在不同建筑类型中的表现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并总结了导致冻害加剧的因素。然后基于以上分析和总结,提出寒地近代建筑修缮应以“气候适应性修缮策略”为指导,气候适应性修缮策略包括修缮材料的适寒性选择、技术手段的适寒性考虑、注重水分隔离、增加保温节能措施四个方面。紧接着对“气候适应性修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外饰面修复、结构加固、排水系统的改善、保温节能措施四个方面)。最后以伪满综合法衙为例,论述了气候适应性修缮策略及修缮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本文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及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寒地区域内的近代建筑修缮,应结合近代建筑的价值等级,以“气候适应性修缮策略”为指导,在修缮时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修缮材料的适寒性选择;(2)技术手段的适寒性考虑;(3)注重水分“隔离”,减少冻害现象;(4)增加保温节能措施。
其他文献
住宅作为一种广泛的建筑类型,是现代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建筑。人类在住宅室内停留的时间约占所有建筑室内停留时间的一半左右,住宅室内的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021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对健康问题更为关注,人类在住宅室内的时间占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在此背景下,对住宅健康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据笔者调查,多数人对当前的住宅环境都存不同程度的不满,对于当前住宅环境,进行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参观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给博物馆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现有的传统博物馆设计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设计需求了。同时西津渡文化也面临着宣传和传承困难的问题以及现有博物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本文基于此背景,从建筑叙事学角度,对博物馆的建筑叙事提出设计策略,同时通过西津渡博物馆进行实践验证。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建筑这一研究对
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拓展生存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局面等诸多问题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寒地城市中地下空间的建设与利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建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早期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由于受到当时资金投入的限制,以及建造材料和建造标准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高标准的需求,特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基础的推动,随之而来需要解决广大工人阶层的居住问题,国家规划兴建了一批工人居住建筑。本文以洛阳“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中居住建筑的发展,调研现状,发现具体问题,探索更新策略。首先,进行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更新改造案例收集,归纳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理论借鉴指导和更新策略。其次,本文主要探索洛阳“一五”时期有苏联援建背景下6个厂区衍生的工业遗产居住建筑群
中东铁路作为东北地区第一条铁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铁路沿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快速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沟通。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在历史、科技、艺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近代工业发展重要的文化遗产。旅顺作为中东铁路南支线的起始地,工业遗产资源众多,研究意义深远,然而遗产保护的重心还处于建筑单体和部分遗产遗迹,以散点保护为主,部分工业遗产难以适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利用长城,2020年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吉林省长城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吉林省也开始全面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吉林段建设。吉林省长城由通化汉长城、老边岗土长城和延边边墙三部分组成,现阶段国内外关于吉林省长城的研究相对较少,吉林省长城资源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加上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吉林省
吉林省具有着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底蕴,目前已被我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乡村共有十一个,它们直观地反映了吉林省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本文以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的点云、无人机扫描照片和相关参考文献为基础,整理现有传统村落的建筑信息,运用BIM技术软件对传统村落的建筑进行虚拟重建和图纸绘制,总结满族、朝鲜族、关东汉族的建筑特点,最终完成吉林省传统村落的建筑数字档案。本文旨在利用激
随着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的融入以及人们对光环境和空间感受层次的认识更加丰富,空间环境设计的光照信息技术迸发了许多新功能,人们不单单只在房屋内开始有对光线的需要,逐渐地开始追求精神以及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去的光线设计已经不能符合新时期的需求。因此,研究光环境如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以满足新时期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合肥文化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建模与图解分析的方法,研
随着现代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课程的多元化,高校内的教学交流不再局限在教室内,教学建筑空间不断向着越来越丰富的方向转变着,中庭越来越普遍的出现于教学建筑中,且使用功能上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从长春地区气候特点出发,对长春高校教学楼中庭光环境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分析总结高校中庭的形式和活动特征;其次通过对长春市12所高校的52栋教学楼实地调查,分析长春高校教学楼中庭空间特征,并选取4栋教学楼
目前,我国进入了注重存量空间优质改造、激活存量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时代。老旧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却存在许多未被充分利用的、被遗忘的空间,这些空间降低了生活品质,影响社区活力。但从另一方面看,遗余空间属于社区中的存量空间,是提升生活品质、增加城市多样性的“潜力股”。因此改造遗余空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遗余空间的改造再利用也是新时代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研究、实地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