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谐振的新型滤波天线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fzwc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宽带化、小型化、集成化成为通信系统发展的大趋势。天线作为通信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收发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系统性能的通信质量。特别是随着现阶段空间资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天线被集成在较为狭小的区域,导致天线之间的电磁环境加剧恶化。因此,研究具有带外抑制特性的滤波天线成为必要。本论文结合科研课题和天线系统的设计方法对新型滤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多频微带滤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基于传统微带天线的基础谐振模式,提出了缝隙加载的新型谐振模式,并据此设计了双/三频滤波天线。首先,为了获得天线的多频特性,通过垂直于辐射贴片主电流方向蚀刻缝隙的方式,将天线的高次谐振模式向低频移动,从而获得了多频谐振特性,并实现了小型化设计。第二,由于天线在多个工作频带之间的模式失配,以及较弱电流辐射在远区场的对称抵消,在多个工作频带之间获得了较深的辐射零点,从而形成了多频滤波特性。第三,为了使天线工作在高次谐振模式下仍然具有稳定的辐射方向图,将蚀刻缝隙的位置放在辐射贴片的边缘,使得微带贴片天线工作在新的TM10/TM20/TM30模式时,由于部分区域电流辐射场的对称抵消,实际影响辐射方向图的电流分布约为半波长(TM10模式下小于半波长,高次模式下为半波长),因此均形成了稳定的定向辐射方向图。第四,通过在耦合馈线的支路中引入对称开路谐振枝节,进一步地提高了天线的带外抑制特性。最终,所设计的微带天线形成了多频滤波特性。基于该原理设计了一款低剖面双频滤波天线及其MIMO阵列,并通过仿真优化和加工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2.对具有低剖面、小型化特性的5G Sub-6 GHz双频双极化滤波天线以及差分双频微带滤波天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在方形辐射贴片四周开槽的方式,所设计的差分馈电双极化天线获得了较好的双频谐振特性。其次,由于两个谐振模式之间的阻抗失配和电流辐射场抵消效应,两个工作频带间产生了一个可调的辐射零点。此外,通过在馈线中引入基于阶梯阻抗开路谐振器的开路枝节,在两个工作频带外获得了额外的两个辐射零点。最终,所设计的天线获得了辐射增益的双频带通滤波特性。此外,所设计的天线满足了5G通信中3.3-3.6 GHz和4.8-5.0 GHz的频带要求,并在两个频带内都获得了稳定的定向辐射特性。通过对天线单元和一个1×4阵列的仿真优化与加工测试都验证了该方案的良好应用前景。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一款差分双频微带滤波天线。通过在矩形微带贴片天线上开H形槽的方式,引入了新的谐振点,获得了双频辐射特性。同时,由于天线结构的对称性,在新的谐振点处,天线可等效为两个高频谐振单元的叠加,因此获得了稳定的定向辐射方向图。由于非谐振状态下电流在远场辐射区域的反向抵消作用,在两个工作频带之间形成了一个较深的辐射零点,并且该辐射零点可由H形槽的尺寸自由调节。进一步地,通过加载简单开路谐振枝节的方式,在两个频带之外获得了两个新的辐射零点。最终,该天线形成了双频辐射与较好的双频滤波特性。3.研究了5G Sub-6 GHz宽带差分双极化滤波天线的设计方法。为了使天线获得较宽的工作频带,提出了E形耦合馈电结构。采用该馈电结构对差分双极化贴片天线进行耦合馈电时,发现天线的整体输入阻抗偏容性。通过将E形结构两个末端的其中一个开路,另外一个短路到地板的方式,降低了天线的整体容性,并拓宽了带宽。进一步地,通过在馈线中引入开路/短路谐振枝节的方式,使得天线额外增加了一个谐振点,工作带宽得到进一步展宽。此外,开路/短路谐振枝节还提供了天线工作频带外的两个辐射零点。最终,所提出的天线覆盖了5G通信中3.3-3.6 GHz的工作频段,在获得了宽带辐射特性与带外抑制特性的同时具有稳定的定向辐射方向图与较好得到隔离度与交叉极化比。通过对天线单元和一个1×4阵列的仿真优化与加工测试都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4.研究了双谐振环加载的差分滤波天线及新型多功能双极化滤波天线的设计方法。该天线通过倒L形结构对方形辐射贴片进行馈电。通过在印刷贴片天线的介质基板下层印刷两个环形谐振结构的方式,获得了两个带外辐射零点。其中,内环产生高频辐射零点,外环产生低频辐射零点。在辐射零点对应的频点处,天线整体处于弱谐振状态。并且辐射贴片和环形结构上的电流对称抵消,因此在远场形成了较低的带外增益。仿真实验表明该天线实现了18.8%(3.27-3.95 GHz)的阻抗带宽和极低(优于-33.7d B)的交叉极化特性,并且其增益拥有良好的带通滤波特性。此外,本章节还设计了一款新型多功能双极化滤波天线。首先,设计了一款同轴馈电的双极化低剖面贴片天线。然后,通过在馈线中引入对称的开路枝节的方式,在原有频带之外的较低频段处产生了新的谐振点。在原有的谐振点处,天线具有良好的定向辐射特性。与此同时,在低频谐振处,天线的两个端口之间传输特性较好,此时天线不产生辐射,可等效为滤波器使用。通过参数分析,滤波器的工作频率和两个工作频带之间的辐射零点都可由馈线进行调节。最后,所设计的天线结构同时具有多功能,小型化,低剖面等优点,为天线与滤波器的混合使用提供了设计思路。
其他文献
雷达作为一种能在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定位和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一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高分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成像技术作为雷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更加直观精细的刻画目标的结构信息,也一直受到军事和民用的高度重视。ISAR成像作为一种能在远距离
身份基密码体制消除了公钥基础设施中证书的必要性,成为了公钥密码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中固有的密钥托管问题,即因为私钥生成器PKG完全掌控了所有用户的私钥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大大阻碍了身份基密码体制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PKG可以任意解读用户密文,生成甚至贩卖用户的盗版私钥等。而可追责身份基密码体制能够从给定的盗版私钥中判定其真正制造者并提供有效的密码证据,从而达到后续追责的目的。在没有改变身
基于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结构,低密度校验(Low 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可以分为耦合LDPC码和分组LDPC码。耦合结构的LDPC码以良好的迭代译码性能和较低的译码时延而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针对耦合LDPC码适用的几种重要的场景,分别对空间耦合LDPC码和全局耦合LDPC码的构造、分析和译码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二元和多元非均匀空间耦合LDPC码的优化,咬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成像技术在感知场景信息、探测目标特性中具有独特优势,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的观测能力使得SAR系统在目标检测与识别、战况判别与分析、地形勘探、灾害评估等军事与民用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随着成像技术的日益提高,SAR图像质量得到了长足改善,这使得实际应用中对SAR图像解译技术的要求呈现出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传统的SAR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无线电系统对天线在复杂环境中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天线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无线电系统的需求。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对天线性能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如宽波束覆盖、多极化、低成本、小型化、易制造、模块化、智能化等。天线的波束宽度越宽,天线就能在越大的角域范围内有效发射和接收电磁波。随着现代无线通信和雷达技术的发展,为了提升整个系统的覆盖范围,一般需要天线具有较宽的波束和较
射频无线能量传输(Radio Frequency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RF WET)技术为解决未来通信网络(如物联网)中能量短缺问题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利用射频信号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承载能量这一双重特性,通过从射频信号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为能量受限节点无线供能。另外,为了满足通信网络的高频谱效率、高能量效率需求,各类高效的无线通信网络架构竞相涌现,如多天线通
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体制雷达,外辐射源雷达利用外部不受控的电磁辐射源作为雷达的照射源,以被动探测的方式工作,实现热点区域的探测预警。由于利用低频段的信号、以双/多基地的模式工作,外辐射源雷达在低空探测和反隐身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作为现有探测手段的一种补充,外辐射源雷达具有结构灵活、生存能力强和费效比高的优点,在地面情报雷达、预警监视雷达以及空天目标监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存在诸多优
随着雷达对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雷达技术正面临着电磁干扰、低空突防、隐身飞机和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各方面挑战。各国研究机构不断发展新体制雷达技术以应对以上“四大威胁”的挑战,外辐射源雷达便是新体制雷达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一员。外辐射源雷达(又称为无源双基地雷达)系统本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利用空间中已经存在的非合作辐射源信号对潜在目标进行被动探测。外辐射源雷达凭借双基体制和静默接收等特点在抗干扰、抗反辐
随着无线通信用户的不断剧增,大容量、高速率通信已经成为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系统中天线的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覆盖多个频带,通常采用多副天线,这无疑增加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宽带天线仅采用一副天线缺能够同时覆盖多个频带,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复杂度,因此逐渐成为了无线通信系统的一项研究热点。本文围绕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宽带天线技术,分别对全向辐射天线、双向辐射圆极化天线、定
本文首先针对弹跳射线(Shooting and Bouncing Ray,SBR)算法进行优化,并基于改进后的SBR算法建立了电大尺寸复杂目标与实际复杂海环境复合电磁散射模型,分析了目标与海面复合模型的电磁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基于电磁散射计算的SAR成像算法,建立了典型舰船目标SAR图像仿真数据集,并结合深度学习理论完成了舰船SAR图像仿真数据集的识别与分类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