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肾脏CT增强检查中应用低管电压、低剂量的低浓度造影剂,在降低辐射剂量和造影剂碘摄入量的同时,保持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受检者纳入条件为:(1)18.5kg/m2≤BMI<28kg/m2的成人,(2)腰围(男/女)<100cm/95cm,(3)排除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等造影剂禁忌患者。随机分配40位受检者进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中,每组均为20人。分别给予肾脏三期增强CT扫描(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扫描协议如下:对照组采用120k Vp管电压,造影剂欧乃派克300(浓度为300mg I/ml)100ml;实验组采用100k Vp管电压,造影剂碘克沙醇270(浓度为270mg I/ml)80ml;其余扫描参数两组完全相同。在工作站测量每位受检者的图像噪声值、皮质期与实质期肾皮质、髓质、病灶及腹主动脉的CT值、实质期下腔静脉的CT值,计算皮质期和实质期的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由两位有5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盲法阅片,根据图像噪声、软组织对比度、肾实质解剖层次及纹理的清晰度、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效果,采用4分制进行主观评分:4分-好,3-良,2分-可以诊断,1分-差,将两名医生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使用SPSS 16.0软件,对客观计数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主观评分进行秩和检验。计算并比较不同管电压下的有效剂量(ED)及各组的造影剂碘总量。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的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皮质期,实验组的肾皮质、髓质及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170±21)HU、(77±9)HU、(328±44)HU,均有统计学意义的高于对照组(p=0.001,p=0.005,p=0.008)。实质期,实验组的肾髓质CT值为(242±61)HU,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6)。皮质期与实质期的肾病灶CT值、实质期的肾皮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CT值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噪声分别为6.0±0.8、7.6±1.5,实验组的噪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的SNR和CNR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18.5kg/m2≤BMI<28kg/m2,且腰围(男/女)<100cm/95cm的成人,肾脏CT增强扫描使用100k Vp管电压,270 mg I/ml浓度的造影剂80ml,可以保持良好的图像质量,并减少42%的辐射剂量和28%的碘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