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年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105例。通过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消融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大小(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年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105例。通过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消融方式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大小(LA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主要结局为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以上指标的变化情况。次要结局为统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患者人数和因心衰再住院患者人数,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进行比较,试图确定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复发和心衰再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1.该研究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61.62±9.24岁,其中女性占35.24%,共37例。房颤类型中阵发性房颤61例,持续性房颤44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占85.7%,射血分数降低和中间值心衰患者共占14.3%;2.纳入本研究患者全部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手术,其中59%的患者仅行单纯肺静脉隔离(PVI),41%的患者进行了额外消融。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4.9%,其中1例患者出现急性心包填塞,1例患者出现心包积液,3例患者出现腹股沟血肿;3.术后12月纳入患者的LVEF平均为58.22±6.28%,较术前相比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LVDs、LVEDV、NT-pro BNP、NYHA分级这些参数从基线到术后12月的变化分别为38.9±0.56至34.7±0.44(P<0.01),58.5±0.73至55.1±0.61(P<0.01),129.63±40.08至116.91±23.99(P<0.01),735.00(322.50-1733.50)至258.00(121.00-563.50)(P<0.01),2.21±0.47至2.06±0.46(P<0.01),以上参数与基线数据相比都呈下降趋势,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4.患者经过射频消融术后12月时维持窦性心律者74例(70.48%),31例(29.52%)患者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31)和未复发组(n=74)进行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复发与房颤持续时间、术前LAD、术前NYHA分级、术前NT-pro BNP相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OR=3.551,95%CI(1.459-8.645),P=0.033]、房颤持续时间[OR=1.014,95%CI(1.001-1.028),P=0.005]是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经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5.因心衰再住院患者18例(17.14%),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先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LVEF、LAD、LVDs、LVEDV、NT-Pro BNP、NYHA分级、尿酸、房颤复发与心衰再住院相关,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后显示房颤复发是影响心衰再住院的重要因素。结论:1.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1年时与术前相比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心房心室重构逆转;2.左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是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房颤复发是心衰再住院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性别之间的差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新诊断HFpEF患者共412例,按性别分为2组,其中男性HFpEF患者208例,女性HFpEF患者204例,观察两组间临床特点及心脏结构功能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右心结构的影响。结果:男性HFpEF患者临床症状咳嗽、口唇紫绀、肺部啰音较女性更常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病率及吸烟、饮
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idial infarction,STEMI)后由于心脏泵功能骤然衰竭,从而导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发生。其中,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是减少CS患者死亡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探索STEMI后发生C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合这些因素对STEMI后CS的发生进行预测。此外,对药物保守治疗、
目的:通过检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Th9、Th17细胞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Th9、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和PD-1在MDS中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
目的:明确SGLT-2抑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血管预后及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探究SGLT-2抑制剂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7大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12月4日。筛选研究SGLT-2抑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NT-pro BNP水平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KCCQ)变化、6分钟步行距离变化及心血管预后影响的中英文文献,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数据的
背景及目的:高血压是全世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由于性腺激素功能紊乱及相关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影响,其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的风险增加。大量的研究表明,血压是直接反应心血管系统变化的参数之一,但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反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变化的时间、程度和敏感性等均不完全相同。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心动脉压(CAP)和外周血压与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部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CA
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应激状态引起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普遍,由此导致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研究通过采用孤养结合3种不可预知应激的方法建立压力-应激大鼠模型,从交感神经兴奋性、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等角度出发,就压力-应激状态对大鼠心肌产生损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将8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根据体重和行为学评价结果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再依据建模周期分别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新诊断HFpEF患者396例,与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对照组109例,探讨其临床特点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1)RDW与右心结构的关系:HFpEF组PASP(肺动脉收缩压)、RV-FWs(右心室游离壁厚度(收缩末期))、RV-D1(右心室内径(基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研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症状具有胸闷、胸痛疑诊为冠心病的370例老年患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心脏彩超指标、冠脉造影结果,并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和Gensini评分。其中229例确诊
背景与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12个月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个规定是基于既往的研究数据。随着新一代支架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使得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出血比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更加重要。目前接受支架治疗术后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仍存在争议。本荟萃分析旨在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搜索从创建至2019年9月Pub M
目的:来源于脂质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残余胆固醇(RC)都在冠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计算RC、Ox-LDL,探讨Ox-LDL与RC的关系及其在预测CHD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收纳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因可疑冠心病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55例,将其分为冠心病组(n=126)和对照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