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PM2.5区域和局地污染事件特征及成因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yue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PM2.5区域和局地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与个例的研究相比,对近年来污染事件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揭示其成因,对区域和局地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PM2.5区域和局地污染事件的特征和成因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本文将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客观识别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环境污染领域,提出了识别不同时空影响尺度污染事件的方法。基于PM2.5地面监测数据,对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的PM2.5区域污染日、次区域污染日、局地污染日和PM2.5区域持续污染(Regional persistent pollution,RPP)事件进行识别统计,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天气分型、空气质量模式等方法,对该地区PM2.5RPP事件和局地污染事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2015-2020年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中77%的城市(多位于兰州以东)PM2.5区域污染发生日数(占总污染日的50%以上)远高于次区域和局地污染,该地区因区域污染使PM2.5日均浓度超过75μg/m~3而增加的总死亡人数为7511(95%CI:5141,9528)人,由此造成经济损失500765(95%CI:342763,635221)万元,占三类污染造成损失的92%。2015-2020年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生PM2.5RPP事件75次,其中47次(63%)发生在冬季。除易受沙尘影响的城市外,各城市受RPP事件影响次数、持续时间和污染浓度成正比,各城市群受RPP事件影响大小排序为:中原>关中>晋中>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州-西宁。将受RPP事件影响的日称为RPP日,按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将其分为6种类型,每种类型RPP日下平均污染带的影响地区和影响范围有所差异,其中影响范围最小的一类其平均污染带位于关中和豫西的盆地地区,最常在RPP事件首日(37%)出现,其它类的平均污染带也均包括关中和豫西的盆地地区,显示出该地区RPP事件发生频繁,且RPP事件主要起源于该地区。除受沙尘影响外,RPP事件中的连续两日通常属于同一类型的RPP日,这表明RPP事件发生时,区域污染带常处于静稳天气控制下,导致其前后两日影响区域和范围变化不大。与非RPP日相比,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在RPP日更频繁地遭受强传输和空气停滞的影响。RPP日污染带城市与非污染带城市相比,发生强传输的频率从28%提高到64%,空气停滞的概率从45%提高到49%。区域污染常受PM2.5输送和空气停滞共同影响,但其污染带的空间分布主要由PM2.5输送强弱决定。关中平原中部在非RPP日和RPP日均是向黄河中上游及其周边地区输送PM2.5最主要的地区,其在每种类型RPP日中的传输贡献均十分突出。天气分型结果表明,E、A和SE型天气型控制下RPP日发生的概率显著升高,且污染带城市与非污染带城市相比,其边界层高度、地面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条件更有利于污染形成。随机森林建模结果表明,当考虑天气变化时,汾渭平原的区域污染日数减少但污染浓度升高(14~22μg/m~3),其余地区大部分城市的区域污染日、次区域污染日和局地污染日日数均增多,其中以黄河上游沿岸城市最为突出(区域污染日数增加52~102日)。不考虑天气变化时,区域污染带长期集中在高排放地区。但随着天气的变化,区域污染带的影响区域和范围更为多样,同时单次RPP事件的持续天数也大幅减少。RPP日中,污染带城市PM2.5浓度主要受月尺度以上源排放影响(54±15μg/m~3)。月气候条件(11±8μg/m~3)、天气变化(22±7μg/m~3)均加重污染带城市的污染程度,短期源排放变化(0.6±0.3μg/m~3)的影响不明显。月尺度以上的排放和月气候条件对汾渭平原城市区域污染浓度的影响最为突出(>75μg/m~3),天气变化则对黄河上游沿岸城市影响更大(25~39μg/m~3)。在PM2.5局地污染事件方面,以兰州市寒衣节为例进行了研究。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和WRF-Chem模式结果表明祭祀活动是2015-2020年寒衣节夜间PM2.5的重要来源,其在高峰期对城区PM2.5浓度的影响(35%至60%)高于农村(6%至42%)。不利气象条件进一步放大了祭祀排放影响,如2020年城区平均被放大了1.5倍,使人群遭受了更高浓度的PM2.5危害。2015-2020年祭祀排放源的气象标准化贡献浓度(指示祭祀排放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且城区年增长率高于农村,但2017年低于其它年份,表明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政策对祭祀活动的有力管控。
其他文献
烯烃是最基础的化工原料之一,烯烃的官能团化反应能够从简单的原料出发,引入不同的官能团,进而实现功能有机分子的构建。含氮杂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分子骨架,在天然产物、医药、农用化学品以及高分子材料等化合物中广泛存在。烯烃的胺化反应在含氮杂环化合物合成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特别是烯烃的自由基胺化反应,为胺类化合物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其他反应难以实现的高效的途径。近年来,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用于烯烃的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党的自我革命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理论成果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制度成果体现为已经形成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实践成就体现为党的“四个自我”能力显著增强,党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十年来,党在自我革命的政治方向、根本目的、价值立场、重点内容、主要策略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双子叶植物的顶端弯钩可以保护茎顶端分生组织,避免其在破土的过程中遭受机械损伤。顶端弯钩发育缺陷将降低植物的出苗率,直接威胁人类的粮食生产安全。前人的研究发现多种植物激素调控顶端弯钩的发育,包括油菜素甾醇和茉莉素。有研究报道,油菜素甾醇合成或信号的缺陷及外源施加茉莉酸甲酯均导致拟南芥顶端弯钩缺失和子叶张开。那油菜素甾醇和茉莉素在顶端弯钩发育过程中通过何种分子机制来起相反的作用呢?我们以模式植物拟南芥
非局部扩散方程是一类重要的发展方程,在种群生态学、材料科学、神经网络、流行病学、物理学等众多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经典的局部扩散算子相比,非局部扩散算子在刻画物质扩张空间分布机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非局部扩散方程的传播动力学诸如:渐近传播速度、行波解、整解等引起了许多数学家及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特别地,整解(全轨道)的研究对理解无穷维动力系统研究的瞬态动力学和全局
上世纪70年代,I.Simon建立了形式语言与半群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一个语言是分段可测的当且仅当它可以由一个J-平凡幺半群识别.自此,J-平凡幺半群成为形式语言理论和半群代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在泛代数中,半群的有限基问题和子簇计数问题是半群簇理论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几类带有对合运算的J-平凡幺半群:五阶幺半群A01,Catalan幺半群,Kiselman幺半群,布尔矩阵幺半群
中国早期国家包括邦国和王国两个阶段。早期都邑伴随早期国家的形成而出现。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与发展。仰韶时代中晚期是早期都邑的孕育时期,龙山时代是早期都邑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时代则为早期都邑的大发展时期。
水凝胶是由天然多糖类的淀粉、纤维素、海藻酸、壳聚糖等,多肽类的胶原、聚L-赖氨酸、聚L-谷胺酸等,及合成高分子醇、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丙烯酰胺等,形成的亲水性三维网络结构。其中,多肽水凝胶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可编辑的生物学功能,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Jelleine-1(J-1)是从蜜蜂蜂王浆中分离得到的天然抗菌肽,其具有良好的抗菌及抗真菌活性。我们课题组发现J-1可以在不同功能的
在图像应用中,记录的图像往往是受到模糊和噪声污染了的图像.图像恢复的目的是通过对失真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与原始图像尽可能接近的恢复图像.图像恢复是图像处理的基础,是图像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可视化的普及和发展,图像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图像处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由于图像恢复问题在图像处理中的重要性,对图像恢复问题数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图像恢复是一个高度病态的反问题,所以正则化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方式,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正形成以城市群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建设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产业作为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群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关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集聚的各类问题,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促
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CME)是真核细胞主要的内吞途径之一。依赖于网格蛋白和其接头蛋白(adaptor protein,AP)复合体的CME途径,直接调节胞外营养物质的吸收、质膜(plasma membrane,PM)蛋白的丰度和胞内外信号的转导等过程。网格蛋白在结构上是三条重链(clathrin heavy chains,CHCs)和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