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已经成为军事、科技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制造出的产品支撑着整个信息产业。半导体技术也从最初的以硅、锗为基本材料,延伸到砷化镓、氮化硅、碳化硅、氮化镓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并利用其各自特性制造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器件和产品。其中氮化镓(GaN)以其独特的材料特点吸引了各国科研机构和公司的广泛关注。GaN拥有禁带宽度大、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耐高温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已经成为军事、科技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制造出的产品支撑着整个信息产业。半导体技术也从最初的以硅、锗为基本材料,延伸到砷化镓、氮化硅、碳化硅、氮化镓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并利用其各自特性制造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器件和产品。其中氮化镓(GaN)以其独特的材料特点吸引了各国科研机构和公司的广泛关注。GaN拥有禁带宽度大、电子饱和漂移速度高、耐高温、抗辐照能力强、抗腐蚀效果好、热稳定性优秀等优点,因此,以GaN材料为基础制作的器件具有工作频率高、功率容量大、耐压高、寄生效应小等特点,这就非常适合制作航天、航空以及军用设备等对器件频率、性能和稳定性要求高的场合。目前,氮化镓器件的工作频率已经达到太赫兹(THz),以氮化镓为基础制造的太赫兹功率器件被广泛应用于毫米波雷达等军事领域。其中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HEMT)是太赫兹功率器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电路的性能。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HEMT)研究已经成为太赫兹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已经有相关实验和成果的报道,我国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本文对GaN基HEMT器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从GaN-HEMT的尺寸、结构、速场关系特性等多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同时研究了GaN-HEMT作为振荡源的可能性和栅电压对振荡频率的调控特性,最终提出并得到了一种能够产生太赫兹信号的新型GaN-HEMT器件结构。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并进行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的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首先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基本概念,其中包括了太赫兹波的频段范围、太赫兹技术涉及的领域。随后,对太赫兹辐射源这一构成了太赫兹技术基础的领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在介绍中进一步指出了太赫兹辐射源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GaN材料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以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在高频高功率领域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最后,通过对GaN基HEMT器件中存在的负微分迁移率进行介绍,提出了GaN基HEMT器件作为宽带太赫兹辐射源的可能性。其次阐述了GaN基HEMT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本文中所运用的仿真平台、基于的仿真原理,以及仿真的具体步骤和过程,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通过主流半导体仿真软件Silvaco仿真分析了GaN基HEMT器件结构对高频特性的影响。在直流仿真中系统的研究了栅电极长度、栅电极位置、以及一种新型的凹槽势垒层结构对器件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能性影响,对GaN基HEMT器件的设计做出了理论指导。紧接着研究了凹槽势垒层结构对GaN基HEMT器件非线性特性的增强作用。提出了通过合理设计RBL的参数,微米级的GaN-HEMT器件便可以产生很高的振荡频率,甚至可以达到THz范围。同时,利用栅电极区域作为沟道中的热电子注入区,还可以减小并固定“死区”的长度,从而稳定了电子畴的产生位置,提高了器件的性能。从整体和细节上对这种GaN的负微分迁移率效应造成的器件工作性能的增强做出了理论解释。之后研究了栅电极对GaN基HEMT器件的频率调节特性。相比于在平面耿氏二极管中只能通过光刻技术改变阴阳电极间的间距实现对器件振荡频率的工艺调控来说,栅电极的存在可以通过改变栅端偏置对器件的振荡频率进行调控,这种单器件可控振荡源在器件设计和应用中是非常有利且有价值的。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GaN基HEMT器件要解决的问题方面做出了展望,提出了未来要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基于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结构,低密度校验(Low 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可以分为耦合LDPC码和分组LDPC码。耦合结构的LDPC码以良好的迭代译码性能和较低的译码时延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针对耦合LDPC码适用的几种重要的场景,分别对空间耦合LDPC码和全局耦合LDPC码的构造、分析和译码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二元和多元非均匀空间耦合LDPC码的优化,咬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技术在感知场景信息、探测目标特性中具有独特优势,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的观测能力使得SAR系统在目标检测与识别、战况判别与分析、地形勘探、灾害评估等军事与民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成像技术的日益提高,SAR图像质量得到了长足改善,这使得实际应用中对SAR图像解译技术的要求呈现出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传统的SAR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无线电系统对天线在复杂环境中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天线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无线电系统的需求。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对天线性能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如宽波束覆盖、多极化、低成本、小型化、易制造、模块化、智能化等。天线的波束宽度越宽,天线就能在越大的角域范围内有效发射和接收电磁波。随着现代无线通信和雷达技术的发展,为了提升整个系统的覆盖范围,一般需要天线具有较宽的波束和较
射频无线能量传输(Radio Frequency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RF WET)技术为解决未来通信网络(如物联网)中能量短缺问题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射频信号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承载能量这一双重特性,通过从射频信号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为能量受限节点无线供能。另外,为了满足通信网络的高频谱效率、高能量效率需求,各类高效的无线通信网络架构竞相涌现,如多天线通
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体制雷达,外辐射源雷达利用外部不受控的电磁辐射源作为雷达的照射源,以被动探测的方式工作,实现热点区域的探测预警。由于利用低频段的信号、以双/多基地的模式工作,外辐射源雷达在低空探测和反隐身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作为现有探测手段的一种补充,外辐射源雷达具有结构灵活、生存能力强和费效比高的优点,在地面情报雷达、预警监视雷达以及空天目标监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存在诸多优
随着雷达对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雷达技术正面临着电磁干扰、低空突防、隐身飞机和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各方面挑战。各国研究机构不断发展新体制雷达技术以应对以上“四大威胁”的挑战,外辐射源雷达便是新体制雷达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一员。外辐射源雷达(又称为无源双基地雷达)系统本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利用空间中已经存在的非合作辐射源信号对潜在目标进行被动探测。外辐射源雷达凭借双基体制和静默接收等特点在抗干扰、抗反辐
随着无线通信用户的不断剧增,大容量、高速率通信已经成为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系统中天线的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覆盖多个频带,通常采用多副天线,这无疑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宽带天线仅采用一副天线缺能够同时覆盖多个频带,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因此逐渐成为了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项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宽带天线技术,分别对全向辐射天线、双向辐射圆极化天线、定
本文首先针对弹跳射线(Shooting and Bouncing Ray,SBR)算法进行优化,并基于改进后的SBR算法建立了电大尺寸复杂目标与实际复杂海环境复合电磁散射模型,分析了目标与海面复合模型的电磁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基于电磁散射计算的SAR成像算法,建立了典型舰船目标SAR图像仿真数据集,并结合深度学习理论完成了舰船SAR图像仿真数据集的识别与分类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近年来,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宽带化、小型化、集成化成为通信系统发展的大趋势。天线作为通信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收发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系统性能的通信质量。特别是随着现阶段空间资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天线被集成在较为狭小的区域,导致天线之间的电磁环境加剧恶化。因此,研究具有带外抑制特性的滤波天线成为必要。本论文结合科研课题和天线系统的设计方法对新型滤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手性是一个在许多常见材料都涉及的几何概念。手征物体是指不能通过任意平移或旋转操作使其与镜像重合的物体,任意方向平面波在手征介质传播都会发生偏振状态的改变:即产生旋光和圆二色性。手征介质展示出的电磁特性使其在物理、化学、生物医疗、超灵敏检测、超材料制备等许多理论和应用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手征介质(粒子)中电磁传播特性及散射方面展开研究工作:给出手征介质本构方程之间介质参数的相互转换关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