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286名,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分为高血压伴房颤组(HTN+AF组,n=135例)和高血压不伴房颤组(HTN组,n=151例)。另外纳入同期就诊,年龄、性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286名,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分为高血压伴房颤组(HTN+AF组,n=135例)和高血压不伴房颤组(HTN组,n=151例)。另外纳入同期就诊,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例正常对照组。使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实验室资料、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指标差异;以2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有无合并房颤作为因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根据患者的房颤类型,将135例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61例)和持续性房颤组(n=7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差异,进一步评估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HTN+AF组的心脏结构指标(LAD、LVDs、LVDd、RVD)、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BNP、动态心电图指标(24小时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大于HTN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LVFS)小于其他两组(P<0.05)。HTN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指标,在IVST、LVPWT、LAD、MPAP、三尖瓣反流方面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以2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OR=3.728,95%CI:(1.278,10.872),P=0.016]、LAD[OR=1.194,95%CI:(1.065,1.338),P=0.002]、RVD[OR=1.161,95%CI:(1.055,1.277),P=0.002]、BNP[OR=9.146,95%CI:(3.169,26.398),P=0.000]、24小时总心搏数[OR=1.000,95%CI:(1.000,1.000),P=0.002]、平均心率[OR=1.109,95%CI:(1.002,1.226),P=0.045]、最快心率[OR=1.067,95%CI:(1.032,1.103),P=0.000]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3)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LAD、LVDs、LVDd、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MPAP、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LVEF、LVFS低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AD增大[OR=1.163,95%CI:(1.032,1.311),P=0.013]、三尖瓣反流增加[OR=7.152,95%CI:(1.329,38.498),P=0.022]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1)左房内径增大是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右室内径增大、BNP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3)心率增快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形成。(4)高血压房颤患者的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更明显。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应激状态引起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由此导致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通过采用孤养结合3种不可预知应激的方法建立压力-应激大鼠模型,从交感神经兴奋性、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等角度出发,就压力-应激状态对大鼠心肌产生损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根据体重和行为学评价结果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再依据建模周期分别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新诊断HFpEF患者396例,与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对照组109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RDW与右心结构的关系:HFpEF组PASP(肺动脉收缩压)、RV-FWs(右心室游离壁厚度(收缩末期))、RV-D1(右心室内径(基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研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症状具有胸闷、胸痛疑诊为冠心病的370例老年患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冠脉造影结果,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Gensini评分。其中229例确诊
背景与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12个月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个规定是基于既往的研究数据。随着新一代支架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使得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出血比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更加重要。目前接受支架治疗术后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仍存在争议。本荟萃分析旨在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搜索从创建至2019年9月Pub M
目的:来源于脂质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残余胆固醇(RC)都在冠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计算RC、Ox-LDL,探讨Ox-LDL与RC的关系及其在预测CHD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收纳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因可疑冠心病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55例,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126)和对照组(n
目的:研究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年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105例。通过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消融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大小(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
目的:探讨初次诊断时不同血小板计数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137例初诊MDS患者临床资料,针对患者自身的病例资料以及电话调查的记录,在对其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中将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MDS患者诊断时血小板是否减少以及减少程度分为三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Lorenz-RR散点图的特点,探讨Lorenz-RR散点图的指标与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8月-2021年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FrEF患者128例作为HFrEF组,根据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HFrEF组分为三组,NYHA II级亚组49例、III级亚组45例、IV级亚组34例,并选择同期就诊
背景与目的:无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的开发旨在改善传统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然而,目前该支架的临床疗效仍不确定。本荟萃分析拟比较植入无聚合物与第二代永久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其他来源数据库,筛选自建库到2021年1月19日比较植入无聚合物和第二代永久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冠状
目的:通过研究初治较低危、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及细胞因子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干扰素-γ(inter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