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行为对意图理解的影响:不同类型教师在行为与脑际同步上的差异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对学生意图的理解是影响师生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Rogers和Webb认为,教师需要具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行为背后原因的能力。这既是为学生提供温暖的方式,也是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关系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模仿行为可以促进对互动对象意图的理解,并且在模仿阶段产生了显著的脑际同步。然而,以往研究结果建立在对称性人际关系(学生-学生)的基础之上,是否能迁移到非对称性人际关系(教师-学生)中尚待明晰。即模仿行为是否能促进教师对学生意图的理解?并且新教师与老教师在理解学生意图的表现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从行为和脑际神经同步两个层面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实验一采用2(教师类型:新教师vs.老教师)×3(任务类型:固定vs.观看vs.模仿)的混合实验设计。选取了34名中小学教师被试和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手势交流任务中考察教师在三种任务条件下意图理解的表现差异。行为结果显示:(1)任务条件的主效应显著,模仿条件下的教师的意图理解正确率显著高于观看条件和固定条件。(2)教师类型的主效应显著,新教师的意图理解正确率显著高于老教师。fNIRS结果显示:(3)对新教师而言,在观看与模仿条件下通道13(背外侧前额叶脑区)与学生出现了显著的脑际神经同步;对老教师而言,在模仿条件下通道18(背外侧前额叶脑区)与学生出现了显著的脑际神经同步。(4)方差分析表明在通道13脑间同步性上,教师类型主效应显著,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5)方差分析表明在通道18脑际神经同步上,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行为与fNIRS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6)所有教师与学生在通道13的脑际神经同步值与教师意图理解的正确率显著相关。
  实验二采用2(教师类型:新教师vs.老教师)×2(任务类型:观看vs.模仿)的混合实验设计。选取了43名中小学教师被试和4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画图交流任务,考察不同类型组教师在两种任务条件下意图理解得分的差异。行为结果显示:(1)在内容意图理解得分上,教师类型主效应显著,新教师意图理解得分显著高于老教师。(2)在情绪意图理解得分上,教师类型主效应显著,新教师意图理解得分显著高于老教师。fNIRS结果显示:(3)在模仿条件下,新教师与学生在通道8(背外侧前额叶脑区)出现了显著的脑际神经同步,老教师未在感兴趣脑区出现显著的脑际神经同步。(4)方差分析表明在通道8脑间同步性上,教师类型主效应显著,新教师显著高于老教师。行为与fNIRS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5)新教师与学生在通道8的脑际神经同步值与教师意图理解得分呈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在直接的手势交流过程,模仿行为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意图具有促进作用。
  (2)在手势交流与画图交流任务中,新教师理解学生意图的表现优于老教师。
  (3)背外侧前额叶脑区脑际神经同步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意图理解的神经指标。
  本研究从行为、脑际神经同步、脑同步与行为的关系三个层面探究了教师对学生意图理解的行为表现与神经基础。揭示了直接的手势模仿行为可以作为教师理解学生意图的重要促进途径;同时新老教师在意图表现上的差异性,提示了往后新老教师的培养应该实现优势互补;师生间的脑际神经同步可能在模仿行为与意图理解的关系中发挥着标志性作用。本论文的发现为教师教育领域提供了实证依据,也是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
其他文献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地改变,社交模式的丰富与网络信息的获取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认知评价与行为反应等,因此,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探索网络社交媒体的深远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与自我概念分化理论,旨在探究社会比较倾向性、被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自我概念清晰性与主观幸福感四者间的关系。采用纸质版问卷与线上问卷星系统,对社交网络使用的主流人群青中年人进行方便
资质过剩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在中国更是有大约84%的中国员工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探究资质过剩对员工工作中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资质过剩员工的潜能,成为了当下学界研究的主题。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资质过剩水平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及绩效产出,加之不适当的组织氛围及工作环境,长期以来更会导致离职倾向的产生。所以正确看待员工的资质过剩以及对于恰当的录用及管理资质过剩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
学位
焦虑是儿童学龄前期最为常见的情绪体验。虽然适度的焦虑有益于儿童人格的完善,但过度或泛化的焦虑则易衍生成为异常或病理性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人格形成和适应性发展等多方面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学龄前儿童焦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逐渐成为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通常作为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抚养人的母亲的人格特点,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以及与子女之间的亲子依恋质量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学龄前儿童焦
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抑郁是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且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而逐渐攀升。随着近年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老年人的依恋风格开始受到重视,国外对于老年人怀旧功能和死亡焦虑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国内关于怀旧功能和死亡焦虑两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显示,提升老年人亲密关系质量,缓解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关注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和怀旧功能都有利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复杂的经济形势,组织需要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也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的变革也正颠覆人们的职业道路,员工需要用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作为领导力领域的研究热点,变革型领导一直以来都受到其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而作为自下而上的工作设计方式,工作重塑还允许员工通过重塑获得更多的工作资源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并减少阻碍性工作要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以及企业对个体人格特质越来越关注,选择与企业更加契合的员工,个体和组织共同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的重要需求。本文将研究对象关注到我国文化背景融合下的企业单位的员工,旨在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企中,中国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建言行为、心理安全感和个体权力距离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使用经过本土化的主动性人格问卷、建言行为问卷、心理安全感问卷和个体权力距
学位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做出的整体评价,能够直接反映个体过得幸福与否,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其主观幸福感倍受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孩子主观幸福感水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悯、自尊的中间作用机制。  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浙江、辽宁、北京、福建、黑龙江、天津、湖北、上海等省份和直辖市的5
学位
现今儿童诱拐案件屡屡发生。儿童诱拐案件不仅极大地影响被诱拐儿童及其家庭的幸福,而且是重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儿童抵制诱拐的能力非常重要,关于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年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亟待进一步探索。但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模拟诱拐场景,对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进行研究。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研究来探究在室外的模拟诱拐场景中,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发展
第三方惩罚一般是指个体作为旁观者观察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愿意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违规者。已有学者将同情视为一种道德情感,是影响第三方惩罚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本研究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情影响第三方惩罚的机制问题。  以往同情和第三方惩罚的研究发现:当第三方个体有两个选项“帮助受害者”和“惩罚违规者”时,大多数同情较强的个体会选择帮助受害者,而很少对违规者实施惩罚;但是,当不存在“帮助受害者
学位
当代各国文字多以字母拼音文字为主,汉字却是广泛流传并绵延不断的表意文字。汉字表意的形象性与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相匹配,汉字天然地有利于儿童的早期习得。文字的学习是儿童学习任务中基础又重要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对于文字符号的感知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有必要从发展适匹配性的角度探究儿童对于属性文字符号学习的认知加工。目前的语言大环境下,汉语儿童主要学习的语言是汉语和英语,这两类语言所对应的文
学位