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与对策研究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07603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稿)》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但在具体的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结合认知负荷理论分析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障碍,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编制问卷、测试卷,选取某市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测试卷、问卷及访谈的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学习障碍可分类为:情感因素障碍、操作因素障碍以及认知因素障碍,各个学习障碍对学生立体几何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2)影响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的主要认知负荷可分类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各个认知负荷对学生立体几何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内在认知负荷最高,再者是外在认知负荷。(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认知负荷存在明显差异,且男生的总体认知负荷高于女生的认知负荷。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存在明显障碍差异,各个障碍因素之间男生所产生的学习障碍普遍比女生严重,即女生在解立体几何题目时相对会产生较少的学习障碍。(4)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学习障碍与认知负荷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般地,立体几何学习障碍严重的学生,其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也相对较高。(5)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对于逻辑推理素养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的倡导下,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现实立体几何学习中落实程度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角的立体几何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数学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强数学几何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获得成就。基于调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成绩的提高,笔者将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对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障碍成因进行分析,从人类工作记忆系统的三个方面:信息选取阶段、编码组织阶段和认知整合阶段进行分析,根据认知负荷与学习障碍之间的紧密联系,结合认知负荷理论并相应的提出减轻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优化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其他文献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复杂的经济形势,组织需要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也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的变革也正颠覆人们的职业道路,员工需要用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作为领导力领域的研究热点,变革型领导一直以来都受到其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而作为自下而上的工作设计方式,工作重塑还允许员工通过重塑获得更多的工作资源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并减少阻碍性工作要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以及企业对个体人格特质越来越关注,选择与企业更加契合的员工,个体和组织共同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的重要需求。本文将研究对象关注到我国文化背景融合下的企业单位的员工,旨在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企中,中国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建言行为、心理安全感和个体权力距离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使用经过本土化的主动性人格问卷、建言行为问卷、心理安全感问卷和个体权力距
学位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做出的整体评价,能够直接反映个体过得幸福与否,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其主观幸福感倍受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孩子主观幸福感水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悯、自尊的中间作用机制。  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浙江、辽宁、北京、福建、黑龙江、天津、湖北、上海等省份和直辖市的5
学位
现今儿童诱拐案件屡屡发生。儿童诱拐案件不仅极大地影响被诱拐儿童及其家庭的幸福,而且是重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儿童抵制诱拐的能力非常重要,关于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年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亟待进一步探索。但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模拟诱拐场景,对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进行研究。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研究来探究在室外的模拟诱拐场景中,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发展
第三方惩罚一般是指个体作为旁观者观察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愿意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违规者。已有学者将同情视为一种道德情感,是影响第三方惩罚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本研究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情影响第三方惩罚的机制问题。  以往同情和第三方惩罚的研究发现:当第三方个体有两个选项“帮助受害者”和“惩罚违规者”时,大多数同情较强的个体会选择帮助受害者,而很少对违规者实施惩罚;但是,当不存在“帮助受害者
学位
当代各国文字多以字母拼音文字为主,汉字却是广泛流传并绵延不断的表意文字。汉字表意的形象性与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相匹配,汉字天然地有利于儿童的早期习得。文字的学习是儿童学习任务中基础又重要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对于文字符号的感知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有必要从发展适匹配性的角度探究儿童对于属性文字符号学习的认知加工。目前的语言大环境下,汉语儿童主要学习的语言是汉语和英语,这两类语言所对应的文
学位
教师对学生意图的理解是影响师生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Rogers和Webb认为,教师需要具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行为背后原因的能力。这既是为学生提供温暖的方式,也是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关系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模仿行为可以促进对互动对象意图的理解,并且在模仿阶段产生了显著的脑际同步。然而,以往研究结果建立在对称性人际关系(学生-学生)的基础之上,是否能迁移到非对称性人际关系(教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学习过程,在儿童时期通过识字学习逐渐增长的字词经验使我们实现对文字的快速自动化识别,即达到文字知觉的专家化。面孔是另一种熟悉物体,随着面孔经验的增加,我们同样能够实现面孔知觉的专家化。神经元征用假设揭示了文字专家化和面孔专家化的发展不是彼此独立的进程,相反,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一系列已经证实了字词经验对文字和面孔专家化的影响。然而,我们尚不清楚,小学阶段不同字词经验
学位
人类的行为是波动的。在注意、知觉领域,前人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会呈现出节律性的波动(行为振荡),其动态特征与神经振荡的频谱特征非常相似,并反映了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然而,现有的行为振荡研究只考察了个体注意、知觉中的行为节律。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1)在更复杂的双人合作中,人际间是否存在行为节律的同步。(2)如果存在节律同步,其是否会受到性别与合作关系的影响。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
学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和种族群体进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社会中多民族、多种族相互交流合作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趋势下,中国人对于外族的种族态度就很值得关注,已有研究就发现消极的种族态度(种族偏见)会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消极影响。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探讨学龄期(7-13岁)中国儿童对外族内隐种族态度和外显种族态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