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东铁路作为东北地区第一条铁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铁路沿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快速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沟通。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在历史、科技、艺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近代工业发展重要的文化遗产。旅顺作为中东铁路南支线的起始地,工业遗产资源众多,研究意义深远,然而遗产保护的重心还处于建筑单体和部分遗产遗迹,以散点保护为主,部分工业遗产难以适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为52078238)《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形态构成与保护模式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铁路作为东北地区第一条铁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铁路沿线城市的人口增长、快速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沟通。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在历史、科技、艺术、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近代工业发展重要的文化遗产。旅顺作为中东铁路南支线的起始地,工业遗产资源众多,研究意义深远,然而遗产保护的重心还处于建筑单体和部分遗产遗迹,以散点保护为主,部分工业遗产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由于管理和保护模式落后等问题,出现大面积的闲置和损毁严重的现象,逐渐走向衰败,建筑损毁率与闲置率逐年提高,严重影响城市街区整体面貌。实践证明,传统的、针对单独遗产建构物的保护模式并不适用于中东铁路这种跨区域线性工业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铁路工业遗产在工业遗产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一种特殊的线性区域遗产。结合铁路工业遗产的的线性特点和铁路工业遗产点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铁路工业遗产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得遗产廊道理论成为本文的理论依据。遗产廊道是对遗产生态、历史文化、经济价值的综合式保护模式,注重全方位保护文化遗产,强调生态景观系统、历史文化内涵、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力,即自然、经济、文化三者同步发展。此外,遗产廊道理论与国家城市发展所提倡的坚持文化自信,留住城市记忆,促进文旅融合,不谋而合。文章以遗产廊道理论为主要研究视角,将中东铁路旅顺段工业遗存作为重点研究目标,并探讨了中东铁路旅顺段工业遗存保护更新策略与实践研究。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范围界定、有关概念分析、国内外相关科研状况、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文章架构和研究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旅顺口区的发展历史,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式对中东铁路旅顺段工业遗产遗迹的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叙述了旅顺段工业遗产现状,并概括了旅顺段工业遗存在保护更新中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对中东铁路旅顺段工业遗存进行价值分析,建立了旅顺段工业遗存资源评价体系,分析了旅顺段廊道空间格局,并对旅顺段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更新规划进行解析。第四部分,以遗产廊道为研究视角,确定保护更新原则,构建廊道支持系统,并提出旅顺段工业遗产多元化的的保护更新策略,以及实践案例研究。综上所述,文章以遗产廊道为研究角度,提出了对中东铁路旅顺段工业遗存的整体性保护更新策略,以破解旅顺段工业遗存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的中东铁路遗产修缮,以及其它相关遗产保护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产褥期俗称“坐月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产妇选择在月子中心渡过产后最关键的产褥期,因此,近几年,为产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月子中心建筑不断涌现。月子中心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更要重视月子中心的环境能否给使用者带来精神的满足。本文通过环境行为理论与月子中心设计相结合,采用调研、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得月子中心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等资料,归纳总结出基于环境
我国三胎政策和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中国家庭对儿童教育成本投入逐年增加,儿童的教育问题再一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儿童时期作为成长的必经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不同于传统实体书店,专业儿童书店作为集阅读、教育、体验多种属性的公共建筑空间,有助于儿童收获更好的体验。受经济影响,寒地城市所属地区的新生事物和新型模式的诞生及推进要晚于其他地区,缺少
一贯制学校是我国建国后,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而迸发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发展,由最初的全中校,逐步演变出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十五年一贯制几种形态。其优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了中小学衔接不畅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在教育资源方面,对资源进行整合处理,统筹分配,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所需的各项资源。一贯制学校存在以下特点: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为:由于选址大多位于城市边缘,所以一贯制学校大多为寄宿制学校;校园空间功能
近年来,由于建筑能耗逐步增多,耗材浪费越来越严重,我国开始大力倡导支持装配式建筑。现代木结构作为三大装配式建筑之一,其发展趋势良好,适用于各个领域。而微建筑更是以“节能、环保、以小见大”等一系列绿色特征而著称。就目前而言,我国现代装配式木结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远远不及欧美等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使用频率。因此,如何深化课题研究以促进此类结构发展是本文的重点。本文以深入了解对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微建筑的理论
校园建筑是学习行为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学习模式日趋多样化,其所需的学习空间也要随之改变。单一的标准化空间已无法匹配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造成改建扩建现象普遍,而且这些校舍大多数都还未达到使用年限,从而导致了公共资源浪费,并且破坏了环境。当我们谈到学习时,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今的学校物理空间,是否能有效承载当下和未来的教育发展需求?是否能够适应日益更迭的教学模式?所以,如何建设好的学校
城市化过程中新城区林立,其粗狂的开发方式衍生出了病态的物质空间环境。休闲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安全的广场空间可以降低环境参与者的被害恐惧感,预防和减少犯罪。被害恐惧感指人处于不良环境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与空间品质有直接联系。结合“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简称CPTED)理论,针对性地
住宅作为一种广泛的建筑类型,是现代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建筑。人类在住宅室内停留的时间约占所有建筑室内停留时间的一半左右,住宅室内的环境质量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021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开始对健康问题更为关注,人类在住宅室内的时间占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在此背景下,对住宅健康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据笔者调查,多数人对当前的住宅环境都存不同程度的不满,对于当前住宅环境,进行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文化地位不断提高,参观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给博物馆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现有的传统博物馆设计策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设计需求了。同时西津渡文化也面临着宣传和传承困难的问题以及现有博物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本文基于此背景,从建筑叙事学角度,对博物馆的建筑叙事提出设计策略,同时通过西津渡博物馆进行实践验证。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建筑这一研究对
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中心区高密度疏解、扩充基础设施容量、拓展生存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局面等诸多问题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寒地城市中地下空间的建设与利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建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早期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由于受到当时资金投入的限制,以及建造材料和建造标准的影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高标准的需求,特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苏联援助下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基础的推动,随之而来需要解决广大工人阶层的居住问题,国家规划兴建了一批工人居住建筑。本文以洛阳“一五”时期工业遗产中居住建筑的发展,调研现状,发现具体问题,探索更新策略。首先,进行国内外文献资料和更新改造案例收集,归纳分析之后得出相关理论借鉴指导和更新策略。其次,本文主要探索洛阳“一五”时期有苏联援建背景下6个厂区衍生的工业遗产居住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