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Y、HS-CRP与心绞痛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kaoyouyaozh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冠心病心绞痛与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及胸痹心痛不同证型间炎症因子的差异。明确心绞痛的中医病理基础,为今后胸痹心痛的辨证分型研究与干预治疗提供中医理论依据。   方法: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临床研究根据诊断标准,筛选合适的病人200例进行分组,确定心绞痛证型。测定炎性指标,根据患者病情及经济情况行冠脉造影确定血管病变情况。试验结果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初步论证炎症因子与稳定性心绞痛(stableangina)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的关系,并根据不同证型间炎症指标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证实胸痹心痛的病理基础为瘀血。   试验结果: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有差异。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值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值。在心绞痛组中不同证型患者所占比例心血瘀阻组>痰浊内阻组>寒凝心脉组>心气虚弱组>心肾阴虚组>心肾阳虚组。胸痹心血瘀阻、痰浊内阻、寒凝心脉3个实证证型间比较,冠脉造影结果病变血管数未见显著差异,说明传统中医理论所认为的瘀血、痰浊、寒邪等实邪皆可痹阻心脉的理论是合理的,也说明其分型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阻塞、供血不足等病理变化相符合。   结论:   1.HCY、HS-CRP的升高水平可作为判定心绞痛严重性和预后的微观辨证依据。   2.HCY、HS-CRP的升高水平在心绞痛的不同证型有着规律的变化,参与了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   3.血管病变严重或病变支数多者HCY、HS-CRP的水平升高明显。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面对课堂中的随机生成,教师应以微笑面对生成,以积极的心态把握生成,以灵活的教学机智处理生成,将生成视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知识学习过程,叶澜教授将其比喻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地理学习有助于人们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正如《中国国家地理》的宣传词所说的那样,“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国际国内基础地理教育的大量事实表明,高质量的地理教育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现代基础地理教育涉及的方方面面及价值已远不是传统地理教育所能比拟的,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贯穿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
一般认为凡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综合、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的结论、规律,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品质。化学教学中主要通过设置疑问、组织讨论、改进实验和探索解法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理论的探究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活动。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是物理课题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精彩的实验导入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实现高效课堂,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实践出真知,实验是创设情境的良好条件,是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绝妙途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以实验情境导入课题,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能激活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课教学比较枯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一种趣味性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交流,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趣味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设趣、激趣、诱趣、扩趣等几个方面,现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例分别进行说明。  一、设趣——快乐教学  1.引诗词俗语入教。当讲到参照物一节时,知道了参照物的定义,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们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而科技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问题。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体外分离、培养、分化及鉴定方法。观察不同浓度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培养的EPCs的增殖、粘附及NO分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 Human Fibronectin )的培养板上,在加有E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